為什麼中國沒有載人登月,中國是否要載人登月

時間 2022-01-06 17:10:05

1樓:俗夫論科學

我國已具備載人登月能力,為何卻不登月?它才是登月最大障礙

中國是否要載人登月?

2樓:暴力熊小二

中國載人登月有望?攻破了最大技術難題,或可在月球上建造基地

3樓:以賢惠

中國現在還沒有載人登月計劃,登月鬥劃採用三步走,第一步是測,第二步繞,弟三步回,現在的嫦娥五己完成探月,

4樓:盛世金喦

必然的,載人航天是必須發展的,科技的進步會推動生存空間的。

5樓:在大大蘋果樹下

當然了 一步一步的來啊

中國實現載人登月了嗎

6樓:管罡

「嫦娥」要回家咯!當「嫦娥五號」著陸器的上升級順利從月面起飛,進入月球軌道並和軌道艙成功對接以後,我們就知道「嫦娥五號」月球取樣返回任務基本已經成功了!這時肯定有人問,嫦娥五號取樣成功,是否表明我國已經掌握了載人登月技術了呢?

嫦娥五號

阿波羅載人登月流程

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國在上世紀進行過載人登月,其採用的模式流程是超重型火箭(土星五號)將「阿波羅」飛船送到地月轉移軌道,然後由飛船點燃主發動機飛往月球軌道。登月艙(鷹號)和指令艙(哥倫比亞號)及服務艙在軌道分離後,登月艙降落月球表面,完成工作後由著陸器的上升級點火離開月球,進入月球軌道與指令艙對接,最後返回地球。

月球上的人造器

「嫦娥五號」月球取樣任務,整個流程其實和阿波羅流程類似,可以說是一個縮小版的「阿波羅」無人登月。從技術角度來看,載人登月每個流程技術我國都已經進行了驗證。

載人登月所需裝置及技術

1、超重型火箭,當年美國的土星五號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30噸,地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48噸,可以將46噸多的阿波羅飛船(包括指令艙、登月艙等)一體送上去。即使按現在的材料及組合水平,登月系統總重量也差不多40噸。

土星五號巨型火箭

目前我國運力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地月轉移軌道運載力大約8噸,遠不足以將人送到月球。要實現我國的載人登月計劃,必須等傳說中的長征九號,或者採用921火箭分次發射,在軌交匯對接組合再前往月球。

近地軌道交匯再飛月球模式

2、登月飛船,一般包括指令艙、登月艙和服務艙三大部分,新一代飛船我國已經試驗成功,再過2年左右的改進優化,月球版飛船應該問題不大。但是登月艙,這個還沒有任何訊息,其研製難度比超重型運載火箭也小不了多少。

目前我國有載人航天的經驗,但是那是近地軌道的,要支援到月球的生命維持系統,也還需要時間研製。我國「嫦娥五號」上升器雖然成功地從月球發射升空,但是規模和載人相比差距很大。

美國重返月球計劃中的登月艙

3、深空探測技術,「嫦娥五號」任務的成功,表示我國的深空探測在支援月球著陸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4、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擺脫地球引力在太陽系內旅行,需要的速度是第二宇宙速度(11.2公里/秒),從月球返回進入地球速度也將接近這個速度。這一項待「嫦娥五號」返回艙成功返回地球后將可以得到驗證,對於我國而言,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

7樓:匿名使用者

暫時沒有,載人登月目前只有美國實現過 。中國登月是嫦娥五號,是無人駕駛飛船。從發射到登月,從採集月壤到飛離月球,從樣品交接到最後返回器降落地球,嫦娥五號的每一步走得都是驚心動魄。

現在,大家懸了23天的心終於可以放下了,嫦娥五號的返回器成功在內蒙古的四子王旗預定著落區降落!嫦娥五號任務已經宣告圓滿成功,整個過程非常完美。嫦娥五號任務的設計十分複雜,如果只是無人月球取樣返回,並不需要挑戰這麼高的難度。

事實上,嫦娥五號的背後有著重大考量,這次任務完全就是用於模擬未來的載人登月,其方式與當年的阿波羅載人登月任務如出一轍。

8樓:奇物紀

距第一顆衛星已過62年,中國何時能實現載人登月?一切準備就緒

中國是白天,美國就是黑夜嗎,為什麼中國是白天,美國就是晚上?

最辛福的人生 中國是白天美國不一定是黑夜,也有可能是黑夜 不一定的!北京是東八區,美國是橫跨四個時區北京時間 時差 美國時間 美國是按區時來計算的!一般來說美國與中國相差9到13個小時!所以不一定像你這麼說的!中國用的是北京時間!美國用的是區時!所以說美國的時間是不統一的! 我是龍的傳人 中國是白天...

中國白天時,美國是不是黑天,為什麼現在中國是黑天,美國是白天?

我拿菜刀向你笑 是的。美國和中國正好在地球的兩邊。 金色o麥芽糖 是的,美國時間分夏令制和冬令制的,夏天差12小時,冬天差13小時。當然,美國不同的時間之間還有時差的。 阿德 美國與中國相差近12個小時,理論上是這樣的。黑白顛倒。 中國和美國差13個小時 武個小劍花 是的。差十三多小時。為什麼現在中...

為什麼中國會成為世界工廠,為什麼中國是世界工廠?

紫l晶 有則趣聞,義烏 了美國 的結果,在選舉的衍生物中,關於特朗普的數量多於希拉里。這表明了中國在世界的製造業中舉足輕重的位置。不過近年來,中國正在逐步失去世界工廠的稱號,製造業更多得是向東南亞等更不發達的國家轉移。專家指出,隨著中國從低成本向中高收入國家過渡,亞洲可能會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