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7zone射手
中子星中子星是一種比白矮星密度更大的恆星,中子星的密度為10的11次方千克/立方厘米,也就是每立方厘米的質量為一億噸之巨!半徑十公里的中子星的質量就與太陽的質量相當了.
中子星是處於演化後期的恆星,它也是在老年恆星的中心形成的.當老年恆星的質量大於十個太陽的質量時,它就有可能最後變為一箇中子星,而質量小於十個太陽的恆星往往只能變化為一顆白矮星.
在中子星裡,壓力是如此之大,電子被壓縮到原子核中,同質子中和為電子,使原子變得僅由中子組成.而整個中子星就是由這樣的原子核緊挨在一起形成的.可以這樣說,中子星就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核,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
在形成的過程方面,當恆星外殼向外膨脹時,它的核受反作用力而收縮,核在巨大的壓力和由此產生的高溫下發生一系列的物理變化,最後形成一顆中子星核心.而整個恆星將以一次極為壯觀的**來了結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天文學中著名的「超新星爆發」.
2樓:陌上花開
中子星是一個比太陽大七八倍的恆星死亡的時候。超新星**,形成的天體。 打個比方。 把整個太陽系的所有天體縮到一棟房子的大小。 密度可謂是非常之大。
中子星的密度有多大
3樓:系外星系
中子星的密度為10^11千克/立方厘米,也就是每立方厘米的質量竟為一百萬億億噸之巨。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是20世紀60年代最重大的發現之一。
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根據最新的假說,在中子星和黑洞之間加入一種理論上的星體:夸克星),同黑洞一樣是20世紀激動人心的重大發現,為人類探索自然開闢了新的領域,而且對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上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中子星的密度為每立方厘米8×10的13次方克至2×10的15次方克之間也就是每立方厘米的質量為8千萬到20億噸之巨。
此密度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一百萬億倍。對比起白矮星的幾十噸/立方厘米,後者似乎又不值一提了。如果把地球壓縮成這樣,地球的直徑將只有22米!
事實上,中子星的密度是如此之大,半徑十公里的中子星的質量就與太陽的質量相當了。
同白矮星一樣,中子星是處於演化後期的恆星,它也是在老年恆星的中心形成的。只不過能夠形成中子星的恆星,其質量更大罷了。根據科學家的計算,當老年恆星的質量為太陽質量的約8到2、30倍時,它就有可能最後變為一顆中子星,而質量小於8個太陽的恆星往往只能變化為一顆白矮星。
4樓:鍾俊馳都映
中子星的密度為10的11次方千克/立方厘米
白矮星密度高達1,000,000g/cm3(地球密度為5.5g/cm3)
約是白矮星的100000000倍地球的18181818181818倍
中子星 與 白矮星 的區別在哪?
5樓:量子海洋
恆星是一個典型的量變導致質變的例子。恆星的質量從根本上決定了它的演化。這也是白矮星和中子星的本質區別:質量不同。
要說到區別就要先簡單介紹一下白矮星和中子星的形成
質量不大於1.4倍太陽質量的恆星(這個質量界限叫錢德拉塞卡極限)可以完成氫核聚變和氦核聚變(核的最終組成主要為氦、碳),但無法再點燃更高階的聚變,失去熱輻射壓力支撐的外圍物質受重力牽引會急速向核心墜落,較平靜地坍縮成一顆白矮星,有的還會留下一個行星狀星雲。白矮星的體積一般是地球的量級,質量一般是太陽的量級。
白矮星組成為質子、中子和電子,只不過距離很近,不像原子內有大量空隙,所以密度很大。阻止白矮星進一步坍縮的力量是電子間的電磁斥力,及電子簡併壓。
當恆星的質量大於1.4倍太陽質量,能進行更高階別的核聚變,能聚變為氧核甚至矽核,最大能達到鐵核。這時的恆星有可能導致外殼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向外爆發,質量大的發生發生更強烈的超新星**。
如果**後的剩餘質量仍大於1.4倍太陽質量而小於3倍太陽質量,則恆星坍縮到白矮星這一階段後,電子簡併壓已經不足以對抗引力,恆星就會不停頓地繼續坍縮,使其組成物質中的電子併入質子轉化成中子,最終在泡利不相容原理(中子簡併壓)作用下停止坍縮,形成中子星。中子星直徑只有十千米的量級,但質量同樣是太陽的量級。
所以說,白矮星和中子星的直接區別是構成不同,白矮星是被壓縮緻密的原子核和電子構成,而中子星是由中子構成。造成這一點的根本原因是初始質量不同,中子星的初始質量一般只比白矮星大1倍到幾倍,而最終的密度會相差1億倍以上。但白矮星通常不能通過吸收物質轉化為中子星,因為氣體雲落到白矮星表面時會發生猛烈的**,甚至會炸燬白矮星。
此外白矮星僅僅是一個緻密的天體,而中子星有更多的特殊性質,首先白矮星的表面溫度只有10000k左右,所以顯白色(由於表面積小,所以雖然溫度高,白矮星依然很暗);而中子星的表面溫度可以達到上千萬k,核心能達到上億k甚至幾十億k。其次由於恆星在坍縮時不但保留了大部分的質量,還保留了磁場和角動量。因此被壓縮到極小體積的中子星表面具有極強的磁場,達到數萬億高斯(白矮星大約是1億高斯量級),是太陽的數百億倍左右,加上它高速的自轉(週期一般是0.
1秒級,目前觀測到最短是2023年發現的1.5毫秒),一個週期為1s的中子星表面的電壓高達1億億福特,釋放出大量的高能射線和帶電粒子,因此被我們探測到。
白矮星還是中子星的臨界質量是太陽的幾倍
白矮星紅巨星中子星黑洞哪個密度最大
6樓:
黑洞的密度無限大,中子星的密度第二,白矮星第三,紅巨星的密度其實不咋的~
7樓:
黑洞 黑洞是密度最大的星體了
8樓:
按從大到小排列
黑洞 中子星 白矮星 紅巨星
9樓:匿名使用者
黑洞的密度最大。因為物質的密度越大引力也越大,黑洞的引力可以使光線不能逃逸,故黑洞的引力最大
10樓:
黑洞最大。恆星步入老年期時,它將首先變為一顆紅巨星,然後塌縮為白矮星密度變大。中子星實則是超新星爆發後的遺骸,可怕的內部壓力,使原子核外的電子,全都被壓縮排原子核內部,而使得核內正電荷的質子與負電荷的電子中和成為中子,故名中子星。
黑洞大於中子星大於白矮星大於紅巨星
11樓:
黑洞》中子星》白矮星》紅巨星,
12樓:匿名使用者
紅巨星《中子星《白矮星《黑洞
什麼是中子星?什麼是白矮星?什麼是紅巨星?宇宙中都有哪些奇特的星球??
13樓:1九八
中子星,又名波霎(注:脈衝星都是中子星,但中子星不一定是脈衝星,我們必須要收到它的脈衝才算是)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簡而言之,即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質密度大相當多倍。
白矮星(white dwarf)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也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它的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發現的白矮星),體積和地球相當,但質量卻和太陽差不多,它的密度在1000萬噸/立方米左右。
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種晚期的恆星。根據現代恆星演化理論,白矮星是在紅巨星的中心形成的。
白矮星屬於演化到晚年期的恆星。恆星在演化後期,拋射出大量的物質,經過大量的質量損失後,如果剩下的核的質量小於1.44個太陽質量,這顆恆星便可能演化成為白矮星。
對白矮星的形成也有人認為,白矮星的前身可能是行星狀星雲(是宇宙中由高溫氣體、少量塵埃等組成的環狀或圓盤狀的物質),它的中心通常都有一個溫度很高的恆星──中心星,它的核能源已經基本耗盡,整個星體開始慢慢冷卻、晶化,直至最後「死亡」。
。。。。。。
白矮星也稱為簡併矮星,因為它是由電子簡併物質構成的星體。它們的密度極高,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而它微弱的亮度則來自過去儲存的熱能。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
這種異常微弱的白矮星大約在2023年就被亨利·諾瑞斯·羅素、艾德華·查爾斯·皮克林和威廉·佛萊明等人注意到。而白矮星的名字是威廉· 魯伊登在2023年取的。白矮星被認為是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最終產物,在我們所屬的星系內97%的恆星最終都要演化成白矮星。。。。。。。
當一顆恆星度過它漫長的青壯年期——主序星階段,步入老年期時,它將首先變為一顆紅巨星。稱它為「巨星」,紅巨星是恆星燃燒到後期所經歷的一個較短的不穩定階段,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歷時只有數百萬年不等,這是恆星幾十億年甚至上百億年的穩定期相比是非常短暫的。紅巨星時期的恆星表面溫度相對很低,但極為明亮,因為它們的體積非常巨大。
在赫羅圖上,紅巨星是巨大的非主序星,光譜屬於k或m型。所以被稱為紅巨星是因為看起來的顏色是紅的,體積又很巨大的緣故。金牛座的畢宿五和牧夫座的大角星是紅巨星,獵戶座的參宿四則是紅超巨星。。。。
2023年科學家認為北落師門b是個塵埃雲,但是後來觀測發現其中竟然存在一顆行星狀的天體,有趣的是其擁有一個非常奇怪的軌道,科學家一直無法理解這是為什麼,並將其稱為神祕的殭屍行星。(羅輯/編譯)
圖2/9
tres-2b是一顆非常接近其恆星的系外行星,這也是一顆迄今為止科學家發現的最黑行星。太陽系內的水星其實也是一顆比較黑的行星,反照率只有10%左右,而tres-2b行星的反照率只有1%,甚至比碳還黑,一種理論認為這可能是該行星擁有大量的鈉或者鈦氧化物氣體等。
圖3/9
koi-314c行星可能是目前發現的最輕行星,雖然其質量與地球差不多,但是其大氣的主要成分為氫和氦,因此其大氣顯得有些腫脹,比我們的地球大氣大了大約60%。事實上該行星的大氣曾經可能更大,與其軌道周圍的koi-314b可能有關,這是一顆質量超過地球四倍左右的行星。
圖4/9
開普勒70b是最熱的系外行星,溫度可能高達7000攝氏度,其軌道也非常接近其恆星,比水星到太陽之間的距離還短。
圖5/9
ogle-2005-blg-390lb行星可能是最冷的系外行星,就像星球大戰中帝國反擊戰裡面的冰冷星球,科學家認為其表面溫度只有零下200攝氏度,打破了我們調查中系外行星表面溫度記錄,其距離地球大約2.8萬光年,也是我們目前所發現的最遙遠系外行星,遠遠超過開普勒望遠鏡的5000光年發現距離。
圖6/9
corot-exo-7b質量達到地球的八倍左右,但直徑卻不到地球的兩倍,科學家發現該行星的軌道速度非常快,只要20個小時就能完成一圈公轉,這意味著該行星上的一年只有20個小時,相比之下,地球公轉一週需要365天,顯然前者的速度更快。科學家還發現該行星表面溫度在1000至1500攝氏度之間,由於其軌道半徑較小,較高的表面溫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圖7/9
最古老的系外行星要數kapteynb,科學家發現其誕生的年代可追溯到宇宙大**之後的20億年,也就是說它存在了大約100億年,如此漫長的時間完成有理由相信其表面存在過液態水。
圖8/9
既然有最古老的系外行星,就有最年輕的行星,地球的歷史大約為46億年左右,但這顆行星的年齡僅為3500萬年,科學家希望對這顆行星的調查可窺視出地球當時的模樣,顯然這顆行星還處於嬰兒期。
圖9/9
地球是一
如果太陽壽命到了會變成黑洞還是白矮星
太陽到了晚年會變成紅巨星,所有的星星早晚都會死亡。大約50億年後,它的生命將會發生戲劇性變化。太陽會開始膨脹,變成一個紅色 巨人 然後,它的 身體 會被撕成碎,變成一個白矮星!不會,太陽質量不夠大,只能成為白矮星.太陽是一顆較小的恆星,其壽命約為一百億年,五十億年後太陽將會燃盡其能量,吞沒最近的行星...
中子星,磁星和脈衝星磁場強度是多少,它們誰的磁場更強大
應該是磁星的磁場強度最大。先看它們各自的定義。中子星 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發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簡而言之,即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其密度可達1億噸 10億噸。在星體收縮時,磁力線隨之收縮,使星體的磁場...
中子星是由什麼組成的?為什麼密度那麼大
中子 星 又名波霎 注 脈衝星都是中子星,但中子星不一定是脈衝星,我們必須要收到它的脈衝才算是。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 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恆星在核心的氫於核聚變反應中耗盡,完全轉變成鐵時便無法從核聚變中獲得能量。失去熱輻射壓力支撐的外圍物質受重力牽引會急速向核心墜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