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莫莫無可代替
都說是帶了。自然不是行星了。
柯伊伯帶是現時我們所知的太陽系的邊界,是太陽系大多數彗星的**地。有天文學家認為,由於冥王星的大小和柯伊伯帶的小行星的大小相約,所以冥王星應該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列,而歸入柯伊伯帶小行星的行列當中;而冥王星的衛星則應被當作是冥王星的伴星。
在距離太陽 40~50個天文單位 的位置,低傾角的軌道上,過去一直被認為是一片空虛,太陽系的盡頭所在。但事實上這裡滿布著徑從數公里到上千公里的冰封物體,熱鬧無比,就是柯伊伯帶。柯伊伯帶上的這些物體是怎麼成形的呢?
如果按照行星形成的吸積理論來解釋,那就是他們在繞日運動的過程中發生碰撞,互相吸引,最後黏附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天體,形成現在的樣子。
柯伊伯帶是現時我們所知的太陽系的邊界,是太陽系大多數彗星的**地。有天文學家認為,由於冥王星的大小和柯伊伯帶的小行星的大小相約,所以冥王星應該排除在太陽系的行星之外,而歸入柯伊伯帶小行星的行列當中;而冥王星的衛星則應被當作是其伴星。
柯伊伯帶天體
在內太陽系有四顆所謂的近地行星,火星處於最外層。再往外是由氣體和冰構成的超大行星。再往外,才是埋沒在大群小行星和彗星之中的由冰和岩石構成的冥王星。
50年前,一位名叫吉納德·柯伊伯的科學家首先提出在海王星軌道外存在一個小行星帶,其中的星體被稱為kbo(kuiper belt objects)。2023年,人類發現了第一個kbo;今天,我們知道kbo地帶有大約10萬顆直徑超過100公里的星體。以後,天文學界就以納德·柯伊伯名字命名此小行星帶。
柯伊伯帶天體,是太陽系形成時遺留下來的一些團塊。在45億年前,有許多這樣的團塊在更接近太陽的地方繞著太陽轉動,它們互相碰撞,有的就結合在一起,形成地球和其他類地行星,以及氣體巨行星的固體核。在遠離太陽的地方,那裡的團塊處在深度的冰凍之中,就一直原樣儲存了下來。
柯伊伯帶天體也許就是這樣的一些遺留物,它們在太陽系剛開始形成的時候就已經在那裡了。
2樓:量土微臣
柯伊伯帶天體,是太陽系形成時遺留下來的一些團塊。在45億年前,有許多這樣的團塊在更接近太陽的地方繞著太陽轉動,它們互相碰撞,有的就結合在一起,形成地球和其他類地行星,以及氣體巨行星的固體核。在遠離太陽的地方,那裡的團塊處在深度的冰凍之中,就一直原樣儲存了下來。
柯伊伯帶天體也許就是這樣的一些遺留物,它們在太陽系剛開始形成的時候就已經在那裡了。
主要的就是矮行星,出此之外就剩下一些灰塵了。
3樓:大魚遊遊
不是的,體積過小的連矮行星都算不上,只能是小行星!
4樓:
不是!裡面還有隕石,塵埃....
矮行星和柯伊伯帶天體有何區別?
5樓:mada的夏天
矮行星是行星,柯伊伯帶是小行星帶
矮行星(dwarf planet,亦稱侏儒行星)是2023年8月24日國際天文聯會重新對太陽系內天體分類後新增加的一組獨立天體,此定義僅適用於太陽系內。簡單來說矮行星介乎於行星與太陽系小天體這兩類之間,但會議後天文學家對此類天體定義仍有爭論。
一、定義
在2023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大會中確認了矮行星的稱謂與定義,決議文對矮行星的描述如下:
·以軌道繞著太陽的天體。
·有足夠的質量以自身的重力克服固體應力,使其達到流體靜力學平衡的形狀(幾乎是球形的)。
·未能清除在近似軌道上的其它小天體。
·不是行星的衛星,或是其它非恆星的天體。
隨後並把三顆已知的天體:冥王星、原為1號小行星的穀神星與柯伊伯帶天體鬩神星劃入矮行星之中;而該會未來亦會把外海王星天體或者小行星帶的一些符合定義的太陽系天體劃入矮行星之列。與行星定義的不同處只在矮行星未能清除在軌道上相鄰的小天體,因而使冥王星從行星改列為矮行星,因為它未能清除柯伊伯帶上鄰近的小天體,而矮行星將選自傳統中被認為是較小天體的小行星。
符合這一定義的包括:
穀神星、冥王星(134340)、齊娜(2003ub313),總計三顆。
柯伊伯帶是現時我們所知的太陽系的邊界,是太陽系大多數彗星的**地。有天文學家認為,由於冥王星的大小和柯伊伯帶的小行星的大小相約,所以冥王星應該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列,而歸入柯伊伯帶小行星的行列當中;而冥王星的衛星則應被當作是冥王星的伴星。
在距離太陽 40~50個天文單位 的位置,低傾角的軌道上,過去一直被認為是一片空虛,太陽系的盡頭所在。但事實上這裡滿布著徑從數公里到上千公里的冰封物體,熱鬧無比,就是柯伊伯帶。柯伊伯帶上的這些物體是怎麼成形的呢?
如果按照行星形成的吸積理論來解釋,那就是他們在繞日運動的過程中發生碰撞,互相吸引,最後黏附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天體,形成現在的樣子。
柯伊伯帶是現時我們所知的太陽系的邊界,是太陽系大多數彗星的**地。有天文學家認為,由於冥王星的大小和柯伊伯帶的小行星的大小相約,所以冥王星應該排除在太陽系的行星之外,而歸入柯伊伯帶小行星的行列當中;而冥王星的衛星則應被當作是其伴星。
柯伊伯帶天體
在內太陽系有四顆所謂的近地行星,火星處於最外層。再往外是由氣體和冰構成的超大行星。再往外,才是埋沒在大群小行星和彗星之中的由冰和岩石構成的冥王星。
50年前,一位名叫吉納德·柯伊伯的科學家首先提出在海王星軌道外存在一個小行星帶,其中的星體被稱為kbo(kuiper belt objects)。2023年,人類發現了第一個kbo;今天,我們知道kbo地帶有大約10萬顆直徑超過100公里的星體。以後,天文學界就以納德·柯伊伯名字命名此小行星帶。
柯伊伯帶天體,是太陽系形成時遺留下來的一些團塊。在45億年前,有許多這樣的團塊在更接近太陽的地方繞著太陽轉動,它們互相碰撞,有的就結合在一起,形成地球和其他類地行星,以及氣體巨行星的固體核。在遠離太陽的地方,那裡的團塊處在深度的冰凍之中,就一直原樣儲存了下來。
柯伊伯帶天體也許就是這樣的一些遺留物,它們在太陽系剛開始形成的時候就已經在那裡了。
什麼是矮行星
6樓:匿名使用者
俄羅斯綵帶網8月21日訊息,在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天文學協會第26次會議上,國際天文學協會術語委員會已正式決定以後不再稱冥王星為“行星”,而是稱其為“矮行星”。
這樣,以後太陽系中便只剩下八大行星了,而冥王星、卡戎(以前曾被稱為冥王星衛星的)、穀神星(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間的小行星)、齊娜(代號為ub313,位於柯伊伯帶)、塞
德娜(代號90377,位於柯伊伯帶)等天體將全部被列入“矮行星”行列。國際天文學協會將於8月24日通過投票最終確認該術語委員會的這一決定。
據參加本次會議的一位代表稱,從今往後,太陽系內的正式行星將只剩下八顆,包括四顆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和四顆氣態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早些時候曾經有人認為,太陽系行星陣容將不但不會削減還會有所擴充。抱有這種想法的人認為冥王星不僅會保住第九大行星的地位,同時卡戎、穀神星和齊娜都將被列入太陽系行星行列。
另外,卡戎的正式稱謂也將有所變動--以後它將不再被稱作是冥王星的衛星,而是與冥王星一起被稱為“冥王星-卡戎矮行星雙星系統”。
國際天文學協會還對“雙星系統”(如冥王星-卡戎)和“行星-衛星系統”(如地球-月球)做出了明確的界定。以後,區分兩顆天體到底屬於“雙星系統”還是“行星-衛星系統”,主要看整個系統的重心位置。在“雙星系統”中,系統重心不是集中在任何一個天體上而是位於宇宙空間,而在“行星-衛星系統”中,系統重心集中在行星上面。
7樓:頓端
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的
俄羅斯綵帶網8月21日訊息,在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天文學協會第26次會議上,國際天文學協會術語委員會已正式決定以後不再稱冥王星為“行星”,而是稱其為“矮行星”。
這樣,以後太陽系中便只剩下八大行星了,而冥王星、卡戎(以前曾被稱為冥王星衛星的)、穀神星(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間的小行星)、齊娜(代號為ub313,位於柯伊伯帶)、塞
德娜(代號90377,位於柯伊伯帶)等天體將全部被列入“矮行星”行列。國際天文學協會將於8月24日通過投票最終確認該術語委員會的這一決定。
據參加本次會議的一位代表稱,從今往後,太陽系內的正式行星將只剩下八顆,包括四顆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和四顆氣態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早些時候曾經有人認為,太陽系行星陣容將不但不會削減還會有所擴充。抱有這種想法的人認為冥王星不僅會保住第九大行星的地位,同時卡戎、穀神星和齊娜都將被列入太陽系行星行列。
另外,卡戎的正式稱謂也將有所變動--以後它將不再被稱作是冥王星的衛星,而是與冥王星一起被稱為“冥王星-卡戎矮行星雙星系統”。
國際天文學協會還對“雙星系統”(如冥王星-卡戎)和“行星-衛星系統”(如地球-月球)做出了明確的界定。以後,區分兩顆天體到底屬於“雙星系統”還是“行星-衛星系統”,主要看整個系統的重心位置。在“雙星系統”中,系統重心不是集中在任何一個天體上而是位於宇宙空間,而在“行星-衛星系統”中,系統重心集中在行星上面。
太陽系外圍較小的天體,或稱為小行星。 在行星的基本定義上,科學家們大致上認同這樣的說法:直接圍繞恆星執行的天體,由於自身重力作用具有球狀外形,但是也不能大到足夠讓其內部發生核子融合。
但是實際上,最終的定義會比這複雜得多,有的天文學家傾向於把太陽系外圍較小的天體稱作“矮行星”,而另外一些人則願意把它們叫做“小行星”,或者“柯伊伯帶行星”,還有一些人則根本不想用到行星這個詞。
回答者:nannanhf - 試用期 一級 8-28 19:55
也是行星,但是不能夠算是大行星的星球叫“矮行星”。
8樓:
太陽系外圍較小的天體稱作“矮行星”,而另外一些人則願意把它們叫做“小行星”,或者“柯伊伯帶行星.
9樓:真誠的小可可
也是行星,但是不能夠算是大行星的星球叫“矮行星”。
10樓:匿名使用者
太陽系外圍較小的天體,或稱為小行星。 在行星的基本定義上,科學家們大致上認同這樣的說法:直接圍繞恆星執行的天體,由於自身重力作用具有球狀外形,但是也不能大到足夠讓其內部發生核子融合。
但是實際上,最終的定義會比這複雜得多,有的天文學家傾向於把太陽系外圍較小的天體稱作“矮行星”,而另外一些人則願意把它們叫做“小行星”,或者“柯伊伯帶行星”,還有一些人則根本不想用到行星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