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農耕文明最大的特點就是能長期自給自足
這就意味著能夠長期的維持人口的穩定甚至是增長所以以農耕文明為根基的國家都非常穩定,很少出現一夜暴富或一夜亡國的局面
然而也正是由於穩定和自給自足,反而導致社會發展異常緩慢好比一個人每天干固定的事就能得到固定的收入,並且這份收入還較為可觀那麼這個人一般就不會想著另謀出路
直到有一天發現之前的窮鄰居很多都當老闆了,還來侵佔他的財產,這時候他才會被迫尋找出路
2樓:動漫破顏拳
人口!人口基數可能是人類社會複雜程度最重要的因素。
從幾十人的遊團到幾百人的部落到幾千人的酋邦,再到幾萬人的國家。
每一個社會階段都需要足夠的人口來支撐其社會結構。
而人口基數的決定性條件就是種植農業。
人口社會生產力發展大致是採集到種植到工業革命。每一個生產力變化都會導致人口指數增加。
而遊牧農業和所謂的商業,是無法支援足夠多的人口的。
單位面積土地下,種植農業的人口承載量可能是遊牧的十倍以上。而商業文明本質是依附農業文明存在的,商業再發達也要吃飯,而即使進口糧食,也需要農業社會來生產。
所以種植農業才是第一批進入文明階段的社會。
而真正脫離種植農業的遊牧,其實出現非常晚,牛羊的馴化到大規模生產,時間不比種植農業短。遊牧區域單位面積人口承載量上限的存在,又增加了社會組織成本。
步行一天距離大致20公里。一個種植社會,20公里範圍內可以養活數萬人,足以支撐一個國家結構(也必須有一個類似國家的社會機構才不至於混亂,酋邦組織有人口上限)。這20公里是這個社會可以直接控制的區域。
一個20公里範圍的遊牧社會,恐怕只能養活一個千人左右的部落(現代內蒙古牧區1平方公里承載力也就1個人)。
也就是同樣社會管理條件下(步行一天),種植社會可以有上萬人,足以組織一個國家。而遊牧僅僅是千人左右的部落。而假如遊牧上萬人,那麼遊牧據點之間的距離會更遠,控制力會變小(這也就是蒙古高原大多數時候四分五裂的原因之一),同樣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國家或者文明社會。
(這些問題隨著社會發展會部分解決,如騎馬會擴大統治範圍,修繕道路也會)
再說商業文明。
所謂商業文明,必然是有剩餘生產價值才會產生商業,而恩格爾係數本身已經說明了農業才是社會生產的必須品和最重要的產品(這個直到工業革命後才改變)。
在早期農業社會,恩格爾係數只會更高,商業社會第一要務必然是滿足自身食品需求。而食品**很大一部分就是交易所得。而交易方自然是有多餘糧食的農業社會。
這個農業社會能產生足以養活半個商業文明的多餘糧食,自然自己也至少是個規模更大的農業文明。所以商業文明本質是農業文明的依附者(現代又是工業文明的依附者)。
人類最早的農業產生區域,就是東亞和西亞,二者均在新仙女木前後產生了原始農業,東亞的水稻和粟,西亞的大小麥。包括臨近的印度,埃及也在不久後誕生了農業,農業生產後五六千年累積才終於誕生了第一批種植文明,在此後一兩千年之間,又誕生了商業和遊牧文明。
海洋的歷史
3樓:匿名使用者
guvyggeghygsvbudgkhjaesyuebfgvbdhfhuvfehbyf
青島海洋歷史 5
4樓:匿名使用者
青島的海是那麼美麗那麼漂亮,青島在很久以前被德國佔領後又被日本佔領。
海洋的歷史變化 20
5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水、也沒有任何生命的最初地球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還不能作出最後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絡著。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
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衝出來,飛昇入空中。
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岩漿中夾帶的水汽與冷凝結,地球表面開始有了水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衝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乾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佈,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佈。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
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彙整合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最初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覆地形雲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彙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
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裡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裡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
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鉅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太平洋的形成
最初,地球上只有一個大洋,可稱為泛大洋,它的面積是現在太平洋的兩倍。當時陸地都連在一起,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可叫它為泛大陸。這塊泛大陸從北極延伸至南極,是南北向分佈的。
大約在2億年前,地質學上叫做侏羅紀的時代,也就是陸地上恐龍這類身軀龐大的爬行動物盛行的時代,泛大陸**開來,北半球的那一塊陸地叫北方古陸(也叫勞亞古陸),南半球的叫南方古陸(也叫岡瓦納古陸)。南北兩塊大陸**開來,中間出現一個古地中海,名叫特提斯海。它的位置就是現在的地中海和歐洲南部的山系、中東的山地,以及黑海、裡海、高加索山脈,一直到中國的喜馬拉雅山系等,是一片東西向的海洋,與泛大洋相通。
當時還沒有大西洋、印度洋,北美洲與歐洲之間(現在北大西洋的位置)是一條很窄的封閉的內海,當時氣候炎熱,海水很淺,沉澱了一些鹽類、石膏等蒸發巖。
印度洋的形成
到了1.3億年前,北大西洋從一個很窄的內海開裂擴大,它的東部與古地中海相通,西部與古太平洋相通,那時,南美洲與北美洲是分開的。隨後南方古陸開始**,南美洲與非洲分開,兩塊大陸開裂漂移形成海洋,但與北大西洋並未貫通,海水從南面進出,是非洲與南美洲之間的一個大海盆。
南方古陸的東半部也開始破碎分開,使非洲同澳大利亞、印度、南極洲分開,這兩者之間出現了最原始的印度洋。
大西洋的形成
大西洋不斷在開裂、擴大並加深,到9000萬年前,大西洋南北貫通了,開始是表層海水可以南北交流,底部仍有一片高地阻隔,北部大西洋同地中海相通,南部地中海與太平洋相通,一直到7000萬年前,南北才完全貫通。大西洋已擴張到幾千千米寬,洋底的深度也達到5000米,大西洋形成了。
大西洋與北冰洋的貫通,是5000萬年前的事。這段時間裡,印度與澳大利亞南極大陸分開,從而產生了爪哇海盆,印度向北漂移,在6500萬年前,開始是快速的,每年移動10釐米,長驅北上一直漂移了8000千米的距離,向亞洲大陸撞去。印度北移,非洲大陸向北,古地中海先後消失,殘留的海盆形成現在的地中海、黑海、裡海,古地中海大部分被擠壓升高為一系列的山脈,成為地球上最複雜高大的山脈帶。
因此,世界海洋中,太平洋是最古老的海洋,是泛大洋演化發展的結果。大西洋、印度洋是年輕的新生的海洋,大西洋形成到現在這樣的面貌,只有五六千年的歷史,而印度洋的形成,年齡更小一些。直至今日隨著地球深部的運動,大陸海洋仍在變化之中。
6樓:匿名使用者
(從史前到18世紀末) 海洋學知識是在海洋生產實踐和航海探險中開始累積的。這個時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古代階段和海洋地理考察階段。
古代階段 (從史前到14世紀) 在中國,2023年前出現了獨木舟,2023年前出現了木帆船。公元前200~公元100年,中國沿海航線已經暢通,並開闢了通過朝鮮半島到達日本諸島,繞過中南半島到達印度和斯里蘭卡等航線。據文獻記載,公元12世紀初中國人已把指南針應用於航海。
距今4000~2023年前,居住在地中海地區的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希臘克里特島的居民,已具有一些海洋知識。公元前2000~前2023年左右,腓尼基人曾利用太陽和行星的位置確定方位,開闢了從直布羅陀海峽遠航大西洋的航線,發現了加那利群島。公元前6世紀,腓尼基人通過紅海,進行了環非洲的航行。
公元前5世紀,出現了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地圖。公元8世紀到11世紀之間,挪威人曾越過大西洋,發現了格陵蘭和紐芬蘭,並在那裡從事漁業活動。 由於航線的開闢和航海活動的發展促進了人們對海洋現象的認識。
其中突出的是對潮汐現象及其成因的認識。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在《氣象學》中記載了潮汐現象;古希臘皮西亞斯記錄了大潮與小潮,發現了潮汐主要起因於月球。公元前2世紀,巴比倫賽留卡斯在波斯灣對潮汐進行觀察,並與地中海(幾乎無潮汐)進行了比較,還發現波斯灣日潮不相等現象。
公元前1世紀,古希臘波西東尼斯在加的斯觀察潮汐,發現潮差受月球相位的影響。公元1世紀,中國王充明確地指出潮汐同月相的相關性。公元8世紀,中國竇叔蒙在《海濤志》中,不僅指出了潮汐和月相的相關性,而且論述了海洋潮汐變化逐日、逐月、逐年的週期性,建立了現知世界上最早根據月球位置推算出每月和每天高、低潮的**表。
公元11世紀,中國燕肅在《海潮論》中分析了潮汐與太陽和月球的關係,潮汐的月變化以及形成錢塘江湧潮的地理因素等。 海洋生物知識隨著航海也積累起來,如公元前300多年,亞里士多德在《動物志》中記載了愛琴海 170多種動物;公元前2~前1世紀,中國的《爾雅》除記有海洋動物外,還有海藻的記載。 古代海洋探險的另一大貢獻是證實地球的形狀。
公元前5世紀,巴門尼德宣稱地球是圓的。公元前250年左右,厄拉多塞尼計算出地球的圓周長為 39690公里,與地球的實際周長十分接近,並畫出了地球的經緯線,提出了繞地球航海一週的想法。公元2世紀中葉,托勒密地圖繪有海洋。
他指出大西洋和印度洋同地中海一樣,是閉合的大洋,並認為地球東西兩點彼此十分接近,如果向西航行,則可以抵達東端。這一觀念在1300多年後,啟發了哥倫布的向西遠航的設想。
四大文明古國,四大文明古國
人類從五千年前的愚昧逐漸走向現在的文明,在古代率先萌發文明火苗的地域對人類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國歷史教科書中,古代四大文明古國指的是古中國 古印度 古埃及和古巴比倫 今天的伊拉克 但是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只在中國比較流行,國際公認的是,五大文明搖籃。四大文明古國 的說法 於梁啟超提出的 地球上古...
四大文明古國所處地理位置優勢,四大文明古國在地理位置上有什麼共同點
h新的心跳 很高興一起來 這個問題 四大文明古國 中國 古埃及 古印度 古巴比倫。目前一個說法是,只有中國從古到今一直傳承了下來。關於傳承的依據,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國家的發展過程中,有沒有外來侵略者佔領 統治!從這個論點來看,只有中國沒有被侵略者統治,雖然中國古代發生了很多的戰爭,但是,歸結起來,...
四大文明古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是哪四國
其實四大文明古國說的就是古代的國家.四大文明古國中,除了中國是完全延續下來的,其他的都不是真正原來的國家.比如,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從人類最古老的蘇美爾文明被取代以後,都折騰了多少個來回了,最後被阿拉伯人佔領後,叫做伊拉克,所以,連巴比倫都不是最早的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古國.埃及也一樣.古埃及已經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