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史稱呼的問題,關於歷史稱呼的問題

時間 2021-05-07 20:02:01

1樓:匿名使用者

太祖,指先祖稱謂,後多用來指開國帝王的廟號;太祖父。見《爾雅·釋親》:「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

」魏晉以後,特別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用「祖」作為廟號已經氾濫。

引證解釋

1.也作大祖。即太祖父。

《詩·周頌·雝序》:「雝(雍),禘大祖也。

2.指事物的原始。

《文子·道原》:「夫無形者,物之太祖。」

3.開國之主或國家奠基者。

如:劉邦是漢太祖(世稱漢高祖),曹操是魏太祖,司馬昭是晉太祖,後有宋太祖、元太祖、明太祖、清太祖。

但是,也有例外:①唐太祖李虎並無創業之功,但他的孫子李淵認為是從他那裡襲封的唐國公,尊他為始封之君,廟號太祖。②隋朝也因楊堅從其父楊忠那裡襲封的隋國公,尊他為始封之君,廟號太祖。

4.開國之君,功勞甚大,故而繼承帝位的子孫尊其為「太祖」。先秦乃至秦漢時期,後世稱帝王時多用諡號,但是後世每一位繼承者都給自己祖先評定功績,加以美譽,字數太長了,簡短的廟號、年號逐漸為後世常稱呼。

如漢高宗漢景帝,多稱「漢景帝」,少有「漢高宗」之稱,「景」是諡號不是廟號;但是唐太宗、唐高宗就少有知道他的諡號的了,明、清就多用年號稱謂帝王,萬曆、崇禎、康熙等等。

公,gōng,從八從厶。平分也。

分其厶以與人為公。——《韓非子·五蠹》

字義:1.正直無私,為大家利益。

2.共同的,承認的 國家,社會,大眾,全世界。3.

讓大家知道。4.封建制度最高爵位。

5.敬辭,尊稱男子。6.

雄性的。7.對長輩和年老人的稱呼。

8.姓。

嗯嗯,忽然想到一個關於歷史上官吏稱呼的問題,求解

2樓:雲暮歌

古代稱呼人會有很多方式的。比如**,姓氏+官名,只是一種方法。

一般來說(特別是明清),在背後叫人,會用籍貫,比如張居正是江陵人,人家稱呼他的時候就直接叫「江陵」,這個在明清士大夫之間是非常常見的。如果私下(非公務場合)當面叫,可以叫「什麼公」,比如「王公」。或者直接叫什麼大人,比如李大人。

或者可以直接稱呼官名,省略姓,比如直接叫司空大人。如果是正式場合,一般是官職的全稱加那個人的名字,比如兵部尚書、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

如果是比較親近的人,可以叫字,可以叫號。

所以如果遇到不便叫姓氏+官名的時候,自然有很多方法來替代。

3樓:悠悠育兒派

「兵部司馬」這個職位是沒有的。「兵部」作為六部之一,是隋唐之後才有的官職。「司馬」作為官位是管理軍務的(司馬者,管理兵馬也。

),是上古和中古時候的。主要是周秦漢代,相當於將軍的封號。隋代時,司馬這個職位已經被廢除了。

而作為姓氏的「司馬」則是起源於官職。周宣王時期,有重黎之後程伯休父,官至司馬,執掌國家軍隊,佐政輔國,權勢重大。後來程伯休父克平了許方,立下大功,周宣王允許他以官職為姓,其後遂成司馬氏。

4樓:匿名使用者

同級同輩分,之間稱司馬的字加兄,比如司馬懿字仲達,同輩喚其字。如「仲達」,或「仲達公」。稍微重視,名字的姓加此人郡望。如張居正,為張江陵。

5樓:情迷鷹舞

當然會換個說法了。「司空」的工部司空,就可以叫司空尚書,你可以翻閱明以前史書,都是叫其丞相的。至於姓「司馬」,為兵部司馬,就可叫司馬兵部,六部通用,王戶部,劉禮部,不一而足。

6樓:凌香墜

可能直接叫「司馬大人」?

求一個歷史稱呼問題

7樓:匿名使用者

1第一個問題,那要看皇帝的心情了。看你順眼,或者我心情今天好,就叫你一聲兄弟(電視裡不是常這麼喊麼:老

四、老十八...雍正王朝看多了就習慣了)。但是正式的場合,必須稱其封號,如:樑王。當然了急了眼,也有直呼其名的。

2第二個問題最好回答。親王見了皇帝,不管什麼場合,都必須稱其為陛下、萬歲。自稱 臣弟。(就是關係再好,你把皇上哥哥不當主角,早晚殺了你啊)

8樓:匿名使用者

關係一般的就用爵位去稱呼,好的就稱皇弟

皇兄,或者稱萬歲。自稱臣弟

9樓:白玉風

公開場合:叫封號,卿家,愛卿

皇上,陛下,萬歲爺

私下:某弟,字或小名(關係好的)皇兄

10樓:起名這麼費勁

這是個禮儀問題 在朝堂之上必須稱皇上。在後宮裡就可以稱皇兄

皇上的弟弟們都有自己的封號 什麼什麼王 所以可以稱為什麼王

11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是看場合咯,比如:你媽媽是老師,又是教你,那你在家裡和在學校應該怎麼叫呢?

這樣一想自然就簡單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君臣之前為皇上,私下稱皇兄,皇帝的弟弟如果有封號,在公共場合叫他什麼什麼王,私下估計直呼其名吧

13樓:匿名使用者

皇上的弟弟一般會封王

弟弟叫哥哥也叫皇上

關於古人稱謂問題

14樓:匿名使用者

一、「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別人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

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二、「惠」:敬辭,用於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

惠臨、惠顧:指對方到自己這裡來

惠存:請別人儲存自己的贈品

三、「垂」:敬辭,用於別人對自己的行動。如:

垂問、垂詢:指對方詢問自己

垂念:指別人想念自己

四、「賜」:敬辭,指所受的禮物。如:

賜教:別人指教自己

賜膳:別人用飯食招待自己

賜復:請別人給自己回信

五、「請」:敬辭,用於希望對方做什麼事。如:

請問:希望別人回答

請教:希望別人指教

六、「高」:敬辭,稱別人的事物。如:

高見:指別人的見解

高論;別人見解高明的言論

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

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高齡:用於稱老人的年齡

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七、「華」: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如:

華翰:稱別人的書信

華誕:別人的生日

華廈:別人的房屋

八、「賢」:稱呼對方,多用於平輩或晚輩。如:

賢弟、賢侄等

九、「奉」敬辭,用於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如: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勸:勸告

奉陪:陪同

常用敬辭

衛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15樓:匿名使用者

1、詩骨--陳子昂

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被譽為「詩骨」。

2、詩傑--王勃

其詩流利婉暢,巨集放渾厚,獨具一格,人稱「詩傑」

3、詩狂--賀知章

秉性放達,自號「四明狂客」。因其詩豪放曠放,人稱「詩狂」。

4、詩家天子 七絕聖手--王昌齡

其七絕寫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舉為「詩家天子」。

5、詩仙--李白

詩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6、詩聖--杜甫

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聖」。

7、詩囚--孟郊

作詩苦心孤詣,慘淡經營,無好問,曾稱之為「詩囚」。

8、詩奴--賈島

一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稱其為「詩奴」。

9、詩豪--劉禹錫

其詩沉穩凝重,格調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贈他「詩豪」的美譽。

10、詩佛--王維

這種稱謂除了有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之外,也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代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詩魔--白居易

白居易寫詩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說:「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過份的誦讀和書寫,竟到了口舌生瘡、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稱「詩魔」。

12、五言長城--劉長卿

擅長五言詩,他的五言詩作是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稱其為「五言長城」。

13、詩鬼--李賀

其詩善於熔鑄詞采, 馳騁想象,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璀璨多彩的鮮明形象,故稱其為「詩鬼」。

14、杜紫薇--杜牧

曾寫過《紫薇花》詠物抒情,借花自譽,人稱其為「杜紫薇」。

15、溫八叉--溫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試,八叉手即成八韻,人稱他為「溫八叉」。

16、鄭鷓鴣--鄭谷

以《鷓鴣詩》而聞名,故有「鄭鷓鴣」之稱。

17、崔鴛鴦--崔珏

賦《鴛鴦詩》,別具一格,人稱「崔鴛鴦」。

18、詩神--蘇軾

蘇軾詩,揮灑自如,清新剛健,一幟獨樹,人稱詩神。

16樓:匿名使用者

先生、夫人、某某兄、岳母大人、岳父大人

親們,早上好*^_^*我想問大家一個關於歷史的問題,在秦朝的時候人們怎麼稱呼(碗)這個我們天天都離

17樓:匿名使用者

基本上跟現代同意,不過種類較多:

1、宮碗: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多為皇宮用器。明正德時燒製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

2、羽觴:杯的一種樣式。器身橢圓、淺腹、平底。腹兩側置半月形雙耳,亦有餅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題有信士**名稱乞求內容、施捨時間等,多為青花瓷。

3、注碗:溫灑用具,與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體呈蓮花形,用時碗內放適量熱水。注子內盛酒置於碗中。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南方居多。

4、盞:瓷碗的一種樣式,飲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體略小。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兔毫盞、玳瑁盞為「鬥茶」之上品。

18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碗,只是當時寫作「盌」

問兩個有關歷史的問題

19樓:匿名使用者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代《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左傳·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書經》曰:「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

《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可見,古人是以服飾華採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

華夏族人稱其四境民族為蠻、夷、戎、狄,而自稱為「中國」。「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物件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大致說來,有以下六種概念:

一是指京師(首都)而言,如《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諸葛亮對孫權說: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三是指中原地區,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徒中國」。

四是指國內、內地,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五是指諸夏族居住的地區,如《論語集解》:

「諸夏,中國也」。六是指華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史記》、《漢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所以自漢代開始,人們常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 年)

因為這個時期戰爭頻繁。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

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回答滿意的話給點分吧,建議關注一些歷史類維訊號,像鳳凰歷史,老臭蟲,歷史春秋。

關於歷史的問題,一個關於歷史的問題

梅妃姓江名採蘋,莆田 今福建莆田縣黃石鎮江東村 人 父江仲遜,世代為醫。江采蘋聰明過人,歲時就能誦讀 詩經 中 周南 召南 等詩篇,並對父親雲 我雖女子,期以此為志。江仲遜便以 詩經 召南 裡 採蘋 一詩的題目為女兒名字,表示對女兒的期望。唐玄宗開元中 太監高力士出使到福建 廣東一帶,見到丰神楚楚 ...

關於歷史的問題

美國是以自由民主自居的國家,所以不會輕易出兵參加戰爭 而且二戰剛剛結束,世界格局還不明朗,美國的主要精力都在歐洲等其他地方擴大他的勢力範圍 當時冷戰雖然還未爆發,但是已經初見端倪,如果出兵中國,美蘇必定再起爭執,這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希望看到的 但是美國也不會放棄中國,所以用軍用物資和鉅額貸款支援...

關於唐朝的歷史問題,唐朝歷史問題

縹緲小榭孤鴻影 不同意唐初的主要制度唐初所行制度,基本上沿用隋制,但在某些方面有所改進,因而比隋制更完善,更嚴密,進一步加強了 集權。唐初,的主要機構為三省 六部 一臺 五監 九寺。地方上實行州縣兩級制。太宗時,又在州之上設道,作為監察區。三省六部制三省為尚書省 門下省和中書省 隋稱內史省 職掌與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