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為什麼不賞賜介子推

時間 2021-06-16 06:34:47

1樓:君家濃酎我狂歌

介子推在驪姬之亂髮生後,跟隨重耳出奔,歷盡艱辛,忠心輔佐重耳得以返國,介子推卻淡泊功名,歸隱鄉間。曾有名言「是非審之於己、譭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

「驪姬之亂」後,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此後,介子推一直追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輾轉周折,備歷艱難險阻。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成為日後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據《韓詩外傳》記載,重耳逃入衛國國境時,頭須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養重耳。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義之名,史稱「割股奉君」。

據《史記》記載,在重耳得到秦穆公相助,得以返國時,與介子推一起追隨重耳19年的咎犯擔心先前出奔在外,多有犯冒犯重耳之處而假意請辭。介子推認為晉君歷盡艱險,重返王座,乃上天相助,咎犯身為臣子,攜功要君,惺惺作假,早有歸隱之意的介子推恥與其為伍,於是藉此機會歸隱鄉間。

晉文公登基後,按功績對臣子一一封賞,卻唯獨漏賞了介子推,「推亦不言祿,祿亦不及」,有人為介子推的遭遇抱不平,將一首詩掛在宮門口: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

晉文公見後,派人召介子推,得知介子推已攜老母隱入綿山,於是將綿山之地封與介子推,並改名「介山」。

另據一些史書記載,和一些民間傳說,得知介子推隱居綿山後,晉文公非常懊悔,親自去綿山尋找,但介子推始終避而不出。於是晉文公下令焚山,企圖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卻堅不下山,最終抱在一棵柳樹上死去,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

」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於此。

傳說文公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並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節日「寒食節」。雖然寒食節的真正起源並非來自於此,但將紀念介子推作為寒食節起源的說法卻更為流行,甚至後來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取代,許多人又把紀念介子推作說成清明節的起源。

由於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極力推崇的的高尚品質,所以介子推在歷朝歷代都得到了很多的讚譽。民間修建了許多祠堂廟宇,以慰籍介子推的在天之靈。宋天禧元年,宋真宗詔封介子推為潔惠侯。

2樓:純血

介子推是前朝遺臣,必須要為本朝做出貢獻才能賞賜

3樓:墩寶御用詞人

晉文公可能是沒有考慮到,而介子推自己也沒有提及

介子推對晉文公的希望是什麼,介子推對晉文公的希望是什麼

墼餮魍薅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介子推 公元前636年 又名介之推,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 今山西介休市 人,生於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 割股奉君 隱居 不言祿 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

晉文公為什麼殺介子推

晉文公並沒有想要殺介子推,重耳是為了請介子推出山做官,介子推放不下老母沒去,於是隱居山林,晉文公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聽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

為什么紀念介子推,為什麼紀念介子推

是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子推 姓介名推,又稱介之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 當時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 即大腿 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子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堅決不出山,和他的母親一起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