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紀念介子推,為什麼紀念介子推

時間 2022-10-31 01:00:04

1樓:災難之高數

是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子推(姓介名推,又稱介之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當時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子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

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堅決不出山,和他的母親一起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寒食節究竟是為了紀念吳子胥還是介子推?

2樓:瑾瑜

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023年的歷史。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

晉文公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

關於寒食節起源於介子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後陸續載於《後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後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等典籍。

歷史上,寒食節活動由紀念介之推禁菸寒食為主,逐步演變為以拜掃祭祖為主,其中蘊含的忠孝廉潔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誠,家庭需要孝道的傳統道德核心,成為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

發展到現代,寒食節已成為緬懷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同時,每逢寒食節,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人回鄉掃墓祭祖,成為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體現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節日。

古代先民,對寒食節禁菸冷食的執著,表達了對千古先賢介之推忠貞不渝的懷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飲料達數十種,多數寓意深刻。如:

祭食蛇盤兔,介休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有企盼國富民強之意;祭食麵燕,介休方言為教育後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風亮節。寒食節插柳,意為追求政治清明……。

3樓:全球蝟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子推。當時介子推與晉文公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子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

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此俗因與清明節相連,自唐以後,遂與祭奠祖先、郊遊掃墓活動結合,逐漸融匯成一個節日,民間有「望綿(山)日」、掛子推燕(用柳條串起的燕狀麵餅,掛於門),吃清精飯、煮桃花粥以及打鞦韆、打毯、拖鉤、鬥雞等娛樂風俗。

哪個節日是紀念介子推的? 5

4樓:free情到深處腿

紀念介子推的節日是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民間普遍認為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人們為了紀念介子推,就在那個月不生明火,吃飯也吃冷的食物。後來一個月漸漸減少到清明節的前一天,即為「寒食節」。過節的當天,家家門上插柳枝、燒紙錢、在野外祭祀、吃冷飯這些都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後與清明節合二為一,人們也常常在寒食節紀念死去的親人。

擴充套件資料

寒食節特色介紹

寒食節還有「一百五」的別稱,這是由於寒食節時在冬至日後的105天。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鑽木取火。

寒食節時期有拜掃展墓、禁菸、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樹、鞦韆、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賜宴、賞花、鬥雞、鏤雞子、牽鉤(拔河)、鑽木取火、放風箏、鬥百草、拋堶(瓦石器玩物)等許多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

5樓:江楓漁火不愁眠

介子推,一說是生於聞喜戶頭村,還有一說是生於夏縣裴介村(山西省靈石縣旌介村)。長在夏縣裴介村,死後葬於介休綿山(有名作介山)。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稱介子。

另有姓王名光之說。生年不詳,卒於晉文公元年(前636年)。縣誌雲,文公返國,介子推「不言祿」,隱於綿山。

晉文公欲求卻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樹而死。相傳,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又據通志,介子推「隱後三十年,見東海邊賣扇」。

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晉成公年間(前607年~前600年)。

奉公子重耳出亡

介子推的出身事蹟見諸文獻的極少。春秋時候,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幸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一系列變亂。太子申生被驪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

狐偃、趙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軫;魏武子」之說。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

風餐露宿,飢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割股充飢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裡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

重耳無糧,飢餓難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虐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註解:「股」非「臀」,意為「大腿」,是介子推割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救得重耳!

辭官不言祿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分推」。對此,介子推沒有象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為恥辱,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於「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於處矣」。

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豔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有些並未跟隨晉文公逃亡的人(例如:

豎頭須)為了貪小便宜通過說些難聽的話也來請賞,介子推因此很氣憤,進而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呂氏春秋》雲,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裡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

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

晉文公求人心切,聽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此小人卻放火四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後放火,周圍綿延數裡,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

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於此。

又命人葬之於綿山,秦二世時遷葬於故里裴介村。並改綿山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過錯。將一山崗定為介子推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巖洞改建成介公祠,並立「介廟」於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

6樓:2023年夏天

寒食節 每年的四月初四(在清明節前一天)

7樓:餜挊餜挍餜挌

寒食節。後臺和清明節合二為一。

寒食節是為紀念誰?為什麼?

8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古代的人們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氣節,「寒食禁火」的習俗,被後**傳下來,形成了寒食節這個特殊的紀念節日。

9樓:匿名使用者

幾年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

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10樓:匿名使用者

介子推。他是春秋戰國哪個皇帝的朋友,曾經幫過皇帝很大忙。皇帝后來即位,要他來享福,他不願意。

躲在山上,皇帝為了逼他下來,放火燒山。他抱住樹,死也沒有下來。皇帝為了紀念他,規定那一天為寒食節,各地都不要生火。

並流傳至今。

11樓:匿名使用者

紀念春秋時期晉國介子推。

清明節為什麼要紀念介子規

寒食節是紀念介子推的節日,為何寒食節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消失了?

12樓:獨愛樑大大

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第105日。與清明節日期相近。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清明節定在寒食節一日之前。

現代24氣節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次日。新中國成立後,很多地區把寒食節與清明節等同了起來,在同一天過。

然而,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

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子推(姓介名推,又稱介之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

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子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堅決不出山,和他的母親一起抱樹而死。

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中國過去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為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併為全國所接受。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讚許,是千年如一的。

13樓:夏天的風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晚唐、宋以後,禁火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許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習俗。

明清時期,寒食節期間已經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們寒食了。

寒食、清明本來是兩個節日,但山東民間大都把兩個節日合而為一。一般叫清明,少數地區叫寒食節,但過節卻是在清明這天。墾利地方自清明節前三日算起,稱「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為清明,人們於這四天內掃墓、踏青。

鄄城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又稱清明節為「鬼門關節」。掃墓是清明的一項主要活動。

舊時,泰安的掃墓儀式比較隆重。男主人挑著四個小菜和水餃到祖墳,先將祭品供上,然後焚香燒紙,灑酒祭奠。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掃墓時還要給墳墓添新土。

據說,這是給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實質上是對祖先的懷念。多數地區是在清明這天掃墓,少數地區(如諸城)在寒食這天掃墓,而龍口、博興等地則在清明前四天掃墓。

現在一般都在清明這天掃墓。清明節山東各地都插柳條、松枝,據說是紀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戶戶插柳條,並給狗戴上柳條圈。民謠:「清明不插柳,死了變黃狗。」

「有的人」為什麼不直接以「紀念魯迅」為題

喜讀菜根譚 因為魯迅已經成為一種精神的代名詞,這種精神代表了 民族的脊樑 詩人不是為了歌頌魯迅而寫這首詩,而是在歌頌魯迅的同時也歌頌那些和魯迅品質相同的人,同時譴責那些自以為比人民 群眾偉大的人 這樣太籠統,話題太大,很難,而且太直白 有的人 這篇短詩,題目不直接寫作 紀念魯迅 而叫做 有的人 理由...

2為什么?為什么等於,1 1 2 為什麼?為什麼等於2?

親 這個是國際數學難題都沒法攻克的 1 1為什麼等於2?1 1 2 是初等數學範圍內的數值計算等式。當某個原始人第一個意識到1 1 2,進而認識到兩個數相加得到另一個確定的數時,這一刻是人類文明的偉大時刻,因為他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質 可加性。這個性質及其推廣正是數學的全部根基,它甚至說出數學為什...

為什么為什么 誰瞭解我們的心啊,為什麼為什麼 誰瞭解我們的心啊

你很冒險,真的,如果老是是個好老師的話,他會採納你的部分意見的,可要是你遇到了個差勁的老師,就像你爺爺說的那樣,他心胸很狹窄,你就掛了。我跟你差不多,以前也是經常給老師提些建議,可我自身感覺吧!你會輕鬆很多,因為你說了自己想要說的東西,可是效果真是沒想象中的那麼好呀!你屬於英雄類的人,是一個富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