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成語有哪些

時間 2021-08-11 17:27:27

1樓:匿名使用者

1、遠涉重洋

成語拼音:yuǎn shè chóng yáng

成語解釋:重洋:遼闊無邊的海洋。遠遠地渡過海洋。

成語出處:餘秋雨《霜冷長河·琉璃》:“她遠涉重洋,多方拜師,盡傾資財,遍嘗磨難。”

2、令出如山

成語拼音:lìng chū rú shān

成語解釋:令:命令。命令一發出就必須徹底實行

成語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3回:“果然現任縣太爺一呼百諾,令出如山,只吩咐得一句,便有一個門上,帶了好幾個衙役,拿著鐵鏈子,把這船上的老闆、夥計一齊鎖了帶上岸去了。”

3、浩浩蕩蕩

成語拼音:hào hào dàng dàng

成語解釋:指水勢洶湧廣闊浩大。後形容規模巨集大;氣勢雄壯。

成語出處: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浩浩蕩蕩,橫無邊涯。”

4、採風問俗

成語拼音:cǎi fēng wèn sú

成語解釋:風:歌謠;俗:風俗。採集歌謠,訪問風俗

成語出處:清 俞蛟《夢廠雜著 潮嘉風月》:“採風問俗,紀載宜詳;品翠題紅,篇章爭麗。”

5、不服水土

成語拼音:bù fú shuǐ tǔ

成語解釋:不能適應移居地方的氣候和飲食習慣。

成語出處:漢 荀悅《漢紀 武帝紀》:“中國之人,不知其地勢,不能服其水土。”、

2樓:匿名使用者

描寫鄭和七下西洋的成語,有勇往直前,不畏艱難,遠涉重洋,浩浩蕩蕩。

3樓:127小土豆

1、遠涉重洋 [yuǎn shè chóng yáng]:遠遠地渡過海洋。

2、令出如山 [lìng chū rú shān]:命令一發出就一定徹底執行。

3、浩浩蕩蕩 [hào hào dàng dàng]:原形容水勢廣大的樣子。 後形容事物的廣闊壯大,或前進的**聲勢浩大。

4、講和通好 [jiǎng hé tōng hǎo]:幫助彼此和解並友好往來。

5、觀風問俗 [guān fēng wèn sú]:遊覽風光並探望人民風俗。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鄭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動。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它不僅在航海活動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023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朱棣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有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202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逝。

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裡、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鄭和在公元2023年(永樂十二年)由非洲帶來長頸鹿。沈度《瑞應麒麟頌》的附圖,由明宮廷畫師所繪。

下‘西洋’的定義: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汶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鄭和七次下西洋時間,鄭和七下西洋每次用時多長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 1405年7月11日 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 1407年10月2日 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出發,到達汶萊 泰國 柬埔寨 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

鄭和下西洋,這裡的西洋,具體都指的是哪些地方,位於何處

這個所謂的西洋,其實是指印度洋沿岸和東南亞地區,並不是我們真正意義上的大西洋,最遠也不過是到達了非洲南端。鄭和為了大航海事業也算是鞠躬盡瘁了,他是雲南人。也是因為這個大航海,成為了中國明朝的航海家和外交家,應該是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上第一個航海家了吧。畢竟西方第一個航海家航行的時間比他足足晚了近百年呢...

鄭和七下西洋中航程最遠的那次航行經過的大洋 海峽和大洲組合中

中國出發,是太平洋,在新加坡過馬六甲海峽,然後進入印度洋,途經阿拉伯海,進入亞丁灣.未進入紅海.到達今索馬利亞半島.最遠的地方 簡介 1405年7月11日 明永樂三年 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 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