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一 封建經濟:脆弱易破產,一家一戶易受**,客觀上需要強有力的**集權國家,加以保護。希臘城邦就不能保護小農經濟。
當然他是奴隸制。農民是被綁在土地上的,脫離土地無法生存。地主有地,不幹活,要農民幹。
客觀上**集權國家要保護地主,也要保護農民。他保護農民為地主幹活。由於地主壓迫,苛捐雜稅,天災人禍等原因,農民會造反。
二皇帝大都推行抑制兼併的土地政策,也知道土地兼併的危害,但屢禁不止。只要有封建土地所有制,就屢禁不止。三皇帝是最大的地主,是地主階級代表。
四秦商鞅變法以來允許土地買賣,承認土地私有。
2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第一個問題:所說維護小農經濟,是從封建制度建立開始說的,因為封建制度王朝是建立在奴隸社會之後,努力社會,是沒有農民的,封建制度之所以比奴隸制度先進就是因為他罷免奴隸制度有了農民,所以就有了維護小農經濟,農民了。這個不是相對現在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是相對奴隸制度所言。
有農民就有地主,地主所要求的越多,農民就越少,活不下去了就造反。第2個問題:至於為什麼皇帝大都推行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
因為皇帝本身就是一個大地主,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土,這個口號就是最好說明的。他本身不能免於兼併,所以就不大好要求別人。沒有演變到威脅統治就睜一隻眼閉一隻了。
第3個問題就是,和第2個一樣,皇帝皇族本身就是一個大地主。第4個,不說古代,現代還有允許土地買賣呢,那麼多房地產商都不是買賣土地??
3樓:匿名使用者
答:一,在**下還有無數的官紳地主,如果**政權不對加以保護,那麼官紳地主將會對農民進行肆意的剝削;**階級維護的不是農民,而是農民的生產權——如此方能保證正常的課稅;對於農民而言,「保護」無非是「財產的壟斷化」,任何一個君主(無論如何開明),都會對百姓進行壓迫和剝削(政權總會如此,它即使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也不可能代表所有人的利益),有壓迫便自然會有反抗。二,皇帝想的是在世時的種種功績,而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能夠使得下級剝削者滿意,因而短期來說是有利的——這種就是一個眼光狹隘的原因。
三,從政治上說,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 從經濟上說,是利益的矛盾體:皇帝既依賴與地主提供的種種資源以滿足政權維持的費用,又十分忌憚地主的擴張導致貴族利益降低; 從社會關係上說,大地主與皇帝之間其實是「夥伴式」的關係,他們要麼是近臣關係,要麼直接是貴戚、宦官。而小地主大都是大地主的依附產物; 從時間上說,建國初期是戰友關係,亡國初期是敵對關係。
四,應該是春秋時期,而且是魯國率先發起,主要作用為與井田制發生激烈衝擊,形成了封建社會的根基——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有關中國古代史的一些問題
4樓:生於7月21日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走向崩潰,封建社會逐步確立的大變革時期,生產關係的變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春秋五霸,一般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齊桓公與葵丘之會: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今河南民權東北)大會諸侯,參加會盟的有齊、魯、宋、衛、鄭、許、曹等國的國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參加。會上訂立盟約,規定同盟之國要言歸於好,還不要亂築堤防,不要囤積糧食,不要擅自封邑給卿大夫而不報告天子,史稱「葵丘之會」。
從此,齊桓公成為中原諸侯的霸主,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史稱「齊桓公始霸」。
城濮之戰與踐土之盟:公元前632年,楚圍宋,宋向晉告急。晉文公率軍救宋。
晉軍為避開楚軍的鋒芒,主動退軍「三舍」,至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晉文公會晉、宋、齊、秦軍,大破楚軍,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大會諸侯於踐土(今河南原陽),與會的有魯、齊、宋、蔡、鄭、衛、莒等國,天子派代表參加了會盟。盟約規定:「皆獎王室,無相害也。」史稱「踐土之盟」。
楚莊王問鼎:楚莊王時,孫叔敖為宰,整飭內政,興修水利,國勢強大。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軍至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舉行慰勞歡迎之禮。
莊王「問鼎小大輕重」,鼎是王權的象徵,說明他有代周的野心。
郩之戰:公元前627年,秦襲鄭,在回軍至餚(今陝西潼關東)時,為晉軍截擊,秦軍的三個將軍被俘,全軍覆滅,史稱「餚之戰」。
弭兵之會:春秋中期,晉、楚爭霸,禍及鄭、宋等小國,小國普遍厭戰,而晉、楚也疲於攻戰,也想暫時休戰,這是「弭兵」運動的背景。弭兵之會是由宋大夫向戎倡議的。
公元前546年,晉、楚、齊、秦、魯、宋、鄭、衛、曹、許、陳、蔡、滕、邾共十四諸侯會於宋,決定以晉、楚兩大國為盟主,除齊、秦不作為從屬國看待外,其他從屬於晉、楚的國家要互朝晉、楚,承擔晉、楚兩國給予的義務,史稱「弭兵之會」。弭兵之會是在晉、楚勢均力敵的情況下產生的,會盟後,晉、楚四十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這對於發展經濟、安定生活有很大好處。2
5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 也叫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商朝之後的周朝京都從鎬京東遷
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之前周朝國都在鎬京之時稱為西周。 東周又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兩個時期。因此這一時期也稱為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在前,戰國在後,而後秦國統一天下
魏晉南北朝:魏是曹操之子曹胚建立後被司馬氏政變建國號晉,晉朝分東西兩晉,晉滅亡後天下大亂群雄四起些時稱為南北朝.所謂的「魏晉南北朝」,它是一個朝代名稱的複合詞,雖然只有五個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國家,可以多達幾十個。 魏」指的是三國裡的曹魏,「晉」主要指的是司馬氏所建上的西晉與東晉(此時北方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南北朝」則指當時南北對峙的幾個朝代,南方包括宋、齊、樑、陳四朝,北方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及最後統一全國的隋朝。
兩漢:是西漢和東漢統稱,西漢在前東漢在後 是劉家江山 鼻祖是漢高祖劉邦
6樓:
這只是一個朝代的時間段,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姬發)伐紂,商朝滅亡,西周開始,都城 鎬京(西安)
公元前771年,犬絨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第二年周平王遷都到洛陽,(那時候叫絡邑),東周開始.
秋和戰國都屬於東周
也就是 公元前770年 到 公元前256年 秦滅東周但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這中間200多年的時間稱為"春秋時期"
因為孔子寫《春秋》一書,
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這200多年成為「戰國時期」
因為各個諸侯國相互征戰不休
7樓:樓梯神
你說的情況大概史上並不確切記載時間 只是我們推斷是從春秋到戰國這段時間的 所以如是 而且想春秋戰國 南北朝等 都是一脈相承的歷史 所以一般連起來講
8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是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統稱;「魏晉南北朝」是三國時期、東西、晉和南北朝時期的統;「兩漢」是西漢和東漢的統稱。
9樓:匿名使用者
由於年代比較久遠,具體年代不詳,所以就籠統的稱春秋戰國。
10樓:天涯浪角
那要靠具體的什麼成就了,講春秋戰國就是籠統概括為那段時期的事.
11樓:匿名使用者
看一下朱少侯的書,很清楚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都是從這段歷史的起始到這段歷史的結束,表示時間段
13樓:☆快ō樂
自己分開來就會明白的
關於中國古代史的小問題
予意在山水 1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國 都 邑 野 鄙。周王和諸侯的都城為國,諸侯國中的大城為都,小城為邑,此外的地方稱為野或鄙。2郡縣制是地方官僚制度 3在北宋前期,三司是主管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的最高機關,俗稱 計省 三司使號稱 計相 三司與中書門下 樞密院鼎足而立,分管行政 軍政與財政.4直道是古道路...
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古代史有哪些
中國古代史有哪些 摘要。中國古代史可是非常複雜的,經歷的朝代非常多。有夏 商 西周 秦 漢 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總共有幾千年的歷史,這就是中國的古代史。每個朝代都有過輝煌的時刻,但是也有過沒落的時刻。中國古代史有哪些。你好親,我是陳老師,非常高興你的問題呢!請您不要著急呢,我這邊需要查詢一下...
中國古代史大事年表
約四千多年前傳說中的黃帝 堯 弊 禹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約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商朝建立。約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至殷。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殷,西周時期開始。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共和行政。我國曆史開始有確切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公元前770年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