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張養浩是個什麼樣的人

時間 2021-08-11 18:09:10

1樓:青妍知識屋

張養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個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當代及後世稱揚,是元代名臣之一。與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並稱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張養浩(2023年—2023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生於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2023年),卒於元文宗天曆二年(公元2023年)。

一生經歷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數朝。少有才學,被薦為東平學正。歷仕禮部、御史臺掾屬、太子文學、監察御史、官翰林侍讀、右司都事、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等。

後辭官歸隱,朝廷七聘不出。天曆二年(2023年),關中大旱,出任陝西行臺中丞。是年,積勞成疾,逝世於任上。

2樓:匿名使用者

希望對你有幫助: 張養浩(1269—2023年),漢族,字希孟,山東濟南人。號雲莊。

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一心為民   張養浩棲隱雲莊,不求顯達,優遊于山水之間,斂跡於權貴之門,自以為遠離世俗塵囂,不與朝廷政事,然元朝廷對這位「博學碩德,聲名顯赫」(艾俊《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引》)的儒臣,卻時時想加以利用,八年之間,凡六下詔書,他均高臥不起。而當天歷二年(2023年)朝廷以「關中大旱,饑民相食」,召其為陝西行臺中丞前往賑災時,他卻不顧高齡體弱,隨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星夜奔赴任所。「無多慚,此心非為官。

」(《西番經》)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災情嚴重激發起他為民承重的精神。赴官途中經洛陽、澠池、潼關,直達長安。一路行來,目睹災民慘狀,感歷代興廢,寫了數首懷古曲,意緒蒼涼,流露出對本朝前景暗淡的哀嘆,和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

其中最著名的,是散曲小令《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到任之後,「凡所以力民者,無所不用其至」(危素《張文忠公年譜序》)。四月之內未嘗家居,不遑寢處,終因勞瘁而卒。

訊息傳開,「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傳)。在封建時代,像張養浩這樣為民盡瘁的官兒實在並不多見!元朝廷對其旌表,不過是旌忠勵節,激勵臣下為其效忠,而人民都以自己的眼光來區分善惡,表明自己的愛憎。

張養浩所維護的那個制度雖已成為歷史陳跡,而其為民盡瘁的精神,及其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卻可與濟南山川同在,永遠為人們所懷念。

3樓:匿名使用者

張養浩少年知名,19歲被薦為東平學正,歷官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因看到元上層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敗,便以父老歸養為由,於英宗至治二年(2023年)辭官家居,此後屢召不赴。文宗天曆二年(2023年),關中大旱,特拜陝西行臺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元史》本傳),星夜奔赴任所。

到任四月,勞瘁而卒。追封濱國公,諡文忠。

4樓:燦爺

從前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品學兼優,七歲那會兒,看到樵夫掉了錢,就能追出幾里路,把錢還回去。

這還沒什麼,最主要是熱愛學習。

學習到什麼程度呢,就是連他媽都害怕,說兒啊你這太勤奮了,會累病的。

孩子:好的媽媽,我知道了媽媽。

然後白天默讀,溫習功課,等晚上老媽睡了再拿盞油燈偷偷看新書。

我:……

要是這種人生在我家隔壁,那簡直人間煉獄。

其實上天還是有那麼點公平的,孩子長大以後,自然成了文采飛揚的書生。

隨便寫一篇文,就有全省書生傳抄。

當時的朝廷,還有些烏煙瘴氣,當官基本靠關係,升官主要看銀兩。

好在書生有大才,一篇文章驚動丞相,專門將他舉薦任職。

身在御史臺,做些處理文書的基本工作。

那些年,書生在京城成婚生子,潛心學術,終於在三十五歲之時,外派為官。

外派到聊城堂邑,去做縣令。

堂邑可不是什麼好去處,牢裡有大批盜匪,鄉里有地頭龍李虎,作威作福,幾任縣令都動不了他。

書生剛到堂邑,就收到了李虎的下馬威。

有人告訴書生,說如今沒人去縣衙,衙門裡鬧鬼,堂邑縣人盡皆知。

還因為鬧鬼,李虎帶人搞了一堆祠堂,鄉民都要掏錢禱告,鬼才不會害人。

書生:……

書生:這李虎也太猖狂了吧?

師爺說,這不算什麼,李虎還有生殺大權,魚肉鄉里,幾任縣令住在縣衙,都橫遭不測,怕是背後有人。

要不,您這剛到,還是先去拜會一下?

書生淡淡一笑,說不用,我們先去縣衙住下。

師爺:???

師爺一臉驚恐,史書也沒說他是溜了,還是被書生提著領子一起跟著住了。

或許是書生名頭太大,又或許是書生剛來,李虎摸不清狀況,沒有動手。

那他就沒有機會動手了。

書生第二天從縣衙裡出來,就說衙門沒鬼,祠堂儘可以拆了。

師爺瑟瑟發抖,又不能不聽,當天就都拆了。

李虎:……

李虎覺得這個狗比找死,祠堂拆了可以再建,但是這位縣令,要他今夜就死。

衙門裡的人有多少,李虎門清,所以弄死縣令,他本來以為是很簡單的事。

他錯了,衙門裡除了捕快,還有一牢盜匪。

書生那一夜去了牢裡,笑著說,諸位都是本分人,活不下去,這才當了盜匪。如今用過刑,關過牢,還非要殺你們,那是不給你們改過自新得機會。

盜匪:?!?!

書生又笑:諸位,可以走了,以後切莫再來。

盜匪們一臉激動,互相看著,說定然不能辜負大人吶!

書生笑的很溫暖。

李虎臉色蒼白的很無力。

不久後,書生當場斬了李虎,為官十年,百姓給書生立碑頌德。

這一段史書裡四五行字,每行都有可能突然冒出個:縣令,卒。

最終書生回京,受到重用,提出重開科舉,門生故吏遍佈朝野。

那是書生最輝煌的幾年。

可惜舊皇駕崩,新帝登基,暴虐聰敏,一言不合就殺人。

書生忍得住嗎,不存在的,花樣懟皇帝。

皇帝見了奏摺,大怒要殺,後來看到書生的名字,才哈哈大笑起來,說原來是他呀,他個噴子說什麼都正常,沒事,沒事。

其實是忌憚書生重開科舉,滿朝都是他的人。

書生又何嘗不懂,心很累,很無力。

恰逢父親病故,書生丁憂辭職,從此寄情山水,不問世事。

皇帝自然很開心,但還得做出禮賢下士的模樣,一遍遍請書生回來當官。

直到這個皇帝駕崩,書生都沒理他。

後來請書生彷彿成了慣例,又登基過兩個皇帝,都要請書生出山。

六次,書生全都沒理。

有人說,書生這是真的不問世事。

倘若故事這麼結束,那可真是太好了。

可惜,第七次任命的時候,書生還是出山了。

那年關中大旱,史書上只四個字,饑民相食。

那年書生六十,仍舊出山,朝廷這才明白,原來請動他的不是**厚祿,而是天下蒼生。

書生此去賑災,散盡家財,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路經華山,在山廟之中祈雨,跪倒神像前,泣拜不能起。

白天,出門賑災,晚上,寫文章祈雨,晝夜不停。而書生這般操勞,卻還有小人在這種時候謀利。

賑災發的鈔票,百姓拿去換米,奸商小吏藉口鈔票模糊破損,缺斤短兩。

書生長鬚顫抖,大怒變色,當即查抄府庫裡的鈔票,親自蓋章,重新發回百姓,命米商憑印記賣米。

「有損失,我張養浩賠給你們!」

書生這樣說著,六十歲高齡,去親自喊出閉門不出的富戶,上街賣糧。

書生告訴富戶,他已經上表朝廷,賣糧補官,賣的越多,補官越大。

於此,餓死的難民才越來越少,關中大旱的災情,得以緩解。

那天,書生走在路上,聽說有人為了奉養老母,偷偷殺了自己兒子給母親吃。

書生顫抖著,淚流滿面,撫膺痛哭,把自己不多的財產,又分給了那家人。

夙興夜寐,終日不歇,念及百姓還有易子而食的,書生還都會痛哭出聲。

六十歲的書生,一病不起,死在賑災任上。 史稱,關中之人,哀之如哀父母。

文中提過一次,書生叫做張養浩,書生用他這一輩子,給他那首詩做了註腳: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歷史上的張彖是個什麼樣的人,歷史上的祖逖是個什麼樣的人

矮屋難抬頭 唐玄宗時,楊國忠權力超越天下,四面八方的人爭相到他家中拜訪他。有個進士叫張彖的,是陝州人。刻苦學習從而有大名氣,志向高大,從沒有屈從於別人。有人勸說張彖,讓他用名片拜見楊國忠,就可以圖得榮貴。張彖說 你們說依附楊公的權勢就像依靠泰山,在我看來,卻如同冰山。或許在政治開明的時代,依附這座 ...

歷史上的魏忠賢是個什麼樣的人

殘忍歹毒,禍害天下的人。自宮後改姓名叫李進忠,由才人王氏複姓,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回原姓,皇帝賜名為魏忠賢。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 九千九百歲 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 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

歷史上的柳永是個什麼樣的人

柳永,約987年 約1053年 字耆卿,漢族,崇安 今福建武夷山 人。北宋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 雨霖鈴 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 奉旨填詞柳三變 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 白衣卿相 自許。柳永由於仕途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