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叫做進士。
古代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結果的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具體分為三甲,一甲只取三人,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剩下的分在二甲和三甲,殿試中榜者都稱為進士。
「狀元」、「榜眼」、「探花」都只是一種俗稱,在正式發放的金榜之上,只會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2樓:匿名使用者
第四至第十沒有特定的稱謂。
狀元起初稱為「狀頭」,原來在唐朝參加考試的士子,經由各州貢送到京城,在應試前需遞送「投狀」,即類似今日考試報時填寫資料的情形一樣。考試結束之後,將最高的成績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狀頭」。居首者因曰狀頭,亦曰狀元。
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在吏部考試後,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決定錄取的名單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於是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瓊林苑,故稱瓊林宴。
殿試第一名稱榜首,第
二、三名稱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稱狀元。南宋以後,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3樓:半闕相思
1、第四至第十統稱為二甲,稱為進士。
2、殿試第一等的稱為「一甲」,賜「進士及第」,只取三人,即狀元、探花、榜眼;第二等的稱為「二甲」,賜「進士出身」
3、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4樓:匿名使用者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試製度,即在吏部考試後,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決定錄取的名單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於是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瓊林苑,故稱瓊林宴。
殿試第一名稱榜首,第
二、三名稱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稱狀元。南宋以後,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宋哲宗時,將進士分為經義、詩賦兩科,分別舉行考試,經義進士以經義定取捨,詩賦進士以詩賦定去留。
宋代的常科考試分為州府試、禮部試、殿試**。州府試稱解試,禮部試稱省試,殿試帶有複雜的性質。宋代在正科之外,還設立恩科。
連續考十五場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辦法,賜予本科出身。
何謂三甲?現代人都把古代科舉考試的「三甲」認為是狀元、榜眼、探花。其實這是對「三甲」的一種誤解。古代科舉考試的「三甲」絕非指狀元、榜眼、探花。
一般提到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都是從明、清兩代的科舉說起。明清的科舉分為甲、乙兩科。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舉行「鄉試」(即省試),中試者稱為舉人;甲科是把全國的舉人集中到京城裡舉行「會試」,中試者在宮殿裡舉行「殿試」,此次中榜者稱為進士。
根據成績高低,進士又分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
實際上,中國封建科舉制度從隋朝大業年間便已經開始,但是直到宋朝太平興國八年才開始分類「三甲」。即殿試第一等的稱為「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等的稱為「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等的稱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統稱進士。
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
到了元、明、清,科舉考試「殿試」的中榜者,一甲僅限三名,二甲、三甲則各取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狀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實際上是殿試的末等。因此,中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三甲」,並不是指狀元、榜眼、探花,而是殿試中榜進士當中的第三等的。
如此看來,古代科舉,進士分三等,即三甲。狀元是頭甲的第一名。
5樓:公****高分寶典
人文常識:古代科舉考試中的第三名怎麼稱呼?狀元、榜眼還是探花
6樓:匿名使用者
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相當於今天的。冠軍 亞軍 季軍!
其餘的都是沒排名的。
7樓:朵朵朵朵
第二名是榜眼 第三名是探花
8樓:匿名使用者
據我所知,只有這三個,以下就沒有稱號了。
狀元起初稱為「狀頭」,原來在唐朝參加考試的士子,經由各州貢送到京城,在應試前需遞送「投狀」,即類似今日考試報時填寫資料的情形一樣。考試結束之後,將最高的成績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狀頭」。居首者因曰狀頭,亦曰狀元。
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進狀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為這個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的機會比同榜者快。
9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我也愛人民幣
但我不要知道該叫叫什麼
我國古代科舉考試第一二三名分別叫什麼
10樓:球球
我國古復代科舉考試製第一二三名分別叫bai狀元,榜眼,探花du。
科舉考試zhi以名列第
一者為「元」dao,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榜眼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歷久不衰。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具有分科考試,取士權歸於**所有,允許自由報考(即「懷牒譜自薦於州縣」,與察舉制的「他薦」相區別)和主要以成績定取捨四個顯著的特點。
11樓:匿名使用者
狀元---榜眼---探花
進士: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舉人:鄉試,第一名「解元」,第二名「亞元」,第三名無特定稱謂。
秀才:院試,統稱「生員」
狀元,榜眼,探花分別是什麼意思
12樓:阿明
狀元指的是:科舉考試殿
試第一名。
榜眼指的是:科舉考試殿試第二名。
探花指的是:科舉考試殿試第三名
13樓:wyp駱遙
狀元,榜眼,探花分別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意思。
1、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2、榜眼,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舉時代的一種名次稱號。即在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殿試中,取得進士考試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3、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進士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
「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歷久不衰。
14樓:柳蜈
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狀元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殿試進士的第一名。它為什麼叫「狀元」而不叫別的呢?原來,唐朝的科舉考試結束後,要由主考官將錄取檔案交到門下省,再由門下省寫成狀子,呈報給皇帝恩准,這份狀子裡的頭名當時叫「狀頭」。
這本是朝廷**在完成例行公事時使用的專用術語。後來人們覺得「狀頭」太**,於是改稱「狀元」了。
科舉考試選狀元開始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明、清時期,殿試的
一、二、三名,名稱確定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清光緒三十年(2023年)最後一次科考,共2023年間,共錄取有姓名記載的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最年輕的狀元是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的蘇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的郭元振,當時年齡都不滿18歲;年齡最大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他一生參加科舉考試幾十次,直到70多歲才自薦考中了狀元,了卻金榜題名的夙願。
中國歷史上雖然出了個女皇帝武則天,卻很少出現過真正意義上的女狀元。只有清朝太平天國時期,20歲的女子傅善祥,參加太平天國組織的科舉考試而成為了女狀元。
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時代,文人們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激勵著無數學子臥薪嚐膽、懸樑刺股、勇跳龍門。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又別稱「殿元」。
又因其位居三鼎甲之首,所以也別稱鼎元。
古代考中狀元並非易事,要經過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幾個階段。殿試通常由皇帝欽命大臣主持。一旦高中狀元,披紅掛綵、敲鼓鳴金、騎馬遊街、前呼後擁,好不威風。
舊時一副對聯生動地描繪了中狀元前後的境遇:
舊歲饑荒,柴米無依。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戚外親,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
今科僥倖,衣祿有望。奪得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也揚,不論張三李四,踵門慶賀,都來錦上添花。
至於「榜眼」,是我國古代科舉考試——殿試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榜眼」之名要晚於「狀元」,終唐一代,沒發現有這個稱謂。
實際上,榜眼這一名稱與狀元、探花一樣,都是民間的習慣用語,並非官方用語。在朝廷正式發放的金榜上,只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榜眼之名始於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
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
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如北宋初年的王禹僻在《送第三人朱嚴先輩從事和州》詩中雲:「貨船東下歷陽湖,榜眼科名釋褐初。
」據清人趙翼在《陔餘叢考·狀元榜眼探花》中考證:「北宋時第三人亦呼為榜眼。蓋眼必有二,故第
二、第三人皆謂之榜眼,其後以第三人為探花,遂專以第二人為榜眼耳。」
「探花」最早出現在唐朝,但當時並非是指殿試進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種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
唐朝的新科進士放榜在每年的春季,此時正是京城長安杏花盛開的季節,新科進士為了盡情慶賀自己中第,要舉行一場遊園盛會,稱為「杏園宴」。挑選進士中兩名年少英俊者為「探花使」,負責到各園採摘鮮花,迎接狀元,於是這兩個人便被稱為「探花郎」。也就是說,唐朝的「探花」只表示一榜進士中年齡最小的兩個人,與殿試取得的名次沒有任何聯絡。
這個詞在五代、北宋時期出現極少,因為五代和宋朝時期的都城裡都沒有「杏園」,自然也就沒有探花郎了。探花什麼時候被作為進士第三名代稱的,這是個很難確切回答的問題。據清人趙翼的《陔餘叢考》推測,大約從明朝開始,狀元專指殿試第一名、榜眼專指第二名、探花專指第三名,才最終成為定式。
投標結果出來後,第一名被廢標,第二名可以中標嗎
一般來說,如果定標時,推薦的是中標候選人,那麼第一名廢標,第二名上。如果定標時直接定中標人,那麼第一廢標,專案就廢了,要重招標。 一般來說,第一名廢標,應該是第二名中標,具體要看評標辦法 樓上說的不對,這個不看評標辦法,要看是否招標過程有違規行為而需要重新招標或評標。如排除則根據下列法規確定第二名中...
第一名放棄中標,順延到第二名是哪部法規定的
評標委員會和評標方法暫行規定 根據 評標委員會和評標方法暫行規定 第四十八條 使用國有資金投資或者國家融資的專案,招標人應當確定排名第一的中標候選人為中標人。排名第一的中標候選人放棄中標 因不可抗力提出不能履行合同,或者招標檔案規定應當提交履約保證金而在規定的期限內未能提交的,招標人可以確定排名第二...
公務員筆試考了第一名,第二名打電話要我放棄面試資格,說他們家有關係,即使進了面試也有辦法不讓我上
第一,你還是要參加面試,既然想參加,就別受干擾。第二如果他們真有過硬的關係,何必給你打什麼 呢,自己操作就好了,還不會給你留把柄。第三,簡訊留著,考完後,如果你覺得有問題,可以舉報 濟南中公教育 不會的,這樣的話你可以錄音舉報他。現在面試已經比較公開了。 蔓延人散 不管怎麼樣你也得面試呀,是真的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