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統一大業歷史事件,關於秦朝時期的故事

時間 2021-09-07 17:09:47

1樓:瑤某某

1、揮師滅韓。公元前230年

2、破趙逼燕。 公元前229年

3、攻破燕國。 公元前226年

4、佔領魏地。公元前225年

5、大舉伐楚。公元前225年

6、吞滅齊國。公元前221年

經濟措施:第一,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第二,統一度量衡;第三,統一貨幣;第四,統一車軌、馳道。

政治:第一,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其中包含三層意思:

①皇帝稱號的由來(嬴政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及為何稱「始皇帝」;②皇帝的權力: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一切軍國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③皇帝制度為此後歷代王朝所沿用。自秦開始至清末,延續了二千一百多年。

第二,建立從**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①**設「三公」「九卿」。②地方實行郡縣制③三公、九卿和郡縣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夠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權力。

第三,頒佈通行全國的秦律。①秦律制定的基礎是秦國自商鞅以來的律令。②秦律集中體現了地主階級的意志,影響了後世封建律令的制定

關於秦朝時期的故事

2樓:匿名使用者

秦始皇為求長生不死藥特遣徐福攜帶100童男童女東渡日本求藥。

3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中原的統一大業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王趙政建都咸陽,成為中國封建王朝中第一個皇帝。

秦朝初立便北擊匈奴;南下百越。疆域迅速擴充套件並進一步完善炎黃地圖,但因為秦二世而完,所以沒能對北方遊牧民族進行收復統一。然其當時疆域西部已達到今甘肅、四川;西南到雲南、廣西;北到陰山。

作為一個封建大帝國,在輻員廣大的統治區域內,創立了高度集中的**集權的政治制度。具體為:1、政治方面:

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建立從**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即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別為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太尉(負責管理軍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召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互相沒有統屬關係,由皇帝掌握最終決斷權。

地方實行郡縣制,皇室任免郡縣的主要官吏;2、經濟方面: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車軌,修馳道。3、文化方面:

書同文,將小篆作為標準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以吏為師,嚴禁私學。秦朝創下的一套封建國家政治制度在以後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只有修修補補,基本框架不變。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下令把原來六國的兵器收繳銷燬,然後鑄成12個銅人。

為了加強控制,原六國的貴族被強行遷到咸陽附近居住。秦朝還頒佈了嚴苛的法律,對農民實行什伍編制。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對於後世影響極大。

他接受丞相李斯的主意,除少數幾種書籍之外,大量詩書、典籍、諸子百家著述一律燒掉,並將460多名儒生、方士活埋,留下了一個駭人聽聞的「焚書坑儒」的歷史事件。秦始皇還在全國修築道路,尤其是開通了通往東方和東南的馳道。  秦始皇自號「始皇帝」的時候,一心想讓秦朝的天下千秋萬代延伸不休,但他決沒想到,僅僅15年之後,才傳到第二個皇帝時秦朝就滅亡了。

儘管他採取了種種鞏固統治的措施,但他的****、橫徵暴斂,早已埋下了禍根。他徵發了70多萬人修造阿房宮,動用大量人力財力修造驪山陵,「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是對他殘酷賦役的控訴。頻繁的戰爭、龐大的官僚機構、連續的大興土木,動搖了統治基礎,人民不堪重負,痛苦到了極點。

前209年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爆發,前207年11月左右,秦朝被推翻。  秦朝是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集權的帝國。秦始皇在歷代秦國的國王蠶食其它諸侯國之上,完成了統一六大諸侯國的事業,實現了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轉變。

他所建立的**集權制度,及其所採取的旨在鞏固統一的措施,為後世帝王所取用。  秦朝急徵暴虐,導致速亡。末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影響極為深遠。

由於過去的割據局面所造成的影響,反秦過程中重新出現了**的傾向。在接踵而來的爭奪統治權的楚漢之爭(前206~前202年)中,漢勝楚敗,使**形勢得到控制,統一了國家,一個**集權的王朝就這樣建立了。

4樓:段餘方流如

秦始皇焚書坑儒,統一六國。。。

高中歷史簡單說說秦朝統一六國的概況

5樓:彼岸的暗夜

1、揮師滅韓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內史騰率軍長驅直入,俘虜了韓王安,在韓國故地設定了穎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縣),韓國宣告滅亡。韓國的滅亡是秦統一戰爭全面的標誌。

2、破趙逼燕。秦滅韓之後,第二個目標就是趙國。公元前229年,趙國接連發生大**和大饑荒,秦始皇再次命王翦、楊端向趙國發動全面進攻。

王翦施行反間之計,用重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大肆誹謗李牧等人,說他們要謀反,促使趙王將李牧殺害。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趙軍,攻克邯鄲,俘獲趙王遷,佔領趙國本土。接著揮師北上,屯於中山(河北定縣),逼近燕國。

3、攻破燕國。秦軍逼近燕國,引起燕、代一片恐慌。燕國的太子丹收容秦國叛將樊於期,並通過燕國勇士田光結識了刺客荊軻,企圖刺殺秦始皇,但荊軻未能殺掉秦始皇,反而激起了秦始皇對燕國的憤怒。

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佔燕都薊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遼東。

4、佔領魏地。秦軍攻克燕都薊城後,把打擊的矛頭指向了魏國。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兒子王賁率領10萬大軍去攻打魏國。

王賁看到大梁城地勢較為低下,又離黃河、鴻溝不遠,遂令秦軍開渠,將黃河、鴻溝之水引至大梁城下。三個月後,城垣崩塌,秦軍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殺,魏國滅亡。

5、大舉伐楚。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李信率軍攻楚。李信輕敵冒進,先勝後敗。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親請老將王翦,令率60萬大軍伐楚。大破楚軍於蘄南,殺楚將項燕,佔領楚國大片領土。公元前223年,王翦與蒙武合攻楚都壽春,俘獲楚王負芻。

次年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楚國的江南地區,降服百越之君。楚國宣告滅亡。

6、吞滅齊國。楚國滅亡後,秦始皇派王賁率軍深入東北,掃除燕、趙殘餘勢力。公元前222年,王賁攻佔遼東,俘虜了燕王喜。

接著攻下代城,俘虜了代王嘉。燕、趙兩國徹底滅亡。至此,東方六國中就只剩下齊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賁率秦軍從燕國邊界南下進攻齊國。王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沒有遇到什麼抵抗的情況下,猝然攻入齊都臨淄(山東淄博)。齊王建入秦投降,齊國也被納入秦國的版圖。

6樓:敖小明小剛

公元前221年,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出現了一個強大的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秦.秦王朝疆域廣闊,它東瀕大海,西至隴西,南臨南海,北抵長城,領土空前廣袤,是自中華文明產生以來第一次大統一.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時期,諸侯國間的征伐持續了五百餘年,中華大地上諸侯林立,戰火連綿,一片混亂.然而持續了幾個世紀的**與割據在短短的數十年間得以結束平息,其中定然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

公元前771年,西北少數民族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西周滅亡.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而自此時起,周王的地位日漸下降.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實際上已經被架空,周也僅保有幾百裡的 王畿之地」,失去了』天下共主』的煊赫地位.周無異於一般小諸侯國,周王亦無異於一般的小諸侯.周王室的衰微使得它無力控制各諸侯國,這便給各諸侯國以機遇,為**割據提供了條件.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諸侯國各自為政,不聽『周天子』號令,為各自利益相互征伐,爭作天下霸主,更甚者還有代周之意,五霸相繼而起,楚莊周郊問鼎,戰國七雄並立… …一系列歷史事件共同反映出一個問題—周室衰微,群雄並起,無人掌控天下.

西周初立,分封天下,封國數十.經過數百年來諸侯國間的爭霸與兼併,到戰國末期僅存寥寥幾個有一定實力的『強國』,而那些地小人稀小封國大都為人所滅.各國之間的征伐與對小弱諸侯國的兼併戰爭,使得天下形成了區域性統一,這些兼併爭霸戰爭雖然對社會經濟發展進步,人民生活安定帶來較大影響,但客觀上有利於最終國家統一的實現,為將來某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

春秋戰國時期的生產力發展,尤其是鐵器(鐵農具)與牛耕的運用與推廣,更是推動了古老農業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封建經濟,尤其是農業經濟的發展使得各諸侯國的經濟實力大大提高,從而整體實力大大加強,這為諸侯國對外征伐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使其有能力與資本進行爭霸,兼併活動.而該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繁榮使得諸侯國及各地方地區間的經濟聯絡日益緊密,這就要求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統一的市場,消除阻礙經濟發展的**狀態,使得封建經濟得順利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度逐步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確立,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時期.隨著封建經濟不斷髮展壯大,新興地主階級實力與地位不斷上升一些諸侯國**現了地主階級奪權鬥爭.戰國中期,各國都興起了由新興地主階級倡導或領導的變法運動,各國經濟政治制度體制都發生相應變革,國力普遍提升.

有了國家力量做後盾自然不滿足現有利益,各諸侯國都覬覦天下,產生了『一統』的想法與慾望,併為滿足自己的慾望不斷進行兼併戰爭等一系列活動.

以上諸多因素與現象,共同反映出同一問題,即統一不可抗拒,是歷史必然!

統一的歷史潮流無人能抵擋,事實證明,統一最終是實現了.而完成統一大業的不是被諸侯奉為『天下共主』的周,不是首霸於天下的齊,也不是土地肥沃廣袤,物產豐盈十分富庶的楚,而是數百年來都為列國所不屑,『偏安』於西方一隅,一向沒有資格參與中原大國事宜,常年與落後的少數民族打交道的閉塞『小國』—秦.

秦,為為周王室養馬出身,後因擁保平王有功,封地稱侯.但由於經濟落後,力量弱小,地位低下,加之地處函關以西,與外界交流相對較少,因此並未受到『東方』各國的重視,甚至沒有資格參與其活動.秦雖然在穆公時也有意向東擴充套件,但畢竟實力有限,而出關之路又為強晉所扼,只得致力於爭服臨近少數民族,實現了『霸西戎』.

雖然東擴無明顯成果,但平定了西戎,穩固了自身在關西的統治,穩定了後方,為日後提供了良好內部條件,免除了後顧之憂.

戰國中期各國都忙於開展變法運動時,秦也不甘落後,孝公任用衛鞅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秦的兩次變法對其經濟 政治 文化 軍事等各方面都進行了革新,併產生了重大影響.秦國的封建經濟快速發展,政治體制領先於各國,打擊了奴隸制度,逐步確立起了地主階級統治,從而國力大大提升,逐步趕超了『東方六強』.

秦的變法與其他諸侯國相比更為徹底,這也為其日後統一六國提供條件,奠定基礎,給予其完成統一大業的資本.

不僅僅是『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的經濟發展與經濟實力的增強,還有一些因素也起著不可小視的作用.秦昭王時,蜀守李冰開鑿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引水灌溉成都平原,使其成為秦的『糧倉』,支撐著蜀地乃至整個秦國的經濟;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又命水工鄭國開渠,使得關中沃野千里秦地更為富庶… …這都無疑為秦奠定了十分堅實的物質經濟基礎,成為秦實現統一不可或缺的必備條件.

秦能在兼併戰爭中取得勝利,終成就統一大業,還得益於其正確的軍事策略與對一批政治 軍事人才的合理任用.秦國日漸強大,關東諸國無一能與之單獨抗衡,於是各國相互聯合,欲『合縱』破秦.以秦的實力是無法與列國聯軍抗衡的,於是便開始『外連衡而鬥諸侯』運用各種計謀破壞『合縱』.

秦善用離間之法,挑撥各國關係.各國利益動機不同,於是相互猜忌,相互爭鬥,不能緊密聯合,相繼背棄盟約,此時秦再施以遠交近攻之策略,各國孤立無援,秦乘機而入,五國『合縱』屢次失敗,韓 楚 魏相繼被破,『與嬴而不助五國』的齊的滅亡便是很好的證明.秦還慣用此法離間他國君臣間關係,以達到掃除統一道路上『障礙』的目的.

廉頗 趙奢 李牧便是此番計謀的 『受害者』.此外,一批優秀的政治軍事人才與將領的任用亦至關重要,若沒有范雎 李斯 白起 王翦等名相名將卓越政治軍事才能的展現,秦統一大業的完成恐怕要延遲不知多少年了.

統一的手段無疑要靠戰爭,要滅六國,一支強大的軍隊是必不可少的.秦具備了這個條件.秦人本就是養馬出身,秦地處西北秦人生就民風剽悍,加之其常與西北遊牧民族打交道,軍隊尤其是騎兵戰鬥力可想而知.

秦國車兵 步兵更不必說,秦始皇陵陪葬的兵馬俑已經向世人昭示一切:軍容整齊,**先進,陣法嚴密,配置科學… …簡直就是一架龐大的戰無不勝,無堅不摧的戰爭機器.

已經具有如此實力的一個國家,要完成統一大業,沒有一個優秀的領導帶頭人怎麼可以呢?因此,秦王的個人因素是不能被遺忘與忽略的.若秦國君主是個昏庸無能之輩,秦國實力再強也無法完成這項艱鉅的歷史任務,幾代君王勵精圖治掙下的家業不是被坐吃山空就是不知要落入誰人之手了.

好在嬴政雄才大略有王者風範,有成就大事的氣概,任用賢能,實行正確的策略,剷除內部威脅其統治的呂不韋等勢力,加強君主集權,採用法家兼以陰陽 儒家學說治國… …總之,秦王嬴政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

戰國末期中國的統一是歷史潮流,是歷史必然,然而面對同樣局勢,統一的重任落到秦的肩上,並由它來完成,這又是具有歷史偶然性的.秦具有其它諸侯國所不具備的優勢與條件,所以諸國終由秦來統一又是理所當然的.

秦朝時第一大一統的國家,為何它之前的朝代都無法大一統

因為秦朝實施君主立憲制,由 直接控制地方,之前的朝代多是部落制。因為它之前的朝代都確實沒有那樣的實力啊,而且君王相對而言也要更弱一些,而秦始皇是個很有抱負的人。因為秦朝之前的科技文化人口政治等等,都無法與秦朝相提並論,秦朝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可能之前的朝代也想實現統一國家,但是實力不允許,沒有辦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