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
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清朝共12帝。慈禧雖然沒有稱帝,但她實際上卻掌握權力40餘年。慈禧的陵墓也是按照皇帝的規格來辦的。遼寧省遼陽市東京陵被稱為清代十三陵之一,與清代其它十二座帝陵齊名。
2樓:老胡玉環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
這裡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世系表)。 明十三陵坐落於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北部的天壽山麓。
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沿八達嶺高速公路北行,驅車約需四十分鐘。明代時,於途中的沙河鎮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橋"。在鎮東,則築有壯麗的"鞏華城"。
該城原為嘉靖皇帝祭陵時中途休息的行宮,現僅存遺址。 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明代術士認為,這裡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
因此被明王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該陵園建於1409~2023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曆史。陵區佔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十三陵作為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與陵區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形成一處風景優美文化內涵深刻的旅遊勝地。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的名稱由來
3樓:一米陽光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
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怎麼來的?
4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開始建陵昌平。歷經230餘年,先後建立了十三座皇帝陵墓。陵園建築規回模巨集偉,答一陵各居一山之下,中有神路勾通各陵,形成一個整體。
明代永樂到崇禎,共十四個皇帝,其中景泰帝朱祁鈺葬在京西金山,其餘十三個皇帝都在永樂的周圍安葬。所以統稱為明十三陵。這一大片陵區也因封山而名為天壽山。
共佔地40平方千米,陵區周圍建有陵牆,設十個關口,有一條南北向的總神路通向各陵。沿神路建有石牌坊、下馬碑、大紅門、神功聖德碑、神道柱、石象生、櫺星門等。各陵佈局大致相同,前有石碑、陵牆、櫺星門、石五供、明樓等。
明樓上立石碑,刻皇帝的廟號和諡號。
明十三陵的資料~(越多越好)
5樓:雜果布丁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西北昌平縣東北部天壽山下一個三面環山,向南開口的小盆地內,為明朝朱棣開始十三個皇帝的陵墓群。陵墓群包括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和思陵,統稱為明十三陵。十三陵佔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北京地區最大的古墓群,也是世界上儲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十三陵規模巨集偉壯麗。陵墓分佈在盆地的東、北、西三面、南面兩邊有龍山、虎山把守陵門。十三座陵墓成扇形排列,各以一座山峰為背景,各由一組建築組成,在綠樹濃蔭的自然風光襯托下,構成一幅壯麗的畫卷。
陵區前矗立著晶瑩光潔、典雅嚴謹的石牌坊。進入牌坊不遠即陵園正門,稱大宮門。附近有碑亭、華表。
門後為一條長達7公里的神道。道的兩旁有石獸、石人。石獸有24座,共12對。
其中,獅子,獅豸、駱駝、象、麒麟、馬六種,每種四隻,各二坐二立,石人六對,分勳臣、文臣、武臣三種,都是立像。它們用整塊白石雕成,神態逼真,雄壯生動。
十三陵中以長陵和定陵的地下宮殿最著名。長陵為明成祖朱棣之陵,是十三陵中的主陵,也是十三陵中建造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園。定陵為明神宗朱翊鈞之陵。
發掘出來的地下宮殿猶如一座地下博物館,遊客在此可**到明朝皇帝豪華的墓室,又可看到從地宮**土的金冠、織錦、百子衣、鳳冠、金壺、銀、玉、瓷器等三千多件隨葬文物。這些文物光彩動人,技藝精湛,為絕世珍品。
明十三陵是北京郊區的著名遊覽勝地,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明十三陵
坐落在北京市昌平縣境內的天壽山南麓,離北京市50千米。陵區為一面積約40平方千米的小盆地,東、西、北三面群山聳立,南面蟒山、虎峪山相峙而立,中有曲水環抱,山青水秀,不愧是一塊「風水」勝境。眾陵以長陵為中心,有一公共神道自南端陵門直達長陵。
在長達7千米的主神道上建有石牌坊、大宮門、碑亭、華表、石像生、龍風門等建築(這些不僅是皇威的象徵,由此也用以造成謁陵氣氛。十三陵中以長陵建築最為巨集偉,它與定陵一起,同為主要參觀物件。
長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寢建築,梭恩殿亦稱獻殿、享殿,是長陵的主體建築,是舉行祭把的重要場所。長陵樁恩殿建於2023年,一分雄偉壯觀,它聳立在三層漢白玉臺基之上,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總面積為1956平方米,殿內有32根金絲捕木明柱,最大的直徑1.17米,高14,30米。樑、柱、凜、椽、斗拱等構件,皆用楠木製作,雖歷時五百餘年,仍牢固如;日,香氣襲人。
它是我國最大的一座楠木殿堂。
定陵是明神宗帝朱翊鈞的陵寢,他10歲即位,年號萬曆,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48年)。陵園規制仿照長陵。定陵地宮已於1956一2023年被科學發掘,現已修建成定陵地下博物館。
地下宮殿由前、中、後及左、右五座高大寬闊的殿堂連結而成,全部是拱券式石結構建築。在這些殿堂間共有石門七座。石門設計非常科學,由於其重心集中在軸部,雖重達4噸,但開啟十分靈活輕巧。
地宮的平面佈局基本上採用「前朝後寢」的制度。前殿沒有任何擺設,相當於宮前廣場,中殿相當於前朝(即宮殿的正殿),內有三個用漢白玉雕成的「寶座」,呈品字形排列,座前各有一座黃色琉璃「五供」,即香、燭、花,還有青花雲紋大瓷缸各一口,缸盛滿香油,專供長明燈使用。左右配殿無任何隨葬器物。
後殿相當於寢殿,稱為「玄堂」,是地宮的主要部分,為放置棺諄之處所。棺床**放置萬曆皇帝和孝端、孝靖兩皇后的棺,三具棺周圍放有梅瓶、玉料及裝滿隨葬金銀玉器的紅漆木箱26只,各棺停內也裝有大批隨葬物品。在定陵出土的隨葬品中,皇冠和鳳冠最引人注目。
萬曆皇帝的金冠通體用極細的金絲編結而成,上嵌二龍戲珠。在精美的首飾中,萬曆帝的金簪可謂稀世之寶,答頂鑲嵌著的食指大小的貓眼石光芒四射。
明十三陵是指哪十三陵?分別分佈在何處?
6樓:yzwb我愛我家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
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1、明長陵
明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儲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2、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裡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2023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
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佔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髮掘了的陵墓。
定陵地宮可供遊人參觀。
3、明昭陵
明昭陵位於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莊皇帝朱載垕(年號 隆慶)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也是陵區正式開放的旅遊景點之一。
4、明永陵
明永陵位於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肅皇帝朱厚熜(年號嘉靖)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5、明獻陵
獻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洪熙)和皇后張氏的陵寢,就位於天壽山西峰之下,長陵的旁邊,目前封閉沒有開放。
6、明慶陵
明慶陵,位於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內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貞皇帝朱常洛(年號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
7、明茂陵
明茂陵,位於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8、明康陵
明康陵,位於金嶺(又名蓮花山或八寶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號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寢。
9、明景陵
明景陵,位於天壽山東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號宣德)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
10、明泰陵
明泰陵,位於筆架山東南麓,這裡又稱「施家臺」,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代皇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號弘治)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
11、明德陵
明德陵位於潭峪嶺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號天啟)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
12、明裕陵
位於天壽山西峰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
13、明思陵
思陵約建於2023年,本是思宗寵妃田貴妃之妃園寢。明朝滅亡後,李自成命人將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貴妃之墓,為攏絡人心並改名思陵,使思陵成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與妃嬪合葬之陵,而相較於明朝諸陵,思陵的規模也較小。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貼身太監王承恩陪葬墓,清順治帝、康熙帝亦曾為王承恩立碑以嘉許其貞忠殉主。
關於明代十三陵疑問,為什麼明十三陵只有長陵的神功聖德碑有碑文
明十三陵有一個怪現象,這就是除思陵外,明十三陵中的其他十二陵雖然都是明朝時建造的,但是每座陵都有一座當時沒有鐫刻文字的石碑,人們稱之為 無字碑 這些石碑為什麼當時不刻文字呢?歷史文獻沒有詳細記載其原因。清朝乾隆皇帝覺得此事蹊蹺,在他御製的 哀明陵三十韻 中提出了疑問。他說 明諸陵,唯長陵有聖德神功碑...
從十三陵地鐵站到十三陵景區如何坐車
北京站坐地鐵2號線,在德勝門下車,東北口出,向東走200米左右,換成345快,坐車到昌平東關下車,然後換成314,在南新村下車可參觀神道,或者坐車直達定陵 長陵。另外如果要參觀神道的話,參觀完也可坐黑車到定陵,15元左右,我春節的時候剛去的。這個線路比較省事。 北京站坐地鐵2號線到積水潭下 西北口出...
明十三陵發掘了幾座,十三陵 挖了幾個
只有一座,定陵。定陵的建造歷時6年,花費 800多萬兩。定陵即將竣工的時候,萬曆最後一次親自到這裡視察,然後默然返回北京。十三陵的考古挖掘始於20世紀50年代,由中國著名歷史學家 時任北京副市長吳晗提出。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份由歷史學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計劃。挖掘計劃中長陵是首選目標。整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