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墨莎莉
我個人的瞭解啊,十三陵是就是十三個皇帝的墓葬,當然關於歷朝的妃子墓就不計算了,十三陵是建在北京西郊一個四面環山的的地方。
他的佈局曾經被法國的一個非常有名的建造專家推崇備至。總體就像一個葫蘆形,向內延伸,神道就是中間的一條大道,大道兩旁建有神像,神像站立的姿勢很卑微,就像古代上朝的大臣一樣,還有各千奇百怪的動物,我看到最多的就是大象,就像武則天的陵墓大道旁一樣。可惜國家也就只開放了兩個陵墓,其中一個就有建國時挖掘的慶陵。
好多文物啊 最珍貴的就是皇帝的龍袍,一件龍袍可是要十年時間才造的出來啊,而且到了清朝就失傳了,可以說堪比紅陶和哥窯啊,最可惜的是龍袍由於當時挖掘時沒有保護好都氧化了。現在展覽的都是複製品,真品只有挖掘時拍的**,而且還是黑白照,氣人吧?
十三陵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帝墓群,而且都沒有被盜過,當然乾隆曾經偷樑換木不知道算不算盜,也就是萬妃的墓被盜了。
我也是個考古愛護者有事q我314106847
2樓:匿名使用者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個景點,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石像生,龍鳳門等組成。
石牌坊 為陵區前的第一座建築物,建於2023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結構為五楹、六柱、十一樓,全部用漢白玉雕砌,在額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龍、雲圖紋及麒麟、獅子等浮雕。這些圖紋上原來曾飾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遠,現已剝蝕淨盡。
整個牌坊結構恢巨集,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質建築工藝的卓越水平。
過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條奔越騰挪的蒼龍;西為虎山(俗稱虎峪),狀似 一隻伏地警覺的猛虎。中國古代道教有「左青龍,右白虎」為祥瑞之兆的傳 說,「龍」、「虎」分列左右,威嚴地守衛著十三陵的大門。
大紅門 坐落於陵區的正南面,門分三洞,又名大宮門,為陵園的正門。大門兩旁原各豎一通石碑,上刻"**人等至此下馬"字樣。凡是前來祭陵的人,都必須從此步入陵園,以顯示皇陵的無上尊嚴。
大門兩側原設有兩個角門,並連線著長達80華里的紅色圍牆。在蜿蜒連綿的圍牆中,另設有一座小紅門和十個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駐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現在這些圍牆都早已坍塌,有些殘跡尚依稀可辨。
大紅門後的大道,叫神道,也稱陵道。起於石牌坊,穿過大紅門,一直通向長陵,原為長陵而築,但後來便成了全陵區的主陵道了。該道縱貫陵園南北,全長7公里,沿線設有一系列建築物,錯落有致,蔚為壯觀。
碑亭 位於神道**,是一座歇山重簷、四出翹角的高大方形亭樓,為長陵所建。亭內豎有龍首龜趺石碑一塊,高6米多。上題"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長達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熾撰文,明初著名書法家程南雲所書。
該碑碑文作於2023年(洪熙元年),碑石卻是2023年(宣德十年)才刻成的。在碑陰面還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寫的《哀明陵十三韻》。碑文詳細記錄了長、永、定、思諸陵的殘破情況。
碑東側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嘉慶帝論述明代滅亡的原因。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華表,其頂部均蹲有一隻異獸,名為望天吼。
華表和碑亭相互映襯,顯得十分莊重渾厚。 在碑亭東側,原建有行宮,為帝后前來祀陵時的更衣處,現已無存。
石雕群 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獸,古稱石像生(石人又稱翁仲)。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只石獸和12個石人,造型生動,雕刻精細,深為遊人所喜愛。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雕琢之精,儲存之好,是古代陵園中罕見的。
石獸共分6種,每種4只,均呈兩立兩跪狀。將它們陳列於此,賦有一定含義。例如,雄獅威武,而且善戰;獬豸為傳說中的神獸,善辨忠奸,慣用頭上的獨角去頂觸**之人。
獅子和獬豸均是象徵守陵的衛士。麒麟,為傳說中的"仁獸",表示吉祥之意。駱駝和大象,忠實善良,並能負重遠行。
駿馬善於奔跑,可為坐騎。 石人分勳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為拱手執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誠。 在皇陵中設定這種石像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了。
主要起裝飾點綴作用,以象徵皇帝生前的儀威,表示皇帝死後在陰間也擁有文武百官及各種牲畜可供驅使,仍可主宰一切。
櫺星門 又叫龍鳳門。由四根石柱構成三個門洞,門柱類似華表,柱上有云板、異獸。在三個門額枋上的**部分,還分別飾有一顆石雕火珠,因而該門又稱「火焰牌坊」。
龍鳳門西北側,原建有行宮,是帝后祭陵時的歇息之處。
3樓:王子亦大家
京明十三陵
自明成祖起,明代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墓集中在北京昌平天壽山南麓,形成一個佔地約80餘平方公里的陵墓區。這十三座陵墓共用一個神道,習稱「十三陵」。
十三陵的主體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七年至十一年(1409~2023年)所建的長陵,其他十二陵是逐漸依附於長陵而建的。陵墓的選址完成於永樂七年,經「車駕臨視」決定,並欽定山名為「天壽山」。永樂二十一年(2023年)冬死於北征韃靼途中的明成祖歸葬於長陵。
明宣宗宣德二年(2023年),長陵工程全部完工。以後又經過百餘年的增建,形成了長達7公里多的完整神道。其間有宣德十年(2023年)置的碑亭和石象生,嘉靖十九年(2023年)建的石牌坊。
十三陵中以長陵規模為最大。嘉靖帝的永陵和萬曆帝的定陵是皇帝生前親自經營三十多年的壽陵,所以規制恢巨集豪華,其他九座陵墓——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穆宗昭陵、光宗慶陵、熹宗德陵都是皇帝死後才動工興建,修建時間不過半年,比之長陵、永陵、定陵的規模相差甚遠。即使如此,一陵之建也要役工數萬,耗銀一二百萬兩。
至於崇禎帝,因是亡國之君,沒有正式建陵,而是利用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而成,所以規制卑隘,極為簡率。
十三陵的形制基本上都是沿襲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用外,各陵都是前為祭享區,後為墓冢區。祭享區前有正門「裬恩門」,或在其前再加一道陵門,中為陵殿,稱「裬恩殿」,殿前左右分列東西配殿和焚帛爐。裬恩門前左右分列神廚、神庫、宰牲亭等建築。
墓冢區在內紅門以內,其佈局為圓形、長圓形或長方形的墳丘,周圍有城牆環繞,稱為「寶山城」或「寶城」,寶城前設方城明樓,有甬道可通前後。有些陵仿孝陵之制在寶山與方城明樓之間設有小院,稱為「啞巴院」,或更設一座琉璃照壁作為螢幕障(應是地下寢宮的屏障)。方城明樓之前多設有五供石桌及二柱門。
二者都是南京孝陵之所未有,是從明長陵開始設定的,目的在於增加地下寢宮前的屏障層次,這是北京明陵佈局上的新發展。
明十三陵總神道旁邊的這個建住叫什麼,細解!
4樓:匿名使用者
為省錢。
明成祖以後諸帝大部分標榜自己簡樸,陵寢規模都比較小,直到明世宗修永陵。 但明世宗不敢公開超越祖先,只能在陵寢規模上作文章,因此沒有專用神道。 以後諸帝更不敢修專用神道。
ps,清東西陵各陵都有自己...
明十三陵佈局講究
明十三陵的總體佈局特點?
5樓:黛妮
明十三陵的概況: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截止2023年,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的特點:
首先,從陵區的建置情況看,它更有「邊塞」陵區的特色。
其次,陵區建築的整體性達到了歷史上的空前水平。
再次,從天壽山陵寢的建築制度看,它是前代特別是明太祖孝陵制度的基礎上演進形成的,因此,各陵寢制度都包含有前代陵園的某些特點,同時又有自己的創新之處。
6樓:匿名使用者
十三陵的總體佈局就像一棵大樹,每個陵墓如同是樹枝,大樹的主幹就是通向陵墓的神道。神道,是進入整個十三陵的必經之路。神道兩邊排列著十八對巨大的石像,這些文官和武臣的雕像,表示皇帝在死後仍是帝國的主宰。
按照中國古代皇陵的陵寢制度,陰宅仿照陽宅,十三陵的地面建築全部仿照紫禁城的皇宮建造。外圍是高大的城牆,城牆內的宮殿也嚴格地按照一條縱向的中軸線分佈。在十三陵每一個陵墓的後部,都建有一個明樓。
明樓下立有皇帝的墓碑,明樓後是皇帝的墳墓。
十三陵神道的風水也是相當的好,左右各有龍山和虎山把門,兩山之間的神道全長7公里多,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紅門、長陵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七孔橋等建築。我們就在大紅門前下車,走過紅牆黃瓦,莊嚴肅穆是十三陵的正門,就正式進入十三陵景區了。(
那位朋友可以告訴我什麼城市電玩城可以玩到鬼武者777遊戲。謝謝了
189163好運來電玩城有 8月28日中國追求足球崛起,從3歲小孩開始抓起。去年出臺的 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 提出,10年內中國要建5萬所足球特色學校,內地不少中小學也已經推出足球課。近日,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發行 幼兒關鍵期足球 教材中包括小班 中班和大班階段的足球教學內容。根據教材,中班幼兒將學習運...
那位高手可以告訴我 關於奧法輸出問題
首先確保17 的法術命中,其次是精通 暴擊 急速。把多餘的急速重鑄成精通和命中。急速大概在8 左右就夠了 不超過1000 380的裝等精通至少要有個20以上。輸出手法的話和我的基本沒什麼區別。我364的fs打團隊本的boss都能打2萬以上。我感覺你的問題應該是在屬性方面。命中太低了。奧法需要17 命...
那位聰明的哥哥姐姐告訴我急急急
我來告訴你吧 5分鐘甲和乙能走1圈,先走5分鐘再走4分鐘就一共走了9 5圈甲回到出發點了,所以,甲走了1圈,那乙就走了4 5圈乙離出發點就還有1 5圈 操場的周長就是62.8 1 5 314米操場的半徑就是314 2 3.14 50米操場的面積就是3.14 50 2 7850平方米 你畫個圖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