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是誰說的

時間 2021-09-17 01:55:14

1樓:匿名使用者

太祖既而悽慘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魏志.

武帝記)曹操悲痛地說:與其被人揹叛,寧可我自己背叛別人. 操曰: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當夜行數裡,月明中敲開客店門投宿。

餵飽了馬,曹操先睡。陳宮尋思:「我將謂曹操是好人,棄官跟他;原來是個狼心之徒!

今日留之,必為後患1便欲拔劍來殺曹操。  乖乖,曹操以實言相告,陳宮倒好,聽完曹操表露心聲之後,不是繼續與之爭辨,而是「默然」,繼而想趁夜殺了曹操,雖說最後沒殺,但相比之下,曹操反倒顯得太過單純了,實在有負奸雄之名。  近日閒來無事,隨手翻書,讀到三國志裴注中所引曹操殺呂伯奢一家之事,忍不住又細細推敲一番,似乎又讀出點別的味道來。

  曹操殺呂伯奢一家,並非說書者或羅灌水杜撰出來的,事見三國志裴注所引——  《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

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

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1遂行。  很顯然,平話和演義中是採信了《世語》以及孫盛《雜記》中的說法,其中孫盛《雜記》中那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正是演義中「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原始版本。

不過請注意,孫盛《雜記》中描述曹操說出這句話時,用了一個詞——「悽愴」,即:曹操在說出這句「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話時,仍是懷著一種莫大的悲情。於是不禁要問,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悲情?

  我吹掉蠟燭(最近湖南缺電嚴重,經常停電),在漆黑的夜裡想象開來:在極似我眼前所見的夜幕中,站一個手持三尺青鋒的白衣或黑衣人,周圍橫躺著幾具屍體,顯然,剛才發生了一場戰鬥。一個白面書生模樣的人呆呆地立在一旁,張著嘴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由於場面太過混亂,我們分不清誰是主角,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主角還活著,於是故事繼續。  請允許稍稍打斷一下,故事進行到這裡,我想應該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照孫盛《雜記》中的:  白衣人或黑衣人緩緩地拭去劍上的血跡,還劍入鞘。

他看了一眼嚇呆了的書生,冷冷地說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請原諒我用古龍**裡的話替代了曹操的原話,因為在這樣的一個語境之中,曹操那句話,實在是有點說不出口。  另一個是演義版本,兩個版本雖然大同小異,但後者肯定是加工得更合符情理一些,情節也顯得更加曲折:

  曹操緩緩拭去劍上的血跡,還劍入鞘。陳宮這才緩過神來,怔怔說道:「你,你錯殺好了人。

」曹操一言不發,牽過一匹馬,帶著陳宮匆匆離去。走出不遠,只聽得前面一聲驢叫,接著是一個老漢的喝叱聲,卻不是呂伯奢是誰?嚇得陳宮險些掉下馬來,幸虧曹操及時扶祝曹操擺擺手,示意不要慌張,卻對前面喊道:

「可是呂伯沽酒回來了。」那老漢聽出是曹操,趕忙問道:「我這才沽酒回來,賢侄怎麼就要走啊,快快隨我回莊,歇息一日再走不遲。

」話未說完,已被曹操手起一劍,身首異處(為節約時間,這裡進行了簡化處理)。陳宮大驚:「方才已經錯殺無辜,你這……」(聽起來怎麼那麼像唐僧?

)曹操一邊從地上拾起酒菜塞給陳宮,一邊道:「若讓他回去知我們剛才誤殺他全家,豈肯罷休……」陳宮仍驚魂未定:「這,這……」吱唔半響才憋出一句:

「知而,後……後殺,大……大不義也……」曹操縱身上馬,吐了口痰,狠狠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1  我靠,這是曹操麼?  我打賭,賭五塊錢或者一個盒飯,曹操不是這個樣子的,至少我心中甚至絕大多數人心中的曹操不是這個樣子的。

  於是,問題依舊存在,曹操在說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話時,究竟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悲情?如此絕情寡義的話,居然是要悽愴著說出來,究竟是曹操太過矯情還是後人誤讀了孟德所言?  演義中陳宮之所以不滿曹操所為,是認為曹操殺人「不義」,確實,曹操殺人,絕非義舉,但出於形勢所逼,情非得已。

試問,曹操是否有可能將自己置之於死地?回答是否定的,他不能,因為此時的曹操,所肩負的,已經不再是個人的生死榮辱,而是國家興亡。殺身成仁,捨身取義,曹操顯然是做不到捨身取義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取義不得,還能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可見仁,仍是古人至高的理想。

  曹操若是求了呂伯奢一家的生,便有可能害了呂伯奢的小仁,甚至害了天下之大仁。曹操殺了呂伯奢,成就伯奢之仁,因為伯奢因此而不能背叛(雖說他沒有想要背叛)。從某種意義上說,曹操確實是「殺身以成仁」了,只是殺的,不是自己的身,而是別人的身,但他不殺自己,不是因為貪生怕死,而是因為他肩負了天下興亡的責任。

為什麼說曹操不是貪生怕死之人?他獻刀刺董,便是明證。  於是我們便不難理解曹操的悽愴。

倘若別人負他,那便是別人的過錯,是別人的不仁不義,倘若別人負他,抱負便無從施展,橋玄「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1的預言就要落空,這是曹操不能接受的,也是歷史不能接受的。於是——  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  曹操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1  往事越千年。人心不復古。

羅灌水又如何讀得懂孟德這悽愴之音。於是平話裡,演義中,原本的悽愴之聲,變成了奸雄的內心獨白。再回望曹操所言,「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然而,被負的,還是曹操。悲夫!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這句話的原文是怎麼說的

2樓:天上飛

原文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

譯文:寧可我對不起其他人,不能其他人對不起我。

出自:《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書》

原文: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譯文:曹操聽到了磨刀聲後,以為是要殺他,於是,就先下手為強殺了呂伯奢一家。然後悲傷的說:這世上寧可我對不起其他人,不能其他人對不起我。

3樓:明劍染塵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曹操遭人罵,自然有他的原因。什麼原因?

也很多。但說得最多的,是「奸」。比方說,篡漢,在古人看來就是奸。

狡詐,在古人看來也是奸。不過,最讓一般民眾痛恨的,還是曹操說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一個人,寧肯自己對不起普天下人的人,也不能讓天下的人對不起自己,這個人就太壞了。

所以,我們必須弄清楚這個案子,看看是不是事實。

這事《三國志》沒有記載,只見於裴松之注所引《魏書》、《世語》和孫盛《雜記》。事情大概是這樣的。董卓入京後,表曹操為驍騎校尉。

曹操拒絕董卓的任命,逃出洛陽,抄小路回家鄉。路過朋友呂伯奢家時,把他們一家都殺了。為什麼要殺呢。

三書的說法不一。《魏書》的說法是:「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世語》的說法是:「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孫盛《雜記》的說法是: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看來,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是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是殺人動機。按照《魏書》的說法,是正當防衛,或者防衛過當。

按照《世語》和孫盛《雜記》的說法,則是因疑心太重而誤殺。《魏書》是比較維護曹操的,我們姑且不論,就看後兩種說法。

後兩種說法中,孫盛《雜記》的說法又更具體。一是曹操聽見了些聲音(聞其食器聲),二是曹操殺人以後說了一句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所謂「食器聲」,應該不是洗鍋碗的聲音,是磨刀子的聲音。曹操這才疑心,才殺人。殺了以後,才發現人家是準備殺豬宰羊款待自己,誤殺了好人,這才會「既而悽愴曰: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悽愴(音創chuang),就是悽慘、很悲傷的,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很勉強地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做一個辯護。當然,這種辯護並不能洗刷他的罪過。

但能夠「悽愴」,總算還沒有「喪盡天良」。

然而《三國演義》的改動就大了。「悽愴」的心情沒有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也變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又有什麼區別呢?

前一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寧肯我對不起別人,不能別人對不起我。這裡說的「人」(別人),是特指的,就是呂伯奢一家,是「個別人」。後一句話說的,則是普天之下的人,是「所有人」。

這個範圍就大不一樣。雖然都是惡,但惡的程度不同,分量不一。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曹操當時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個話,只是就事論事。意思是雖然我錯殺了人家,對不起人家,但現在也沒有辦法。我現在走投無路,也只好是寧肯我對不起人家,不要讓人家對不起我了。

應該說,他還保留了一部分善心在裡面。但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就變成一貫如此,變成理直氣壯了。那就是一個大大的奸賊。

所以,僅憑此案就說曹操奸險歹毒,是有疑問的。

不過即便如此,毛批仍說:「此猶孟德之過人處也」,「猶不失為心口如一之小人」。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換了別人,一定反過來,說寧肯天下人都對不起我,不可以我對不起天下人。但是實際上怎麼樣呢?實際上都是像曹操那樣做的(試問天下誰不有此心者),然而「誰復能開此口」呢?

大家都裝作正人君子,只有曹操一個人坦率地說出了這話。至少,曹操敢把奸詐的話公開地說出來。他是「真小人」,不是「偽君子」。

所以毛批說,這是曹操超過其他人的地方,因為這個世界上偽君子實在太多。毛宗崗父子是不喜歡曹操的。他們都說這是曹操的過人之處,那就應該是過人之處了。

參見《易中天品三國》第一集 真假曹操

4樓:匿名使用者

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是三國志的原話。實際上,曹操多半是知道自己錯殺了人,所以才悲涼的為自己狡辯。其實哪個成功人士沒殺錯過人,李世民還殺了自己的親兄弟。

所以,曹操在這件事上雖然做的不對,但是三國演義如此歪曲事實更是不對的!

5樓:時光空度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是三國志的

6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曹操在殺了恩公一家後說的

7樓:潔夢娜唄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曹操的一句名言,是什麼意思呢

逗比逗無悔 意思是 就是寧可我對不起天下人,天下人也不能對不起我。出處 元末明初 羅貫中 三國演義 第四回 三國演義中曹操說的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意思是雖然我錯殺了人家,對不起人家,但現在也沒有辦法。我現在走投無路,也只好是寧肯我對不起人家,不要讓人家對不起我了。三國志 原話是寧我負人...

寧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小小仙啊 我寧願對不起所有的人,也不能叫任何人對不起我。出自元末明初 家羅貫中的 三國演義 原文如下 陳宮說 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曹操說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譯文如下 陳宮說 知道了人家的本意還殺了人家,是很不正義的做法。曹操說 我寧願對不起所有的人,也不能叫任何人對不起我。 喬木查 歷...

寧叫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什麼意思

常山趙子龍 這句話是出自 三國演義 曹操誤殺呂伯奢後,意思是 寧可我對不起天下的所有人,也不能天下人對不起我。寧可犧牲別人,絕不犧牲自己。歷史資料表明曹操原話是 寧我負人,休教人負我 意思是在不講誠信的環境下,不能輕信人言,過於老實,避免吃虧上當。 米蟲醜魚 這是曹操錯殺呂伯奢一家後說的一句話,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