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徐茂公怎麼死的

時間 2021-10-14 22:51:33

1樓:牙牙的弟弟

病逝的。

徐茂公,本名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mào gōng),後來改名李勣,總章二年(669年),李勣被加授為太子太師,增賜封邑連同以前的有一千一百戶。

這一年,李勣臥病,唐高宗李治封李勣的弟弟、晉州刺史李弼為司衛正卿,讓他能夠在京城照看兄長的病。

同年十二月初三日(669年12月31日),李勣病逝,享年七十六歲(《新唐書》作八十六歲 )。

李治聞訊後為之悲哭,下令輟朝七日,冊贈李勣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賜諡號「貞武」。又賜給棺木,允其陪葬於昭陵,命司平太常伯楊日方監護喪事。

到下葬當日,李治親臨未央宮故城,登上宮樓為他送葬,望著靈車痛哭。太子李弘跟隨李治送葬,悲痛到極點,使隨從都深受感動。

李治命令百官送葬到未央舊城西北,所築的墳依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的先例為準,仿照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建築,以此表彰李勣擊敗突厥、薛延陀的功勞。

擴充套件資料:

徐懋功其實名叫徐勣,懋功是他的字,原名叫徐世勣,為避李世民的名諱,於是去掉名字當中的「世」字,改名徐勣,後來李世民賜徐勣姓李,因此又名李勣。

李勣先是加入瓦崗軍,後來又轉投李唐,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成為唐朝的開國名將之一。唐朝建立之後,李勣又為唐朝開疆拓土,建立功勳,成為與李靖並列的初唐名將。

關於李勣的經典戰例,史書記載已經很多,這裡講一個場面比較壯觀,情節比較曲折的戰役,即與薛延陀決戰的諾真水戰役。

薛延陀本來是從屬於突厥的一個大漠政權,唐初的時候強盛起來,也逐步拓展自己的疆土,漸漸地和唐朝發生衝突。

公元641年,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聽說唐太宗很可能前往泰山封禪,長安一帶或許兵力空虛,於是有南下襲擊的意圖,而主要的襲擊目標還是附屬於唐朝的突厥阿史那思摩部。

唐朝方面也感覺到了薛延陀的戰略意圖,因此也做好了相應的準備。就在641年,薛延陀大軍南下,有說二十萬的,有說八萬的,渡過大漠直往漠南,阿史那思摩部根本不是薛延陀的對手,一方面向唐朝求救,一方面紛紛往長城裡面跑,而這個時候薛延陀已經有三萬前鋒抵達長城附近。

唐朝方面,趕緊派遣李勣和薛萬徹率師數萬前往支援。當時薛延陀方面還真以為唐朝北方戰備空虛,唐朝軍隊一時半會不會出現,因此其主將大度設派兵天天在長城周圍開罵,希望能把阿史那思摩部給逼出來。

其實此刻的唐朝軍隊已在情報方面做足了功夫,李勣出發之前,就已經瞭解到薛延陀每名士兵有四匹戰馬,但草料嚴重不足,一路上的樹葉都被啃光了,「其馬齧林木枝皮略盡」,他們在長城附近不可能逗留很久,也不敢和唐軍持久作戰。

因此,當李勣的軍隊出現在眼前時,薛延陀大吃一驚,立即撤退。李勣知道要趁這個機會給對方以沉重的打擊,於是一路上咬住他們不放,尋求決戰機會。

薛延陀的大將大度設被逼迫無奈,只好在諾真水一帶兵力,與唐軍決戰。「大度設顧不脫,度諾真水,陣以待。」

戰爭的開局,並不有利於唐軍,薛延陀方面萬箭齊發,遮天蔽地而來,結果唐朝軍隊的戰馬不是死就是傷,騎兵完全喪失了作戰能力。按照常規,喪失了戰馬的軍隊應該敗局已定。

然而,李勣就地將騎兵改為步兵,各人拿著沉重的長槊拼死往前衝鋒,被當成步兵使用的騎兵,居然也發揮了強大的戰鬥力,將薛延陀的陣營沖垮。

因此,當一種優勢消失之後並不可怕,而是要有隨時轉換競爭姿態的準備,化被動為主動,靠另一種方法,同樣可以取得勝利。

人民網——徐懋功:在戰馬喪失殆盡的情況下仍能大獲全勝

2樓:匿名使用者

英國忠武公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績」),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漢族,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唐初名將,曾破東突厥、高句麗,與李靖並稱。後被封為英國公,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勣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顯慶二年(657年)奉旨與許敬宗、蘇敬、孔志約、于志寧等編《新修本草》二十卷,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國家權力機關頒佈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藥學專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

徐茂公是個軍師,但歷史上的徐懋功確是個,萬馬之中取上將首級的將軍。

李勣墓碑兩方,一方是家人寫的,一方是唐高宗寫的,現在均收藏在西安昭陵博物館。

李勣遠征高句麗回國後不久,因征伐勞累而病重,總章二年十二月戊申(初三)日(669年12月31日)卒,年七十六。高宗親為舉哀,輟朝七日,贈太尉,諡曰貞武,陪葬昭陵。

3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與高麗之戰後病死的

4樓:小宇

李勣(594年 —669年),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因懋功二字的發音與茂公相同,《說唐演義全傳》、《興唐傳》、《隋唐英雄傳》等**、電視劇誤稱他為徐茂公)。父徐蓋,家道豪富,隋大業(605—618年)末,投翟讓軍。武德(618—626年)初降唐,授黎州總管,封「曹國公」,賜姓李。

後又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單名勣。貞觀三年,任通漠道行軍總管,敗突厥軍,詔拜光祿大夫,領幷州都督府長史。貞觀十七年,授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

高宗立,遷尚書左僕射,詔得乘小馬出入宮禁。以太子太師致仕。總章二年卒,時七十六歲,諡「忠武」。

顯慶二年(657年)奉旨與許敬宗、孔志約、于志寧等編《新修本草》二十卷,大行於世。 徐世勣出身富戶,17歲時正值隋末農民起事,參加翟讓的瓦崗軍。在李密成為瓦崗軍的首領後,徐世勣因軍功被封為東海郡公,駐守黎陽。

在李密謀害翟讓時,被亂軍砍傷。大業十四年(618年)擊退了北上的宇文化及。瓦崗軍失敗後歸降唐朝,跟隨秦王李世民先後討伐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和徐圓朗等割據勢力,武德六年(623年),又跟隨趙郡王李孝恭和李靖討伐輔公祏。

入唐後,唐高祖李淵說徐世勣是「純臣」,賜他姓李。先封曹國公,後封英國公。貞觀年間,曾參與平定東突厥、薛延陀、高句麗的戰役。

武德八年(625年)突厥進犯,李世勣討伐。貞觀三年(629年)大破突厥,俘五萬人而歸,鎮守幷州十六年。貞觀十五年(641年),在諾真水(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大敗薛延陀。

貞觀十八年(644年)隨太宗親征高句麗。

在瓦崗軍破隋將張須陀、王世充諸戰役中,世績皆有功。同年,李密採納了他的建議攻取黎陽倉(在今河南浚縣),開倉賑濟饑民,人心歸附,壯大了起義隊伍。武德元年(618)世績隨李密降唐,任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

此後數年間,他從秦王李世民平定盤踞洛陽的王世充,先後鎮壓竇建德、劉黑闥的河北起義軍,又主持和參加鎮壓兗州(今屬山東)徐圓朗、江淮輔公祏起義軍諸戰役。

李世民即位後,任命他為幷州總管。貞觀三年(629),李勣與李靖分道擊潰東突厥頡利可汗之眾;次年,平定東突厥,從而安定了北方。兵還,任幷州都督府長史。

十一年,改封英國公。他在幷州共十六年,號為稱職。十五年,遷兵部尚書。

十七年,以特進、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

二十三年,太宗病危,貶他為疊州都督,又囑咐太子李治(後為唐高宗)繼位後委李勣以重任,以便獲得他對嗣君的忠誠。高宗即位,立即將他召還,任命他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務。後累進尚書左僕射、司空。

總章二年(669)卒。

李勣善於用兵,史稱他「臨敵應變,動合時機」。他與人一起籌劃時,凡有可取者,立即採納;告捷之時,歸功於下。因此部下都樂於效力,所向克捷。

後世論唐代名將,必稱「英、衛(李靖封衛國公)」。他飽經世故,善於趨避,左遷疊州都督時,奉詔即付,竟不還家。唐太宗晚年,曾對太子李治說:

「李勣這人太忠義,你無恩於他,恐怕日後他無法盡心輔佐你。」。為了使李勣忠於李治,唐太宗將他貶為疊州(今甘肅迭部)都督。

唐高宗即位後根據唐太宗的遺命恢復了他的職位,歷任尚書左僕射、司空。高宗問他:「朕欲立武昭儀為後,你以為如何?

」李勣說道:「此陛下家事,何必要問外人。」。

總章元年(668年),李勣率兵至鴨綠江,與薛仁貴會於平壤,攻克平壤,大勝而歸。總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勣卒,享年七十六歲,唐高宗輟朝七日,贈李勣太尉、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陪葬昭陵。因後來其孫徐敬業反對武則天,發動起事,被族誅,李勣也被剖棺戮屍。

到後來唐中宗復辟政權之後才平反昭雪,以禮改葬。[1]

擁護李密

李勣年青時家本豪富,隋末徙居滑州。史稱其「家多僮僕,積慄數千鍾」,與其父徐蓋都是樂善好施之人,拯救貧乏,不問親疏。隋煬帝大業末年,李勣才十七歲,見天下大亂,就近參加了翟讓的軍隊。

他勸說翟讓:「附近是您與我的家鄉,鄉里鄉親,不宜侵擾,宋、鄭兩州地近御河,商旅眾多,去那裡劫掠官私錢物非常方便。」翟讓稱善,於是在運河上劫取公私財物無算。

有錢就不缺人,不久兵眾大振。隋朝遣名將張須陀討伐,翟讓嚇得要跑,李勣止之,與隋軍兩萬多人交戰,竟於陣中斬張須陀,大敗官軍。

當時,蒲山公李密參與楊玄感反叛,兵敗逃亡。李勣與浚儀人王伯當知道李密天下英雄,一同勸說翟讓奉李密為主,以收買人心,擴大影響。

隋朝令王世充討伐李密,李世勣多次拒戰,以奇計在洛水兩岸幾次大敗王世充,李密因此封他為東海郡公。當時河南、山東大水,饑民遍地,隋朝賑給不周,每天餓死數萬人。李勣向李密進言:

「天下大亂,本是為飢。如果我們攻陷黎陽國倉,大事可成矣」李密聽計,派李勣帶五千人自願武渡黃河掩襲黎陽倉隋朝守軍,當日攻克,開倉招民眾隨便領糧,十天之間,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萬人。一年多後,宇文化及江都弒隋煬帝,越王楊侗即位於東京洛陽,赦免李密諸人,封魏國公,拜太尉。

隋廷又授李勣右武侯大將軍,命他們一同討伐宇文化及。李勣守黎陽倉城,宇文化及率軍四面攻城,形式危急,李勣從城中向外挖地道,忽然現身城外,大敗宇文化及,解圍而去。

講李勣,不得不交待李密。李密為人,身先士卒,躬服儉素,號令嚴整,每戰所得金寶都賜予手下將士,因此非常受人愛戴。在與隋軍的交戰過程中,威信日隆,號為魏公,他讓祖君彥所作的《討隋煬帝檄文》千古流傳,辭采壯烈。

後來李密與翟讓之間產生矛盾,兩人手下都勸他們先下手為強,其間原委,皆是由爭權奪利而起,不是簡單的「地主階級陰謀家殺害農民起義軍領神」那麼簡單,而且翟讓為人簡單粗暴,其兄翟寬與屬下又數次侮辱李密手下兵士,逐漸結怨。李密最後在眾人勸說下決定除去翟讓,趁宴請機會斬殺翟氏兄弟。由於李勣當時是翟讓屬下,也被亂兵刀砍劍劈,遭受重創,李密見到後馬上制止士兵的殺戮,李勣免於一死。

翟讓另外的大將單雄信等人叩首求命,李密都釋而不殺。李密後來又多次打敗隋軍,最盛時有眾三十餘萬,各地割據的首領都派使請他為稱帝,連李淵也不得不上書推戴,肉麻地稱「天生蒸民,必有司牧,當今為牧,非子而誰?老夫年餘知命,願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鱗附翼……」屢戰屢勝之際,李密軍士有糧而無餉銀,軍士漸怨,幾次反敗於王世充。

其間李密手下有人謀叛王世充,李密本想將計就計,趁王世充半渡洛水時出兵一舉擊滅。豈料天意弄人,王世充發軍時,李密的偵察兵都沒有發覺,等整軍將戰時,王世充軍隊已經全軍渡河上岸。李密見大勢已去,不得不率小股人馬逃遁。

本來李密想去黎陽李勣處,有人勸他:「殺翟讓之時,李勣被亂兵砍傷差點死掉,他能不記仇嗎?現在投奔他,靠得住嗎?

」最後,不得已之下,李密與王伯當投靠李淵。

當時李勣全統李密舊境,東至***、南至於長江、西至汝州、東至魏郡,一時間未有所屬。不過李勣是真義士,他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李密)已歸大唐,如果我自己上表向唐主獻地,是自邀功勞而彰主公敗績,還是把土地人口軍人數目造冊,總啟魏公,讓魏公自獻。

於是派使臣上表。唐高祖李淵聽說李勣有使人來忙召見,一見只有給李密的信,很感奇怪。使人詳細道明原委,高祖大喜,認為李勣「感德推功,實純臣也,馬上下詔封李勣黎陽總管、萊國公,不久又加右武侯大將軍,賜姓李氏,並封其父李蓋為王,為李蓋固辭,於是封為舒國公。

下詔遣李勣部統河南、山東之兵以拒王世充。

唐朝徐茂功的師傅叫什麼名字,唐朝徐冒公的師傅叫什麼名字

正史中沒有記載徐茂功的師傅,只有傳說即野史,在京東大鼓 落成算卦 有一句唱詞中提到徐茂功的師傅是畢塵仙,還有 隋唐高士師承圖 記載徐茂功的師傅是徐洪客 泰山道士,魏徵和徐茂公都曾拜其為師 在隋末年間天下大亂,徐茂功跟隨著起義軍領袖翟讓,因其能力突出,受到翟讓的重用。後來李密成了徐茂功的另一個主公,當...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的練習,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 「霍氏必亡。夫奢則不遜, 語段閱讀以及答案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 霍氏必亡。夫奢則不遜,不遜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眾必害 之。霍氏秉權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 乃上疏言 霍氏泰盛 陛下即愛厚之,宜以時抑制,無使至亡。書三上,輒報聞 其後霍氏誅滅,而告霍氏者皆封,人為徐生上書曰 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

古詩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什麼,宿新市徐公店這個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梅里 宿新市徐公店古詩的意思 長密 在稀稀落落的籬笆旁,有一條小路向遠方。小路旁的樹上花己經凋落了,而新葉卻剛剛長出,還沒有形成樹陰。兒童們奔跑著追捕那些翩翩飛舞的黃蝴蝶。可是蝴蝶飛到菜花叢中,孩子們就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們了。 黑化的荷花 稀稀落落的籬笆旁,有一條小路伸向遠方。小路旁過樹上花已經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