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統領三軍的是什麼官位或什麼軍職

時間 2021-10-14 22:57:14

1樓:昊天皇帝

天子皇帝

不管你是太尉還是元帥或者大元帥、大將軍、上將軍、將軍或者大司馬、樞密使。三軍總指揮必須是:天子或皇帝。

否則就是造反。

天子皇帝統領全軍。然後由臣子代表皇帝領兵。

秦朝以前周朝領兵的是太師(姜子牙的職務)

秦朝:太尉

漢朝:大將軍、大司馬。

以後基本上是大將軍。

自春秋起為軍事武裝的高階統帥。漢廢。五代復立為將軍名號。

北魏、西魏時設「柱國大將軍、上柱國大將軍」等,北周時增置「上柱國大將軍」。隋代有「上柱國」、「柱國」,以封勳臣。唐以後作為勳官的稱號唐以後正式確立隋朝的六部制度,兵權歸**機構,「上柱國」逐漸成為功勳的榮譽稱號。

兵部尚書,別稱為大司馬,統管全**事的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相當於現在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

唐朝:天下兵馬大元帥。

宋朝:樞密使、元帥。

明朝:兵部尚書。督師、經略。

明朝有點麻煩。因為真正的三軍統帥由皇帝直接擔任。臨時打仗。

臨時封官。比如什麼招討使。帶兵的呢。

就是督師、經略、總兵。比如戚繼光和李成樑就是總兵官。孫承宗是內閣大學士兼任兵部尚書。

袁崇煥是薊遼督師。楊鎬是遼東經略。

清朝:軍機大臣兼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清朝和明朝差不多。

清朝更麻煩。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2023年)正式創立,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

2023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

八旗的最小單位是牛錄,設牛錄額真1人;5 牛錄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1人。牛錄既是一種社會組織,也是作戰時的一個單位編成,每牛錄300戶,每戶出一個壯丁,父死子繼,兄亡弟代,在全軍出動時才有每牛錄300人。一般作戰,每牛錄只有幾十人。

八旗的組成是滿洲八旗300牛錄,其中包括約100個已經滿族化的蒙古牛錄,純粹滿洲牛錄僅210個。蒙古八旗129牛錄和漢軍八旗167牛錄。終清一代牛錄的數字增加不多。

  據史籍記載,當時編有滿洲牛錄308個,蒙古牛錄76個,漢軍牛錄16個,共400個。此時所編設的八旗,即後來的滿洲八旗。清太宗時,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同。

八旗由皇帝、諸王、貝勒控制,旗制終清未改。

2樓:匿名使用者

您能說說是什麼年代嗎

3樓:

要是看年代、、、古代有點多。比如都尉、兵部侍郎或者尚書等等、、、

古代的統領三軍的三軍是什麼意思啊我只知

4樓:匿名使用者

最早是指諸侯的上、中、下三軍,後來成為軍隊的代詞

「三軍」:古代稱步、車、騎三個兵種。

二千五百為一軍,三軍者法天、地、人也

古代所說的「統領三軍」的三軍指的是什麼意思

5樓:嫣然意態翩然妒

三軍:復步、車、騎三種兵種

周代天子制六軍,

bai諸侯大國三軍,一軍為一萬二千五du百人zhi春秋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dao,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齊國、魯國和吳國都稱上、中、下三軍。三軍各設將、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隨著時代演進,上、下、中軍漸漸被前軍、中軍、後軍所代替。

到了唐、宋代以後,這樣的編制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制。這時三軍的主要標誌是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各種部隊。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的部隊,也是主力;後軍主要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

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中,最大的編制單位就是軍。軍的編制,歷代沿襲,但人數多少不一樣。漢代實行5人一伍,2伍為火,5火為隊,2 隊為官,2官為曲,2曲為部,2部為校,2校為裨,2 裨為軍的編制。

今天,前軍、中軍、後軍編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現代的陸、海、空三軍所替代。

6樓:匿名使用者

三軍指前軍·中軍·後軍。前軍負責前線衝鋒,是屏障。中軍是指揮部。後軍負責給養

7樓:

應該是前、中、後,空城記中有描述

8樓:冷月紅梅

古代的統領三軍的三軍是什麼意

9樓:這叫歎服

「三」字泛指眾多,作為整個部隊的統稱,而並不是準確的數字。

統領三軍的三軍是那三軍?

10樓:玩轉

春秋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齊國、魯國和吳國都稱上、中、下三軍。三軍各設將、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隨著時代演進,上、下、中軍漸漸被前軍、中軍、後軍所代替。

到了唐、宋代以後,這樣的編制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制。這時三軍的主要標誌是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各種部隊。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的部隊,也是主力;後軍主要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

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中,最大的編制單位就是軍。軍的編制,歷代沿襲,但人數多少不一樣。漢代實行5人一伍,2伍為火,5火為隊,2 隊為官,2官為曲,2曲為部,2部為校,2校為裨,2 裨為軍的編制。

今天,前軍、中軍、後軍編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現代的陸、海、空三軍所替代。

11樓:來秋梵悅

三軍,古代有上軍、中軍、下軍,以中軍為最重要。三軍是軍隊的統稱,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是孔子說的,後來成為通用的名句。

現在三軍指海、陸、空三個兵種,武裝部隊領導機關三總部 (參謀、政治、後勤,近來又加上兵備),部隊編制實行三三制,三個班一排,三個排一連,三個連一營,三個營一團,三個團一師,三個師一軍。軍銜分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過去的大將取消了,外國有準將,中國未設。

古代打仗進攻時"三聲號炮","擂鼓三通。(鳴鼓示迸玫,鳴金示撤退)。"退避三臺"是從軍隊打仗而來的典故,出於春秋時晉文公重耳的故事。

重耳流亡在楚時,要求楚王幫助他復國。楚王問他將何以報答,重耳說,如兩國交兵,可以讓九十里 (九十里為三臺)。重耳復國後,為報答晉文公,在城猴之戰楚晉交兵中,晉國實踐了這個諾言。

今天使用這個成語,有退讓或迴避之意。但退讓是有限度的,以三為限,今天常說"事不過三",可能從此演化而來。今天在軍事行動中,"三"用途亦廣。

飛機到敵後下降傘兵,或到災區運送物資,地面上接應常以三堆火為標誌。部隊衝鋒時,訊號彈也是連發三顆。 現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陸、海、空三軍。

實際上在中華文化中"三軍"的說法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而且與現代陸、海、空三軍實質意義也相去甚遠。

統領三軍的三軍是那三軍,古代所說的「統領三軍」的三軍指的是什麼意思

玩轉 春秋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 上軍 下軍 楚國稱中軍 左軍 右軍 齊國 魯國和吳國都稱上 中 下三軍。三軍各設將 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隨著時代演進,上 下 中軍漸漸被前軍 中軍 後軍所代替。到了唐 宋代以後,這樣的編制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制。這時三軍的主...

古代所說的統領三軍是否代表,騎,步,射,三軍?到後來的新

最早提出三軍這個概念的是春秋時期期國的大政治家管仲,為了對齊國的軍隊進行有效的管理,管仲將當時齊國的軍隊三萬人分成三軍,每軍就是一萬人 其中齊國的國君指揮一軍,丞相指揮一軍,士大夫指揮一軍,合起來就是古代所謂的 三軍 提起 三軍 現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陸 海 空三軍。實際上在中華文化中 三軍 的說法最...

古時說的犒賞三軍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是三軍?所謂三軍指的是什麼

楚捷科技 犒 以財物或食物慰勞 鼓勵。古代所說的三軍是指前 中 後三軍。前軍一般是先鋒營負責開路 架橋 修路 偵察 應付小規麼的戰鬥,帶部分軍需物資。中軍就是統帥所處的大軍有當時作戰的大部分作戰兵種 騎兵 步兵 後軍主要就是全軍的主要軍用物資 工匠 以及大量的民工 當時負責軍隊的一切雜務都是民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