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藍毓婷
滿清皇室爵位是這樣的: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多羅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十二級。
一般皇子從貝子開始封到親王為止,也有些只封輔國公的(比如努爾哈赤的幾個兒子)
女兒的話一般皇后所生以及特別受寵的封為固**主,一般妃嬪所生封為和碩公主,清朝也有個別皇女只有鄉君品級。
其他皇室女兒封爵如下: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 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
親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國封建制度中,為王爵的第一等。
中國封建制度中的親王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鄭樵《通志.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
」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餘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
」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
自親王、郡王分設,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明朝時期,親王的正式名稱為王,其封地稱國,王璽稱「某國之寶」。爵號直接冠以親王字樣為名的,唯清朝一代,其全稱為和碩親王,滿語稱「hošo i cin wang」。
郡王爵位名。始置於西晉。唐宋以後,郡王爵號低於親王一等,多為諸王長子的封號。
此外,臣下亦可封郡王。清代宗室封爵第**稱為「多羅郡王」(「多羅」即滿語「理」之意),簡稱「郡王」。
貝勒貝勒,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時候也會授予蒙古人),滿語,原為滿族貴族的稱號,複數為「貝子」。後以貝勒、貝子為清代宗室封爵的兩個等級,貝勒為第**。
親王和親王世襲罔替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級別是一樣,如果你把這個分成兩個級別,那麼親王加雙俸也應該是中間的一個級別。
滿清皇室爵位是這樣的: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多羅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十二級。
世襲罔替的王爺有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
公侯伯子男和剩下的雲都尉、輕車都尉都是給非皇室成員的。
貝子中國清代貴族爵位名。滿語,初為貝勒的複數。在早期滿族社會中 ,貝子意為天生貴族。
努爾哈赤確立八旗制度,以子侄為各旗旗主,稱和碩貝勒。貝勒下設貝子,全稱為固山貝子,屬高階貴族。自皇太極後逐漸實行12級封爵制。
貝子在親王、郡王、貝勒之下。受封貝子者皆為宗室、覺羅及其他八旗貴族。獲取途徑有世襲 、恩封、功封和考封數途。
歸附於清朝的蒙古貴族亦實行這種封爵制,在王、貝勒下設貝子爵。
貝子。又稱作固山貝子,是清朝皇族爵位的一種,在清代早期,貝子一詞用來泛指皇族的諸王、諸大臣。但到2023年(崇德1年),制定新的皇族爵位制度,將第四等的皇族爵位稱作固山貝子,簡稱為貝子。
2樓:匿名使用者
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多羅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十二級。
3樓:
固魯,意思是淳樸的
巴彥,意思是富有的
將阿,意思是明理的
經濟,意思是穩重的
豐申,意思是有福的
雍蘇,意思是禮儀的
烏珍,意思是威重的
等等有很多。ll隨便翻一翻清史便可發現很多
有關清朝貴族的問題
1 宗室封爵 順治元年,始定諸王 貝子 貝勒 公俸祿。攝政王3萬兩,輔政王1.5萬兩,親王1萬兩,郡王5千兩,貝勒2500兩,貝子1250兩,鎮國公 輔國公625兩 順治七年又加給祿米。後幾經調整,最後確定為 一說祿米均減半 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 郡王歲俸銀5千...
貴族氣質是什麼,貴族氣質,是什麼樣子的?
遊戲君疊疊醬 貴族氣質是指上流社會紳士表現出來的一種高貴的氣質。不僅僅人的外表或背景 貴族 更突出氣質。現在演變為一種鶴立雞群的自身涵養。這種氣質不來自家庭,而完全來自自己的涵養,與貴族即所處階層沒有多大關係。多用來稱讚別人氣質非凡,尤指女性。不是素面朝天,而是恰如其分地修飾自己,但不濃妝豔抹,給己...
為什麼清朝基本都是漢族學者沒有什麼滿族學者
正因為滿足通知,滿人可以很容易進入仕途,能進仕途了誰還沒事去搞學術搞文學? 國鍾惠恩 主要因為,旗人不需要學四書五經 不需要科舉考試就可以做官,哪他們還學這個做什麼,既然不學這個自然也就出不了多少像漢人那樣研究儒學的學者了 滿族在清朝時不叫滿族,叫旗人,是世代世襲的軍事貴族,相當於德國的容克軍事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