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煤都的由來,大同地名的來歷

時間 2021-11-04 11:51:42

1樓:無聊聊社會

一、山西省大同市坐落在大同煤田的東北部,其煤炭資源屬於地質概念的「大同煤田」的一部分。「大同煤田」含煤面積926平方公里,探測總儲量718億噸。侏羅紀煤素以低硫、低磷、低灰份、高熱值的「三低一高」聞名於世,是優質動力煤和化工原料煤。

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優勢,使大同市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被譽為中國「煤都」。大同市年產原煤8000萬噸,支援著全國5大火力電網、3大港口、6大城市的煤氣發生爐以及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2800多家大中型企業,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經濟建設,並遠銷歐、亞、美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二、舊指撫順,2023年,撫順開始了煤炭開採。從那時起,撫順就成了世人矚目之地。撫順煤炭以產量高、***著稱,黑黑的「烏金」給撫順帶來了財富與輝煌,僅建國以後就為國家貢獻煤炭10億噸。

撫順是中國最早告別農業社會的地區之一,「煤都」之美譽曾叫響全國乃至全世界。

三、歷代煤都:

首席煤都,終身榮譽煤都,大躍進時代煤都:撫順過渡煤都,動亂時代的煤都:開灤

開國煤都:中共第一城:陽泉

改革開放前煤都:棗莊

現任煤都,經典煤都,改革開放後的煤都:大同未來煤都:二十一世紀的煤都:鄂爾多斯

2樓:匿名使用者

大同市境內含煤面積632平方公里,累計探明儲量376億噸,因此稱為煤都。大同市坐落在大同煤田的東北部,其煤炭資源屬於地質概念的「大同煤田」的一部分。大同市含煤地層為侏羅紀大同組,石炭系太原組、山西組。

侏羅紀大同組含煤面積全市達540平方公里,保有儲量58.7億噸,累計探明儲量65.5億噸,現代大規模開採的主要是這一部分。

大同地名的來歷

3樓:w晴天去看海

隋開皇年間為防禦突厥進攻,在大同川即今內蒙烏拉特前旗北建大同城。唐末沙陀人內徙,大同遂僑置於此,意為「天下大同」,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國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首批13個較大的市之

一、中國九大古都之

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雕塑之都等。

4樓:蛋黃西瓜

遼承唐制,設道--州(府)--縣**。康熙十三年(2023年)改雲州為西京,設西京道,大同府,為遼之陪都,大同城名始稱於此,統二州七縣:弘州(河北陽原縣)、德州(內蒙豐鎮西北岱海邊),大同縣、雲中具、天成縣(今天鎮)、長青縣(今陽高縣東南)、奉義縣(今大同市東北)、懷仁縣(今懷仁東,大同南30公里)、懷安縣(今河北懷安鎮東南)西京大同廣袤20裡,建有西京同文殿,設留守衙。

北門東為大同府衙,西為大同驛。重熙十七年(2023年)分雲中置大同縣。(隋開皇年間為防禦突厥進攻,在大同川即今內蒙烏拉特前旗北建大同城。

唐末沙陀人內徙,大同遂僑置於此,意為「天下大同」)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5樓:夢囈的魚

大同 :

遼·宋·金

遼承唐制,即道--州(府)--縣**。康熙十三年(2023年)改雲州為西京,設西京道,大同府,為遼之陪都,大同城名始稱於此,統二州七縣:弘州(河北陽原縣)、德州(內蒙豐鎮西北岱海邊),大同縣、雲中具、天成縣(今天鎮)、長青縣(今陽高縣東南)、奉義縣(今大同市東北)、懷仁縣(今懷仁東,大同南30公里)、懷安縣(今河北懷安鎮東南)西京大同廣袤20裡,建有西京同文殿,設留守衙。

北門東為大同府衙,西為大同驛。重熙十七年(2023年)分雲中置大同縣。(隋開皇年間為防禦突厥進攻,在大同川即今內蒙烏拉特前旗北建大同城。

唐末沙陀人內徙,大同遂僑置於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至於含義應該是天下大同這句話

6樓:

原來叫雲城。幽雲十六州中的雲州

7樓:富貴樓

去我的部落格看去,我是大同的

8樓:書雨查語夢

遼重熙十三年(,升雲州為西京大同府,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元改為路,明初復為府,清因之。《清史稿·地理志》:「山西大同府,領州二,縣七。

」轄境多在桑乾河流域。大同在遼金元明清時為京師西北門戶,被倚為軍事重鎮,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按大同古云中地,川原平衍,多大舉之寇……虜南犯應朔諸城必窺之地也。

」隋開皇年間為防禦突厥進攻,在大同川即今內蒙烏拉特前旗北建大同城。唐末沙陀人內徙,大同遂僑置於此,意為「天下大同」,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關於大同的歷史

關於大同古代的歷史

9樓:為誰為誰為

1、春秋時期大同地區為北狄所居。北狄係指以狩獵為生的遊牧部落林胡、樓煩。大同至內蒙古河套一帶,春秋時為林胡活動之地。

(唐)堯帝封羲和氏子為北嶽長老,其二子和叔來宅。《山海經》中古大同為古平國。商湯封同姓於此地,代子立國。

2、戰國時期初為代國,後併入趙地。據《史記·趙世家》載,子晰告趙簡子曰,主君之子將克二國於北皆子姓也。及簡子卒,毋血立,是為襄子,北登夏屋,使宰人操銅木鬥擊殺代王,遂興兵平代地。

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廢分封制,立郡縣,全國設36郡,今大同境內為雁門郡、代郡之地。其時見於記載的城有:平城、代、善無、延陵、平舒、武周塞、新城、班氏、馬邑等。

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並徵集民眾築長城,在今左雲高山以東,雲岡以西十里河谷「築城武周塞內,以備胡。

4、西漢沿襲秦郡縣制,其地仍為雁門郡、代郡之地。雁門郡屬幷州刺史部。東漢各州置州牧,後改州牧為刺史。

其地為雁門、代郡之地。雁門郡屬幷州刺史部,治陰館,屬縣十四,今大同市境內有四縣:繁峙、武州、崞、平城。

代郡屬幽州刺史部,治高柳,屬縣十一,在今大同市境內有六縣:高柳、道人、班氏、示氏、北平邑、平舒。

漢末天下大亂陘北之地棄為荒徼。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討伐烏桓,平定代地。安集北邊郡縣之民,在今代縣東五里置平城縣,屬冀州新興郡。

黃初元年(220)復置幷州,平城屬幷州雁門郡。無論屬冀州新興郡的平城,還是幷州雁門郡的平城,均為同名異地,非今大同。

5、三國時,其地為烏桓、鮮卑所據。漢明帝時(58—75)在平城建通光寺,為大同最早的佛寺。晉大同北部為鮮卑族領地,南部為雁門郡地,其時郡已遷至廣武,屬縣有:

廣武、崞、汪陶、平城、俊人、繁峙、原平、馬邑。永嘉四年(310)晉幷州牧劉琨,以拓跋猗盧有救援之功,上書晉懷帝,請封鮮卑拓跋猗盧為代公。建興元年(313)拓跋猗盧定盛樂為北都,修秦漢故平城為南都,平城復還故治,屬代國。

6、北魏拓跋珪於公元398年自盛樂遷都平城,改號皇帝,改元天興,並置司州、代尹,治代都平城。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傑、吏民三千家於代郡。北齊天保元年(550)東魏被北齊所代,大同為北恆州、北朔州地,屬縣未有大的變化。

天保七年(556)改北恆州為恆安鎮(今大同),又名東州城,隸屬恆州太平縣,徙豪傑三千家以實之。翌年廢鎮,仍為北恆州。

周齊之間,突厥漸強,為防禦突厥、柔然、契丹,於天保三年(552)自西河總秦戍築長城,東至渤海200餘公里。天保六年(555)發夫180萬人築長城,自幽州夏口,西至恆州450餘公里。天保七年(556)先自西河總秦戍築長城東至海。

前後所築東西凡1000餘公里。

7、隋開皇元年(581)重新統一中國後,改諸州為郡,其地為馬邑郡、雁門郡之地。隋為了防禦突厥侵擾,公元615年八月,楊廣巡遊塞北,突厥得悉,率領10萬兵攻入塞內,楊廣被迫退到雁門,在各地軍民增援下,楊廣才解圍而去。

8、唐初依隋實行州縣制。武德四年(621)平利武周,復於故恆安鎮置北恆州。武德六年(623)於雁門郡之靈丘別置蔚州。

武德七年(624)北恆州廢。貞觀元年(627)發天下為13道,雲、蔚、朔等州屬河東道。雲州治雲中,轄縣雲中。

蔚州治興唐,轄興唐,飛狐、靈丘。朔州治善無,轄善陽、馬邑。唐末,以渾源川為名,置渾源州;以雁門山、龍首山南北呼應為名,置應州。

貞觀十四年(640)於故云內縣置定襄縣,兼雲州治。龍朔三年(663)置雲中都護府。永淳元年(682)為東突厥默啜所破,州縣俱廢,移百姓於朔州。

開元十八年(730)復置縣,改定襄為雲中縣。廢北恆州為東州城,復置雲州。天寶元年(742)改雲州為雲中郡。

乾元元年(758)改雲中郡為雲州會昌三年(843)以雲、蔚諸州為大同道,罷屬河東,置都團練使,治雲州。

9、宋為路、州、縣**制,全國設15路。宣和五年(1123)預置雲中府路,治雲中府,統雲中及武、應、朔、蔚、奉聖、歸化、儒,媯等8州與雲州合稱「山後九州」。為宋金聯盟攻遼的預置版圖。

後金失約,除武、應、朔、蔚諸州於宣和五年(1123)一度歸宋,旋為金人所取外,西京僅在雍熙三年(986)雲州觀察使楊業攻佔雲州3個月外,再未進入宋之版圖。

10、遼保大二年(1122)金完顏宗翰攻佔大同府,仍以大同為西京,改西京道為西京路,府治、縣治未變。西京路轄2府、7節鎮、8刺郡、39縣,9鎮。金皇統元年(1141)以西京路隸屬元帥府,舊置兵馬都部署司。

天德二年(1150)改置西京路總管府,後更置留守司。置轉運使及中都西京路提刑司。大同府轄大同、雲中、宣寧、懷安、天成、白登、懷仁7縣。

省奉義縣為鎮,入大同。

金佔大同後,為醫治戰爭創傷,大興土木,修城修寺,規模巨集大。經過修整加固的大同城漢池,南門改稱奉天,東門改稱宣仁,西門改稱阜成。遼金時陪都西京再度興盛於北方,成為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交往的中轉站,聯絡各民族的紐帶,大同再度輝煌。

11、元初大同仍稱西京。太祖七年(1212)置警巡院。至元二年(1265)省雲中縣入大同。

元劃為省、路、府(州)縣四級制,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道大同府為大同路,隸屬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轄一領事八州。

12、明洪武二年(1369)左副將軍常遇春攻取大同。明行政區劃為省、府、州、縣四級制,洪武七年(1374)改大同路為大同府,隸屬山西行中書省。九年(1376)改為承宣布政使司。

大同府治大同縣,轄渾源、應、朔、蔚四州,大同、懷仁、馬邑、山陰、廣靈、靈丘、廣昌七縣。宣寧縣併入大同縣。明軍事上實行衛所制,洪武四年(1371)置大同都衛沼白關城。

13、清順治二年(1645)五月,清王派恭順候吳惟華攻大同,姜襄將駐同農民軍將領張天琳等殺死,投降清軍。清大同府治大同縣,初因明治,領州四縣七,隸屬山西布政司,後改為山西省。順治五年(1648)姜襄降而復叛。

次年,多爾袞親自督戰圍城達9個多月,城破後,清軍對大同進行了最野蠻的屠城,除殺獻姜襄人頭的楊震威等23員及其家屬外,其他所有官司吏兵民盡行殺戮,並將大同城牆拆去5尺。大同變成一座荒城,大同廢,不立官,府移治陽和衛,名陽和府。大同縣移治懷仁縣西安堡。

直到順治九年(1652)府縣才復還故址,從附近移民逐漸復興。

順治十三年(1656)裁宣大總督,置山西總督,駐大同。康熙四年(1665)裁總督,併入雁門道。雍正四年(1726)於右玉林衛置朔平府並廢除明代衛所,改天鎮衛為天鎮縣,陽高衛為陽高縣,左雲川衛為左雲縣,右玉林衛為右玉縣,平虜衛為平魯縣。

青島地名的來歷,青島地名的由來

明代萬曆七年 1579年 即墨縣令許鋌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鄉土,主持過 即墨縣誌 的編纂。可以說,許鋌是第一個全面瞭解青島的人。儘管青島在當時,還僅有一個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於青島灣畔的一座小島 青島 亦被許鋌所提及。青島 這個名稱,原來指小青島 也叫琴島 以島上 山岩聳秀,林木蓊鬱 而得名。青島 ...

上海地名的由來,上海這個地名的來歷

長江和黃浦江的出海口。上海這個地名的來歷 據說上海浦和下海浦是吳淞江的兩條支流。宋朝建鎮時,鎮在上海浦附近,因此就用上海浦作了鎮名。現在上海浦這條江已經不存在了,它是在明代時被黃浦江給淹沒的,可 上海 這一名稱卻遺留下來了。上海這個地名的來歷是什麼? 一種說法是取自 弘治上海志 中 其地居海上之洋 ...

蘭州名字的來歷,蘭州地名的由來?

yin為有你 唐肅宗乾元二年 759年 又改金城郡為蘭州,州治五泉,管轄五泉 廣武二縣。唐代宗寶應元年 762年 蘭州被吐蕃佔領。唐宣宗大中二年,沙州敦煌人張義潮起義,收復隴右十一州地,蘭州又歸唐屬。然而此時的唐朝已經衰落,無力西顧。不久又被吐蕃佔領。北宋真宗 仁宗年間,党項族屢敗吐蕃諸部。宋仁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