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玄逸無咎
不是戰略失誤,是孫權必須做的。
這一點劉備集團應該想到的,就是劉備一旦拿下了益州,荊州的壓力會變得空前。因為劉備有南郡,或者有荊南四郡的時候,他的力量還很弱小,孫權還可以不緊張。你把蜀郡和漢中都拿下,整個長江上游都是你劉備的,孫權肯定緊張。
這一點,劉備集團的人應該預料到,但是沒有預料到。等到關羽丟失了自己的生命,也丟失了荊州的時候,劉備就感到緊張了。荊州是丟不得的,必須把被孫權奪去的荊州再奪回來,於是才有了「夷陵之戰」。
荊州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基地,對劉備來說,從荊州北上可以經襄陽攻打許昌,東下則可以直搗吳國的腹地;對孫權來說,它可以使孫權的勢力從江南向長江上游伸展,同時也可以解除上游對孫權的威脅。這樣一個地盤,大家都是必爭的。
為什麼不等劉備打敗曹操再動手?
1、曹魏不好打,劉備雖然在漢中得勝,但是曹魏元氣未傷,曹操老驥伏櫪,劉備何年才能打敗曹操?他能打敗曹操嗎?
2、假使劉備真的打敗了曹操,豈不是更加強大?孫權還能動得了他嗎?
應該說,孫權打荊州,時機是掌握得非常好的。
關羽初戰告捷以後,就處於相持階段,與曹仁的守軍、徐晃的援軍相持不下。此時的關羽已經進退兩難。如果關羽拿下襄陽和樊城,他的力量是不夠的,只能從他的根據地——南郡的公安和江陵抽調軍力增援;而公安、江陵是關羽在荊州的大本營,這些地方的守軍主要是防備孫權的力量,一旦抽走,關羽的後方就非常空虛。
所以,此時的關羽非常猶豫。這時呂蒙獻計「忽悠」關羽,使其上當,放心地把南郡的守軍一撥一撥地抽調到了襄樊前線。
於是,呂蒙白衣渡江,發動突襲,兵不血刃拿下公安、江陵,吞併荊州,一舉消滅了關羽。這一系列行動,可以說是極為成功,手段堪稱高明。
2樓:捭闔齋主人
要看當時的情況再說
首先,在關羽攻打樊城之前
劉備擊敗了曹操,佔據了漢中
這個時候,劉備的兵鋒正盛
儼然有壓過曹操的態勢
所以,攻守之勢對調
曹操在經歷了赤壁後,雖然也戰勝了馬超韓遂
但是勝利卻帶來了非常大的損失
又再次敗給了劉備,使得曹操的聲威大不如前了反而張遼在合肥擊敗了孫權
使得孫權向北擴充套件的野心受到打擊
於是,孫權只能把擴張的方向掉頭向西
所以,在這個情況下
劉備強,而曹孫弱
加上關羽水淹七軍,圍困樊城
嚇得曹操都想要遷都了
在這個時候,曹孫兩家肯定會聯合起來對付關羽一旦關羽攻下樊城,因為樊城距離中原的許昌和宛城已經非常近了曹軍肯定要積極佈防,而關羽也可以回軍荊州了到時候孫權再動手 就晚了
還有一個原因
一旦關羽攻下樊城
就是佔據了北上的一個重要據點
樊城和襄陽的關係本來就是互為攻守
兩城如果都在關羽手中,而關羽又掌握著水軍
那曹操就麻煩了
他怎麼也不可能南下攻陷襄樊兩城了
這樣的話,舊都長安的南門——漢中
還有新都許昌的南門——襄樊
都落入劉備之手
那劉備兵鋒正盛
只要稍加用力
以諸葛亮智謀
關張馬之勇,肯定能夠先奪取長安,再兩路夾擊洛陽、許都曹操就只能撤往河北和佔據兗州了
孫權如果不在這個時候幫助曹魏
加上曹操年事已高
一旦曹操去世
後果必然不堪設想!
所以他在這個時候,最好的選擇就是攻取荊州
一來,可以讓自己的地盤擴大
二來,可以讓三家局勢均衡
三來,即使劉備丟了荊州,他還有西川和漢中,依然可以制衡曹操四來,只要自己不殺關羽,就不會跟劉備徹底翻臉
3樓:匿名使用者
孫劉聯盟貌合神離,孫權不希望看到劉備坐大 .而且孫權一直想奪會荊洲,因為這裡的位置對東吳也很重要.關羽全力攻打北方,後方空虛,錯過這個機會太可惜了
實際上,孫權奉行的是平衡戰略,他希望三國勢力維持現狀.赤臂之戰後,孫權一直在向曹操示好,攻擊關羽,也是有意靠攏曹操.
很多人對孫劉聯盟有誤解,認為這兩家是親密的戰友.其實,劉備是劉表的盟友,而劉表還和孫權是對頭,所以這兩家其實就是在曹操的強大壓力下臨時就合到一起的露水夫妻罷了,曹操一退,立刻就為了分贓鬧的很不愉快
4樓:拂雲亂
誰說的?孫劉聯盟到了此時早已面和心不合。
此時,劉備已經得到益州,但遲遲不願意歸還荊州,孫權也是有野心的人,如果他不能借曹軍的實力奪回荊州的話,等關羽攻克南郡,蜀軍實力大漲的話,他就不會有機會了。
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不要看曹操和孫權在赤壁打了一場就認為他們是死敵,只要有足夠的利益,即便是死敵也可以聯合!
就是這個原因,導致孫權趁機襲取荊州。
5樓:凱撒狂人
都是戰略的需要,都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
6樓:小魚鹹鹹
孫權打荊州,是偷襲。一旦關羽在樊城得手,那麼之前抽調的部隊,就會回到原地駐防。孫權再打,就會陷入對峙,這時劉備得知訊息,出兵援助關羽,那麼荊州就很難得手了。
孫權戰略上沒有錯誤,反而是相當高明。
戰鬥方式,偷襲,取得荊州的代價極小。
出兵時機,關羽、徐晃、曹仁僵持階段,關羽無法回防,曹魏無法插手。
戰後部署,陸遜扼守夷陵,呂蒙鎮守江陵,阻止劉備援軍,瓦解關羽部隊,穩定荊州局勢,座觀蜀魏大戰。
總體來說,孫權得到的結果很好,所以戰略上沒有什麼失誤。
大家不要總是替蜀漢著想,呵呵,孫權也是要發展,要考慮自己的利益啊。
孫權為什麼為了荊州和劉備翻臉、破壞孫劉同盟?
7樓:朱昀欣
因為荊州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基地,對劉備來說,從荊州北上可以經襄陽攻打許昌,東下則可以直搗吳國的腹地;對孫權來說,它可以使孫權的勢力從江南向長江上游伸展,同時也可以解除上游對孫權的威脅。這樣一個地盤,大家都是必爭的。
劉備一旦拿下了益州,荊州的壓力會變得空前巨大。因為劉備有南郡,或者有荊南四郡的時候,他的力量還很弱小,孫權還可以不緊張。劉備把蜀郡和漢中都拿下,整個長江上游都是劉備的,孫權肯定緊張。
這一點,劉備集團的人應該預料到,但是沒有預料到。
等到關羽丟失了自己的生命,也丟失了荊州的時候,劉備就感到緊張了。荊州是丟不得的,必須把被孫權奪去的荊州再奪回來,於是才有了「夷陵之戰」。
「東吳的正確戰略應是攻取淮南,所謂守江必守淮,淮南壽春為其首都秣陵門戶,取得壽春,可繼續攻打徐州,總之要以淮南為跳板,再徐圖荊、徐二州。因此雖然呂蒙之計得逞,但可以說從全域性來看,東吳為以後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其實這不無道理,但也並非完全正確。首先我們並不是作為統治者去考慮問題,俗話說的好,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現在如此,古代亦如此。
在當時互相割據、三國鼎立的局面下,敵人、朋友往往只是一念之間。
孫權為了遏制曹魏力量就必須聯合劉備,但是赤壁之戰後,孫權出力最大,曹操敗走之後,卻得不到荊襄之地,確實對於一個統治者來說是無法接受的。而且荊州扼住長江咽喉,不管是曹魏還是劉蜀哪個得到了,都可以順流而下威脅東吳都城建康,作為統治者來說,首要任務是保證本國安全和遏制獨大一家。
對於曹魏,孫權有長江天險可守,而相對於劉備,如果劉備控制荊州,東吳自然就等於無險可守了。所以必須取得荊州的控制權,北抗曹操,西御劉備,這是孫權的戰略。雖然荊襄是四戰之地,但是卻是長江以南政權的必爭必守之地。
舉一個例子,可以知道荊襄對於南方政權的重要性。南宋時期,宋高宗趙構一直希望和金議和,但是在荊襄被收復之後才與金國談判,原因是佔據了荊襄之地,等於有了個金國議和的底氣,不至於陷入被動的局面。後來南宋末年,蒙古南侵,就是先拿荊襄開刀,打了十幾年,才最終拿下了襄陽,滅亡了南宋。
8樓:匿名使用者
不對,這是有失立場的本位主義觀點。
荊州對東吳同樣很重要,而且南郡夷陵這些郡縣,也都是東吳花力氣打下來的。既然孫權當時出於同盟情意,把荊州借給劉備,之後劉備就該信守諾言有借有還,多次使手段賴著不還是沒道理的。
劉備多吃多佔不講信義,壞了規矩不守道德,又豈能指望別人一直甘當傻子,不和他計較?他佔別人便宜就可以,別人佔他便宜就不可以,這不是強盜邏輯麼?
守江必守淮是沒錯,但前提是長江都歸你所有,否則上游都讓人佔著,隨時順江而下打你沒商量。孫權既然可以背盟偷襲劉備,劉備就不會小人一把,從上游偷襲孫權麼,誰能打這個保票,劉備將來不會背盟攻打東吳?這事沒人敢打包票,恐怕劉備自己都不敢。
站在劉備的立場跨荊益二州,是隆中對的戰略方針,所以荊州對劉備很重要。站在孫權的立場劃江而治二分天下,同樣是榻上對的戰略方針,荊州本來就在計劃之中。相比三分天下的隆中對,二分天下的榻上對,需要獲得的地域空間需求更多。
後來因為劉備的異軍突起,孫權已經更改了原來二分天下的初衷,孫權知道變通,他劉備為什麼就不知道變通?既然是同盟,這也太不知道體諒對方了吧?
然後還有什麼孫權的正確戰略應該如何如何,什麼是正確的戰略,在我看來二分天下,南北分治才是孫權正確的戰略,早知道劉備是這麼個白眼狼,當年就該幫著曹操滅了他,或者乾脆不借荊州,益州孫權不會自己佔了?為什麼非得給劉備做幫手,結果還幫忙落不是,這是什麼道理?
反過來說,隆中對難道就是劉備的正確戰略麼?既然奪取了益州,合不效仿劉邦,他怎麼不也變通變通,乾脆放棄荊州,把全部兵力投入益州,北上奪下關中,然後就和始皇高祖一般成就帝業?
實際上又怎麼樣呢?劉備對孫權到是不手軟,居然還反過來把益州的兵力拉到荊州,在湘江和東吳對峙了,這一舉動反而便宜了曹操,從漢中進逼巴蜀。劉備真是好樣的,再把兵力拉回去守土保境,他倒是去實現隆中對啊,乘著曹軍待著漢中,既然都把益州的兵力拉到荊州了,何不乾脆拉上關羽荊州人馬一起北上宛洛,何必再來回折騰。
是沒膽還是什麼,當年他勸劉表偷襲許昌倒是能說會道,輪到他自己了怎麼也一樣慫了,那次可是曹軍最分散的時候了,怎麼不去實現隆中對指兵宛洛呢?
所以說,什麼才是對誰最正確的戰略,這個不是你我說了算的,還得取決於孫劉自己。以上。
關羽打樊城,cc救樊城的時候,劉備為什麼不出大軍攻打洛陽,許昌?
9樓:木水仙塵
這是幾乎不可能的。
原因一:關羽發起襄樊之戰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此時劉備剛打完漢中之戰,雖然勝了曹操,但也損失慘重。短期內基本無力對曹操發起大規模進攻。
原因二:關羽發起襄樊之戰是自發行為,並沒有事先通知劉備。後來他派馬良去告知劉備時已經是水淹七軍之後了。離關羽戰敗只有3個月時間,他就是想出兵,也趕不上了。
原因三:就從劉備本人心理狀況來講,他剛剛進位漢中王,正在享受辛苦了幾十年才得來的富貴,一時之間進取心減退,不會立即北伐。而且從政治關係來看,關羽在蜀漢集團之中實力太大,擁兵3萬多,又是「假節鉞」,可以擅自調兵。
這對君權是極大挑戰。歷朝歷代擁有這樣權力的人幾乎沒有不受君主猜疑的。所以劉備很有可能是故意不救,藉以削弱關羽力量,但估計他沒想到關羽會全軍覆沒,還丟了荊州。
原因四:諸葛亮在這裡也是一個大問題,為什麼在襄樊之戰期間他沒有對劉備提任何意見??這個問題很複雜,建議你去看易中天老師的《品三國》,他對這一段有很深入的講解。
原因五:就算劉備當時想出兵,也不能攻打許昌和洛陽,你仔細看看中國地形圖便知道,許昌和洛陽在河南,劉備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沒有能力翻越崇山峻嶺攻打。打許昌和洛陽的任務在關羽身上。
兩地正位於荊州之北,在關羽水淹七軍後曹操便想要遷都了。諸葛亮在《隆中對》便道:令一上將將荊州之軍出宛洛,將軍親帥益州之眾以出秦川。
也就是說劉備能直接攻打的只有陝甘南部一帶,而且還要翻秦嶺。諸葛亮後來北伐都走的這條路。
而且曹操早在敗退漢中時便構築了渭水和陳倉防線,劉備如果出兵,要先破陳倉,略隴右,克長安,才能東下洛陽,這條路就算走都要走幾個月,更別說還要打仗了。等他到了,關羽那邊黃花菜都涼了。
原因六:對比一下三方實力,曹操:擁九個州,人口四百多萬,兵力在赤壁和漢中的失敗後保守估計有30萬,最強。
孫權,擁一個半州,人口200萬左右,一直休養生息,國家富饒,兵力有20萬左右,次強。劉備,用一個半州,人口100多萬,總兵力15萬左右,最弱。此時三方優秀將領和謀士都在,如果是劉備和孫權聯合進攻曹操的話,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可現實情況是曹操和孫權聯合了。所以劉備一旦出兵,不僅無法打敗曹操,反而會在兩家夾擊下輸得更慘。因此三敗俱傷是不會發生的,更不會有攻下許昌的戰績了。
以上就是我的淺見,希望對你有幫助。(附襄樊之戰形勢圖)
孫權為什麼要殺關羽,孫權為什麼選擇殺關羽?
一 積怨太深,不可能融合關羽和孫權除了政治上的主要矛盾以外,還有私人矛盾。這一點前面已經講過 虎女安肯嫁犬子?孫權受辱,結下怨恨。二 關羽的脾氣和孫權非常不對付 敗走麥城被俘,關羽可以選擇投降麼?就像當年投降曹操一樣?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關羽當時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再做這種事情只怕是要背一世罵名,所以關...
劉備和曹操都相繼死後,孫權為何沒有一統三國
曹操死後,有曹丕接管,在司馬懿的輔佐下,依舊強盛,劉備死後有諸葛亮把持朝政,也不弱,孫權此時只有陸遜,沒有什麼將才了,所以統一三國有難度。因為他們打造的政權和勢力依然存在,並沒有因為他們兩人的離去而變弱,所以孫權依然沒有能力一統三國。因為孫權手下沒有像司馬懿和諸葛亮這樣的人才,所以沒法完成一統三國。...
說說孫權為什麼要勸呂蒙學習又是怎樣說服呂蒙
孫權利用 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威逼利誘 的方法,以自身的體會來開導呂蒙.使呂蒙心服口服,自己用功,努力學習。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 學 的必要性,即因其 當塗掌事 的重要身份而 不可不學 繼而現身說法,指出 學 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 孫權勸學 是北宋史學家 政治家司馬光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