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吳國的陸遜,三國時期吳國的第五位大都督是誰

時間 2022-01-16 03:45:07

1樓:青妍知識屋

1、人物簡介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

2、人物生平

陸遜世代為江東大族。章武二年(222年),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所率蜀漢軍,一戰成名。夷陵之戰也成為戰爭史上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

以後陸遜在東吳出將入相。晚年因捲入立嗣之爭、力保太子孫和而累受孫權責罰,憂憤而死,葬於蘇州,至今蘇州有地名陸墓。

2樓:匿名使用者

他的**是閃飛燕他的坐騎是白鴿他的老婆是孫策之女他的孩子有周瑜、魯肅、呂蒙他的政治背景是陸遜墓位於蘇州婁門外五里許陸墓鄉,陸墓鄉因三國時吳國名將陸遜墓在此而得名。今已湮沒。不過,在赤壁市北郊有一個三國陸遜營,在此重建了陸遜墓他的人脈是陸遜本名議,九江都尉陸駿之子。

他幼年喪父,之後便一直跟隨從祖父陸康。陸家是大戶,人脈廣闊,與許多在江東舉足輕重的仕族都有關係。所以儘管孫策害得陸康憂心而死,孫家入主江東後也不得不極力攏絡陸家。

而同樣,為了給偌大的家族博得一席之地,陸家也不得不同害死陸康的孫氏合作。相傳自從陸康死後,陸遜便一直是陸家的族長,肩負家族大業。不過這一條卻不可全信:

若陸遜真是陸家族長,怎可能輕易棄家族不顧,歸順荊州?他的好友有周瑜、魯肅、呂蒙、其它三國的朋友

三國時期吳國的第五位大都督是誰

3樓:亢夢桃

四大都督什麼的,只是羅貫中把東吳四英傑硬套為四大都督。

而且都督並不是官職,是戰爭時臨時任命的,相當於「持節」,生動點說就是被授予「尚方寶劍」,必要時君命有所不受,所有部將都得聽他的,否則都督可隨意處置,這是為了保證軍隊指揮的統一性。

建安二十四年,襲殺關羽入侵荊州時,以呂蒙為大督。

黃武七年,孫吳誘曹休,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

赤烏四年,全琮為大都督,於芍陂攻擊魏將王凌。

太平二年,朱異為大都督,援救壽春之圍。

吳郡太守盛憲死時,其故孝廉媯覽及戴員逃匿山中,孫翊為丹揚太守時,使媯覽為大都督督兵。

二宮之爭時,江東有二派,分太子派及魯王派,其中太子派施績為大都督。

而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只不過是左都督,並不是大都督,他指揮著吳軍的左部(也叫左軍,古代軍隊一般的編制分前、右、左、後和中軍)。

三國演義裡的大都督在吳國裡是一人(孫權)之下,萬人之上,這其實反映了當時吳國的權力架構,就是孫權管揚州,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則是荊州地區的最高長官,我想樓主想知道的應該也就是歷任負責荊州事務的最高長官。

歷任荊州最高長官有:周瑜、魯肅、呂蒙、諸葛瑾(呂蒙回建業治病時,由諸葛瑾代領荊州職務,但仍以呂蒙為名義上的荊州最高長官)、陸遜、諸葛恪(諸葛瑾的兒子,孫權非常賞識他,認為他能取代陸遜,所以後來放心逼死了功高震主的陸遜)、施績(朱然之子,朱然本姓施)、陸凱(陸遜族子,在任時間短)、陸抗(陸遜次子)

最後,樓主還可以參考凌雲雕龍寫的《江東都督制度臚考》

4樓:弓雅琴

都在瞎說

第一個明明是「程普」

後是「周瑜」

後是「魯肅」

後是「呂蒙」

後是「陸遜」

5樓:匿名使用者

哎,明明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

只是陸遜和陸抗之間不是直接接任

6樓:匿名使用者

程普、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7樓:匿名使用者

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 頂

三國時期的吳國名將都有哪些呀?

8樓:阿沾

1、孫堅(155年-191年),字文臺,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東漢末年將領、軍閥,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

2、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破虜將軍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孫吳的奠基者之一。

《三國演義》稱其武勇猶如霸王項羽,綽號「小霸王」。

3、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4、周瑜(175—210)三國吳國名將。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世代為宦。助孫權兄策創立政權,官建威中郎將,吳中人稱呼為「周郎」。

5、呂蒙(178—219)三國吳國名將。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從孫權轉戰各地,任橫野中郎將。

後隨周瑜等大破曹操於赤壁。受孫權之勸,多讀史書、兵書,學識英博。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關羽。

旋病逝。

9樓:輕靈觸動

東吳名將:周瑜、陸遜、孫策、丁奉、黃蓋、朱然、淩統、甘寧、呂蒙、魯肅、程普、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徐盛、潘璋等。

1.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

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因受孫權賞識得以發揮卓越的軍事才能,地位漸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

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二宮事件時捲入孫權孫和父子相爭中,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侯。

2.淩統(189年-217年,一說189年-237年)

字公績,吳郡餘杭(今浙江餘杭)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凌操之子,少有名盛,為人有國士之風,多次戰役中表現出色,官至偏將軍。被陳壽盛讚為「江表之虎臣」。

3.蕩寇將軍程普(?—210年)

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東)人。東漢末年東吳的武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君主。他曾跟隨孫堅討伐過黃巾、董卓,又助孫策平定江東。

孫策死後,他與張昭等人共同輔佐孫權,並討伐江東境內的山賊,功勳卓著。程普在東吳諸將中年歲最長,被人們尊稱為「程公」。

4.黃蓋

偏將軍、武陵太守黃蓋(生卒年不詳)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人。漢末三國時期江東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主公。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時,黃蓋前往曹營詐降,並趁機以火攻大破曹操的軍隊,是赤壁之戰主要功臣之一;他也因為此事蹟而被後人廣為傳頌,**《三國演義》在刻畫黃蓋這一人物時描寫了「苦肉計」的故事。

5.西陵太守,折衝將軍甘寧(?—220年)

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少年有力,讀諸子,18歲左右任過蜀郡丞。建安九年(204年)率八百健兒依劉表,因居南陽,不見進用。

建安十年(205年)轉託黃祖,黃祖又以凡人畜之。期間曾射殺淩統之父凌操,因此與淩統有殺父之仇。

建安十三年(208年)歸吳見用於孫權,大有作為。破黃祖據楚關,攻曹仁取夷陵,鎮益陽拒關羽,守西陵獲朱光,百騎偷襲曹營,孫權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可敵矣。」

智勇雙全,戰功顯赫。仗義疏財。深得士卒擁戴,吳主賞識,被孫權封為西陵太守,折衝(常勝)將軍。《三國演義》中虛構在吳蜀之戰中在病重時被蜀國將領沙摩柯一箭射死。

江表之虎臣

三國時孫吳十二位將領的合稱,這十二人以英勇善戰而為人稱道,按照正史《三國志》為其列傳的順序依次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他們為孫吳基業的開闢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功勳。

《三國志》把此十二人合為一卷作傳(卷五五·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盛讚他們為「江表之虎臣」,故名。

10樓:森海和你

1.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今合肥廬江舒縣)人。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2.孫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長子,孫權長兄。

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孫吳的奠基者之一。《三國演義》中綽號「小霸王」。為繼承父親孫堅的遺業而屈事袁術,後脫離袁術,統一江東。

在一次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並於稱帝后,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

3.孫堅——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155年-191年),字文臺,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 東漢末年將領、軍閥,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

4.太史慈——(166—206年),字子義,東萊郡黃縣(今山東黃縣東黃城集)人,三國時期吳國大將。

5.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官至丞相、荊州牧、右都護。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深得孫權器重。

6.黃蓋——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人。漢末三國時期江東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君主。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時,黃蓋前往曹營詐降,並趁機以火攻大破曹操的軍隊,是赤壁之戰主要功臣之一。

7.陸抗——(226年-274年),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陸遜次子,孫策外孫。

年二十喪父,襲父爵為江陵侯,為建武校尉,領其父眾五千人。後遷立節中郎將、鎮軍將軍等。

8.淩統——(189年-217年,一說189年-237年),字公績,吳郡餘杭(今浙江餘杭)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凌操之子,少有名盛,為人有國士之風,多次戰役中表現出色,官至偏將軍。

9.朱桓——(177年-238年),字休穆,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官至前將軍、青州牧,假節,封為嘉興侯。有一子朱異。

10.甘寧——(?—220年),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三國時期孫吳名將,官至西陵太守,折衝將軍。

少年時好遊俠,糾集人馬,持弓弩,在地方上為非作歹,組成渠師搶奪船隻財物,人稱錦帆賊。青年時停止搶劫,熟讀諸子。曾任蜀郡丞,後歷仕於劉表和黃祖麾下,未受重用。

擴充套件資料

吳國(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魏黃初年間,孫權名義上依附於曹魏,並受封吳王。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孫吳正式建國,隨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孫吳領有漢末揚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後分交州東北部為廣州。孫吳大力發展經濟,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

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孫吳亡於西晉,標誌著中國漢末三國以來割據局面的徹底結束。

國號——「吳」作為地理概念本來是指現中國長江下游南岸一帶地域的一個總稱,封建時代常被用作爵位、國號的名稱。

孫堅為漢末吳郡富春人,因軍功積累一直做到長沙太守。孫堅死後,其子孫策向江東發展,公元196年,東漢朝廷封孫策為」吳侯」。孫策死後,其弟孫權接掌兵權。

公元220年,曹魏建立,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公元229年5月23日,孫權稱帝,就以「吳」為國號。

為區別於前12世紀至春秋戰國之際存在的諸侯國吳國,以及五代時期楊行密建立的吳國,史學界一般在前面加上統治者的姓氏稱之為孫吳。因其居於三國之東,而有東吳之稱。從中原看,孫吳地處長江之外,故有時其統治地域也稱江表。

孫吳共有四個州,分別為揚州、荊州、廣州、交州。孫吳的疆域範圍,北至廬江郡(現江蘇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達交趾郡(廣西東部),東臨東海,涵括我國現今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湖南省的完整地區,以及江蘇、廣西、安徽、湖北省和重慶、上海市、還包括現今越南的北部地區。

孫吳的地方政治制度是州郡制,**政權主要受江東士族影響。這時江南已經出現了象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佔有大量土地和僮僕,而各有門風 ,世居高位的大族 ,他們早在漢朝時就已經長居江南。

孫權在接掌孫策之位時年方十九,孫吳國內形勢還不穩定。他一方面得到外來士族的全力支援,一方面盡力爭取以顧雍、陸遜為首的吳郡士族。孫家與江東名族多結成姻親,孫氏政權因此有了可靠的基礎。

朝臣中有很多顧、陸、朱、張四姓的人士,就是後世所說的「吳之四姓」的望族。作為孫吳政權支柱的江東大族如吳郡的顧氏、陸氏、朱氏和張氏,武力強宗如陽羨的周氏,吳興的沈氏,錢塘的全氏等,也不願離開他們的勢力範圍過遠。在孫皓統治時期,江東士族更是趨於極盛,其中的陸氏甚至發展到了」二相、五侯、將軍十餘人「的地步。

三國時期的吳國主要管轄範圍,三國時期吳國的定都在今天哪個地方?

東方聞樓 三國時期的吳國又稱孫吳,共有四個州,分別為揚州 荊州 廣州 交州。孫吳的疆域範圍,北至廬江郡 現江蘇中部 南通日南郡 今越南中部 西達交趾郡 廣西東部 東臨東海,涵括我國現今浙江 福建 江西 廣東 湖南省的完整地區,以及江蘇 廣西 安徽 湖北省和重慶 上海市 還包括現今越南的北部地區 歷史...

三國時期吳國的主要將領有誰,三國時期的吳國名將都有哪些呀?

孫 堅 字文臺,吳郡富春人,江東基業的奠定人 孫策 孫權的父親 孫 策 字伯符,孫堅的長子,其父死後統領江東。人稱 小霸王 孫 權 字仲謀,孫堅次子,孫策之弟,承襲父兄基業,統領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孫尚香 孫權的妹妹,為 孫劉聯盟 而嫁給劉備,後來孫劉反目,孫權又把其妹接回了東吳。周 瑜 東吳託孤重臣...

三國之吳的問題,三國時期吳國是怎麼建立的?

甘寧,生卒年不詳,字興霸,巴郡臨江 今重慶忠縣 人 孫權封為西陵太守,折衝 常勝 將軍。程普 吳蕩寇將軍 江夏太守 程普在東吳諸將中年歲最長,被人們尊稱為 程公 黃蓋,字公覆,零陵泉陵 今湖南永州 人 官至偏將軍 武陵太守。祖茂死的早 只說是孫堅近將。蔣欽 220 字公奕,九江壽春 今安徽壽縣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