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峨眉天主
「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另外還有漢初三大名將之說。
2樓:秦五糧
漢初三傑有張良、蕭何、韓信。
3樓:湖南萬通汽車學校
張良、韓信、蕭何 「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
4樓:南邕
「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
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
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歷史概況
劉邦打天下時,手下文臣武將不計其數,其中蕭何、張良、韓信居功至偉,被史學家稱為「漢初三傑」。劉邦的評價精確而深刻,有一次他在酒席宴問群臣自己為什麼能得到天下,而項羽比自己勢力大得多卻失去天下又是為何?群臣的對答都沒有說到點子上。
劉邦笑了笑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歷史淵源
然而,就是被劉邦親自稱之為「人傑」的三個人,均功勞蓋世,日後劉邦對他們的處置方法卻卻大不相同。三傑之中,劉邦對韓信從來就沒怎麼放心過,對蕭何也是疑神疑鬼,反而對張良則似乎從來都沒疑心過。究其原因,韓信手握兵權,而且攻齊之後又主動求封為齊王,犯了帝王家大忌,劉邦對他有疑心一點也不奇怪;蕭何與劉邦同鄉,在關中也是有著自己勢力的,且深得民心,劉邦因此對他也一直放心不下;而張良則是跟在劉邦身邊的,淡泊名利的為人使劉邦對他相對放心得多,而且張良是外來戶,不象蕭何的根深蒂固,這也是日後劉邦有不同方式處置「三傑」的主要原因。
「漢初三傑」是哪三傑?
5樓:匿名使用者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
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
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為漢初城父(今安徽亳州)人。漢高祖劉邦的謀臣,秦末漢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漢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
蕭何(公元前252年—前193年),漢族,西漢初期政治家。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
韓信(約前231-前196),漢族,古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人。軍事家,西漢開國名將,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韓信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歷任大將軍、左丞相、相國,封齊王、楚王、淮陰侯等,卻也因其軍事才能引起猜忌。
最後,處死於長樂宮。
6樓:秦五糧
漢初三傑有張良、蕭何、韓信。
漢初三傑是指哪三個人?
7樓:
「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
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
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8樓:史學鑑未來
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張良,對於劉邦來說,誰更重要一些?
9樓:歷史映像機
漢初三傑中,蕭何張良進了《史記》世家,為何韓信只能在列傳?
10樓:
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三位重臣
11樓:地獄業火
漢王劉邦滅項楚後,問臣下自己何以得天下。群臣曰項羽對下屬仁慈而漢王動輒斥責部下,然之所以漢王能得天下,為之項羽乃婦人之仁,據其地而不分封部將;漢王而能使大將就地而封,從而奮力為漢。(偶認為此分析也是有理的)
然漢王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安撫百姓,籌集糧草,吾不如蕭何;統帥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三人皆為我用也。項羽獨有范增,而不能用也。
此話概括了漢勝楚的原因,也奠定了漢初三傑的地位。
清朝末年,群雄並起,項羽起於楚地,劉邦起於沛縣,巧合的是少年時都見過秦始皇盛儀出巡的場面,一個是「吾將取而代之」,一個是「大丈夫該當如此」,均是君臨天下的人物。後兩人共奉楚懷王,並結拜為兄弟(後面兄弟相爭,聯想起一千年以後的成吉思汗和扎木合),分路共擊咸陽。項羽遇秦軍主力,殺宋義,破釜沉舟擊敗秦軍,殺20萬秦降卒,眾諸侯奉為霸主。
劉邦受阻較小,先入咸陽,約法三章收買人心,遣軍守關中要塞。項王至,怒之,駐霸上,誓擊之。後設下鴻門宴,劉邦赴宴安然返回,項羽入咸陽,火燒阿旁宮,殺秦民,失民心。
之後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大封天下18王,劉邦封漢王歸蜀地,只帶三萬兵而歸。
自數月後劉邦出兵定三秦,到垓下之戰霸王自刎,前後27月,楚漢相爭的歷史成就了三傑的功就。
張良少年曾遣力士捶擊秦王,後得黃石公真傳,學得師帝王之計,位居三傑之首,也是劉邦最尊敬的人物。鴻門宴時曾內通項伯幫劉邦渡過難關,後為漢王討得整個漢中之地,以及後漢軍彭城兵敗時,定下楚漢相爭必持久,分封韓信、彭越、英布三王以共擊楚軍的謀略,得出楚必敗,穩定漢軍軍心。子房被後世謂為謀聖。
蕭何自劉邦沛縣起兵時就跟定漢王。其實最早他的名望還在劉邦之上,之所以舉劉邦為首領,可能是他沒有劉邦那種君臨天下的大志。而且局勢不明,帶頭的有誅滅九族的危險,不能不說有這種考慮。
蕭何自劉邦初入咸陽時就注意儲存地理文圖,後來的月夜追韓信,保舉韓信為大將。最能體現其相才的地方是楚漢相爭前期漢軍劣勢,不斷的被消滅時,能從巴蜀之地不斷的補充新的兵員,且使蜀地不亂。這些均為蓋世奇功也。
最值得說的是韓信。他年少有大志,甘受胯下之辱,葬母於開闊高地之中,「當有百戶相擁」。初投項羽,後歸漢王后,拜為大將,自初定三秦,至垓下之戰士面埋伏滅項羽,前後八次大的戰役全勝,更有明修暗道、暗渡陳倉;背水一戰;十面埋伏等戰爭中的經典,打下了漢朝的半壁江山。
可惜的是他始終是將才,而沒有做帝王的氣勢,門下數次說自立為王而不為所動,最終身首異處。
漢初三傑由於不同的個性,最終結局也各不相同。張良為帝王師,地位最尊,而且後懂得臣子之道,大隱隱於朝,劉邦死後呂后仍敬之,結局最好;蕭何伴君佔佔驚驚,甘願派子孫上前線為質,搶佔田地自壞名聲,以取得劉邦的信任,這些比韓信好多了,雖免不了鋃鐺入獄,尚能善終;韓信的下場最慘,居功自傲,討求封號,又尚有愚忠,無帝王之氣魄,最後軟禁於朝時迫不得已私通外將謀反被誅(說迫不得已是指此時反漢他已無兵,和以前帶兵時相差太多;他強在帶兵打仗,而不是在謀略)。
自古亂世出英雄。漢初有這三位不世出的英傑,當漢有天下。雖楚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如之奈何?
「漢初三傑」為劉邦立下大功,張良蕭何善終,韓信為何最後被殺呢
獨木不成林,孤雁難高飛,成就大事業必須依靠團隊的力量。秦代末年,風雲變幻,風雨飄搖。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各路英雄豪傑盡展其才。而劉邦之所以成為最後的勝利者,離不開他的大度寬仁 收人之智 科學決策,更離不開他馭人之術。今天,我們說說劉邦的團隊的三個著名人物張良 蕭何 韓信,人們稱之為 漢初三傑 在劉...
漢初三傑,張良憑什麼位列其中。有什麼功勞嗎
漢初三傑指的是在西漢時建立初期,韓信 張良 蕭何三人。他們是西漢的開國功臣,同時又被人們稱為漢初三大名將。而有人卻說,張良沒有什麼功勞,為何還能位列於三傑之中?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張良的功勞比韓信還要大,畢竟有了千軍萬馬,有了進攻的大將,如果沒有策略最終也是一敗塗地。一 張良的地位西漢時期劉邦曾經...
張良在漢初三傑中的地位最低,為何他卻能得到善終?
這是因為張良是特別聰明的,雖然他手裡沒有什麼兵權,但是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所以能夠得到善終。因為他非常聰明,而且他的手裡並沒有兵權,不會讓劉邦忌憚他,他非常懂得審時度度,在劉邦功成名就之後就全身而退了。初漢三傑中的張良都有哪些計謀呢?為劉邦謀劃燒掉了棧道,以麻痺項羽讓其以為劉邦沒有東進的野心,還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