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亮之為人,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這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蜀漢丞相諸葛亮作的評價,諸葛亮戎馬一生,是非功過又豈是這短短16個字能概括的!
正是因為有了這位史學巨匠的胡言亂判,以致後來才有人敢穿鑿附會說孔明:「用兵保守,窮兵黷武」。妄言:
孔明用兵過於保守,只知徐圖緩進,不知用兵出奇,假使採用了魏延的建議,蜀漢的「問鼎中原,匡復漢室」的巨集願是很有可能實現的!筆者愚鈍不敢苟同:世人是對當時的局勢沒有看清,才會這樣理解的(包括陳壽)。
試看:劉先主備,為了大將關羽之死,荊州被奪之仇,舉全國之兵東伐孫吳,開始雖勢如破竹,節節勝利,最後卻因戰略失誤遭致慘敗,60萬大軍被東吳大將陸遜火燒連營,幾乎全軍覆沒,只有輕騎逃往白帝城。劉先主因一時之憤,不但犧牲了自己積累了半生的戰鬥資本,而且大傷了蜀漢元氣,致使蜀漢成為三國鼎力之中,勢力最差的一條腿,直至蜀漢滅亡,也沒能恢復元氣。
假若劉備當時頭腦清醒,見好就收,納下東吳降表,復收荊襄之地,與東吳重修舊好,那樣的話隆中對的裡的決策是很有可能實現的。但是,隨著關羽死,荊州失,彝陵敗……蜀漢面臨一個又一個的打擊,再也無力問鼎中原,恢復漢室了。
劉備兵敗,丞相諸葛亮盡全力組建了一支10萬人的軍隊,10萬……與劉備玩完的60萬簡直不可相提並論。而恰恰也就是這10萬大軍,孔明用它七擒孟獲,六出祁山,最後雖然無功而返,身死五丈原,但卻以攻為守,阻礙了魏軍攻蜀,保持了三國的軍事平衡。
諸葛亮用兵非是不敢採用魏延的建議,而是魏延的方法實在過於冒險。縱觀當時三國之兵力:曹魏已經在赤壁大敗中,緩過氣來,恢復了元氣,精兵大概有五六十萬;孫吳的生力軍也不下二三十萬;蜀漢在彝陵大敗之前兵力是不弱的,甚至說還優於曹魏和東吳,但是60萬大軍以沒,全國也就這十萬可用之兵,叫他如何敢輕易冒險?
魏延建議:「某以一軍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丞相驅兵自斜谷而進,某從東方而來: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
魏延的這條建議,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結合當時實際情況分析,不難發現,這條建議是不符合蜀漢實力的。蜀漢本來就兵力不足,以十萬之兵再分出一支以作奇兵,達到奇正相輔的目的是不可能的:你分兵敵也分兵,最後終是敵人勢大。
再者:諸葛亮只有這一支精銳之師了,勝了還好,若是山谷奇兵中了埋伏,全軍覆沒,他可再也經不起這樣的打擊了,他也玩不起了。
再看魏延的奇兵之計,細一推敲,原來不過是諸葛亮隆中決策裡的「以一軍出宛洛,以一軍出秦川」戰略的軍事縮影罷了。這樣的一條建議,若是符合己方的國力國情,以孔明的才略,應該早就用了。
諸葛亮在上出師表時,可以說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已向世人表白了內心世界,他在當時可能已經看清了局勢:曹魏勢大,以蜀漢的實力已經不可能滅掉曹魏集團,實現「問鼎中原,匡復漢室」的巨集願了。但是,他不服輸,他不願意放過一分希望,他企望可以憑自己一己之智來彌補蜀漢的實力不足,奈何,天祚輪迴,漢室已不可復興,曹魏雖賊已不可滅。
他的後半生戎馬生涯,其行不過是獨木撐天罷了。
諸葛亮並不是奇謀為短,而是力不從心,他已經沒有用險「奇謀奇兵」的本錢了,此乃事不遂人,非人之過!
陳氏之言實乃謬論也!!!
2樓:匿名使用者
有人說他相當皇帝,如果諸葛亮幫助蜀國一統天下,然後就不會有批評了,周公開始也被人懷疑的
3樓:匿名使用者
人麼,總是被別人用來評判的,是好是壞,總有他們的裡,名人更是,和別人觀點不同,說得好聽點就是為了自己圖個名氣
4樓:匿名使用者
有實力 不是吹出來的
空穴不來風 比起他 我更喜歡曹操
陳壽的三國志為什麼對諸葛亮評價不高嗎?
5樓:匿名使用者
陳壽是晉朝人,他寫史書時要照顧下皇帝的面子,不能把諸葛亮說的太神了(雖然事實如此),否則皇帝是要找他麻煩的.把皇帝司馬家寫的也好點有利於開展工作
6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在民間被傳的很神,但是在官家他沒背景。
也沒有良好的出身~
所以他被弱化了。。。
7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的答案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認為,《三國演義》是本**,內容有誇大和神話的情節,為了更好地表現出諸葛亮的"智絕"所以把關於他的一些事情都作了加工,例如借東風一回.但《三國志》是傳記,講究真實性,所以就不一定想羅貫中一樣地把諸葛捧上天去了.
8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是個村夫 身份不好
有人批評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神化」?
9樓:聊墨
個人認為,羅貫中在描寫諸葛亮這個人物時,並不僅是根據史料和民間傳說來寫的,而更是加上了一個封建文人對當時朝廷的諸多感慨,這一點四大名著都是相同的。
羅貫中在諸葛亮身上傾注的是從許由開始有志之士的複雜感情。他們身懷經天緯地之才,但不會輕易出山,等待的就是有眼光的統治者或者領導來發現他們,因為文人有文人的矜持,不像武夫那樣只要在某次戰役中立下戰功就能得到領導的賞識。恰巧歷史上除了姜子牙,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人。
後來的文人們羨慕,嫉妒諸葛亮能得到劉備的三顧茅廬,他們包括羅貫中也希望有這麼一個「劉備」能發現並重用自己。但是羅貫中卻沒有諸葛亮那麼好運,所以他寫書來抒發他的感情。我覺得可以認為羅貫中更多地把自己代入了諸葛亮這個角色中,所以他才會不自覺地想要維護諸葛亮這個歷來文人讚揚的人物,這個行動基本上就造就了諸葛亮的「神化」。
還有一點,在古代封建社會,「正統」的思想佔了主導。當時作者在元末明初,想中華民族來統治中國自然是當時所有人的希望。羅貫中正是以劉備的漢後來借古喻今,而諸葛亮作為劉備的首席軍師,理所當然地會被描寫得「神」了一點,才能向當時的人們表達正義必勝的意思(雖然劉備最後可以說失敗了)。
呼~終於打完了,一點拙見~!
10樓:匿名使用者
羅貫中在描寫諸葛亮這個人物時,並不僅是根據史料和民間傳說來寫的,而更是加上了一個封建文人對當時朝廷的諸多感慨,這一點四大名著都是相同的。
羅貫中在諸葛亮身上傾注的是從許由開始有志之士的複雜感情。他們身懷經天緯地之才,但不會輕易出山,等待的就是有眼光的統治者或者領導來發現他們,因為文人有文人的矜持,不像武夫那樣只要在某次戰役中立下戰功就能得到領導的賞識。恰巧歷史上除了姜子牙,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人。
後來的文人們羨慕,嫉妒諸葛亮能得到劉備的三顧茅廬,他們包括羅貫中也希望有這麼一個「劉備」能發現並重用自己。但是羅貫中卻沒有諸葛亮那麼好運,所以他寫書來抒發他的感情。我覺得可以認為羅貫中更多地把自己代入了諸葛亮這個角色中,所以他才會不自覺地想要維護諸葛亮這個歷來文人讚揚的人物,這個行動基本上就造就了諸葛亮的「神化」。
還有一點,在古代封建社會,「正統」的思想佔了主導。當時作者在元末明初,想中華民族來統治中國自然是當時所有人的希望。羅貫中正是以劉備的漢後來借古喻今,而諸葛亮作為劉備的首席軍師,理所當然地會被描寫得「神」了一點,才能向當時的人們表達正義必勝的意思(雖然劉備最後可以說失敗了)。
11樓:
三國演義本來就是**,**是可以進行適當的誇張和修飾的,只要所寫的故事,沒有前後矛盾,能夠自圓其說,就可以。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描寫,前後並不矛盾,所以對諸葛亮的描寫並沒有什麼不妥。至於神話,我覺得三國演義中並沒有對諸葛亮神話,從一開始的初出茅廬,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火燒赤壁(他怎麼這麼愛玩火。。。
),借東風,並沒有神鬼的描寫,借東風只是給周瑜的定心丸,是為了讓周瑜相信諸葛亮才建祭壇做法。唯一值得爭論的是病死五丈原時點的七星燈,這裡就是我上面所說的合理的誇張,但這並不是神話,因為如果是想刻意神話的話,就不會讓諸葛亮死了。
12樓:我不知道一號
其實諸葛亮是個政治家,他幫劉備謀劃了天下鼎足三分,西蜀得其一的形勢,軍事上他應該不是很擅長
13樓:葉落知秋
我懷疑主要是由於羅貫中自己長得難看,就貶低帥哥周瑜,二流的軍事家諸葛亮在三國那個年代只是普通的謀士罷了,批判三國
14樓:璀璨啊星空
三國演義是有點把諸葛亮神化,其中很多功績都不是諸葛亮的,演義把那些成就都放在他的身上,
但是諸葛亮確實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三國時代是中國最有魅力的歷史時期之一,這點從影視,**,遊戲等方面都可看的出,你真應該好好讀讀那段歷史.
15樓:71h和
以前封建社會總是寫書會有些神化的嘛。
為什麼說神化:借東風這則故事說他能操縱風雨,這算神化吧還有說他看到什麼星星月亮,可以推斷這個人死活一類。又是神化還有他會奇門盾甲天書中的「地遁」就是別人追他,看看在面前,就是怎麼都追不上,哪有這個東西。
你寫不認同可以再整理一下
你也可以寫些不認同的:比如說,主要還是寫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的。例如空城計,草船借箭,火燒博望坡,由於寫得有些虛假都是為了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祝你好運!
為什麼這麼多人懷疑諸葛亮的能力?
16樓:祈士恩白鸞
諸葛亮的能力是首先要肯定的。但是有一點要明白。歷史不是**,**裡說的再神乎其神那也只是**。
是杜撰。孔明先生形象從史書上看是偉大的也是睿智的。因為他在蜀國所作的貢獻因此受到三國以後人的追捧也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對於賈詡和郭嘉就有問題可以說說。賈詡是曹操的重要謀士。在曹操的重要謀士中唯一一個善始善終的人。
這個易老師講過了。而郭嘉的問題要說說。郭嘉的確是大才,他計策善於出險招。
出奇制勝。可惜是在世時間太短。因為如此也有人說郭嘉的才能可以和孔明匹敵只是因為在世太短沒有表現的淋漓盡致。
但是問題來了。歷史不能假設,這個事情誰也說不清楚。因此對於郭嘉的事蹟我們應該肯定他的偉大。
至於和孔明相比我就覺得還是沒有必要了吧。找一本《三國志》裡面的人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否則他們沒法上正史。
不管是歷史上評價正面的人還是負面得人都要分析來看。他做的還是就是好的。應該表揚。
做的不盡人意的事情應該受到抨擊。至於總體評價就看看主流的意見吧。可以另闢蹊徑,但是一定要有把握。
這是我讀史的方法。而提問者說的上文廟等等的事情是時代和民間的形象。一個人做的事情被很多人說或者被官方人認可,那麼他的形象就是高大的。
反之也是如此。這個是有延續性的。對於沒有人說的,大家不瞭解的自然就很不受關注。
因為不受關注一旦有人一說我們會感到很新鮮,很吃驚。其實不妨去自己讀讀史書。看看自己的理解。
可以一如既往的相信原本建立在心中的形象。也可以自己有新的體會。總之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和經驗教訓才是我們最大的收穫。
為什麼諸葛亮會選擇劉備呢
諸葛亮公元207年出山來輔佐劉備,諸葛亮 我要上馬管軍,下馬管民 曹操 來,這個大漢丞相你來做 孫權 我有周瑜和張昭 劉備 行,管我都行 諸葛亮 走,皇叔,咱出山了 1.諸葛亮自恃極高,自比管仲,樂毅。在未出山之前,諸葛亮常常把自己比作是管仲,樂毅這樣一般的人物。2.從曹操,劉備,孫權三位君主的年齡...
諸葛亮最終效忠的是蜀國,諸葛亮為什麼是蜀國的?
是的 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孔明.孔明鞠躬盡瘁輔助劉備和後主劉禪.諸葛亮為什麼是蜀國的?司馬懿和諸葛亮是天生宿敵,為什麼在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反而沒有繼續攻打蜀國?歷史上經常會有一些人相互之間實力上勢均力敵,比如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就是這樣的,無論是智謀還是其他方面,兩人可以說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諸葛亮早期是農民嗎,諸葛亮當初為什麼出山?
其前出師表中提到其早年 躬耕於南陽 從這一點來看諸葛亮早年從事過農業。不過其階級成分應該算地主而不是農民。其實應該說是地主,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 今山東省沂水縣 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於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 樂毅,愛唱 梁父吟 結交龐德公 龐統 司馬徽 黃承彥 石廣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