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靠什麼,怎樣登上的帝位呢?

時間 2025-03-24 07:25:16

1樓:金牛座大人

孫權其實是靠「忍「才登上帝位的,因為他與劉備交戰時,靠忍來換取東吳的安全;在跟曹丕斡旋時,選擇了陽奉陰違的隱忍,所以他最終才登上了帝位。

2樓:三棵樹

孫權因為非常有才,且孫策兒子年齡小,無法統領江東,所以孫策就把位置傳給了孫權,孫權在經歷赤壁之戰後,實力大增,與蜀魏形成三國鼎立之勢,所以稱帝。

孫權是一位怎樣的君主?

3樓:思不鈺

孫權(182年-252年),是東吳的開國皇帝,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孫權是吳國的創始人,自置都行辯城建業(今南京)為東吳首都,成為三國時代的第三大政權。

孫權的治理方式在當時堪稱得灶正上是高明的。首先,他實行一系列明智的政策,使東吳國家安定,人民安居樂業。他實行施政有方,尊重民生之政,將農業生產和商業**發展作為國家重要任務,並頒佈一系列有利於人民生產生活的政策、法令以及稅收政策等。

孫權**的扶貧救災、減稅免費、教育文化事業等一系列政策得到了廣泛的民心擁護。

其次,孫權非常重視士人,鼓勵文化教育,任用人才,使得東吳政治和文化都得到了繁榮發展。孫權曾經任用過許多人才,如張昭、諸葛瑾、魯肅等,其中以周瑜最為著名。周瑜在孫權統治時期,先後率軍攻取了荊州、合肥等地,豐檔辯缺功偉績,被後人稱為「孫權治下無出其右者」。

最後,孫權還非常重視和發展海外**和船舶製造業,加強和南海各國的經濟**往來,促進了東吳的國家經濟的發展,使得東吳成為當時中國海上航運的發展中心之一,推動了中國古代海上**發展。

總括來說,孫權是一位非常有才學與治理能力的君主,他注重君主與百姓的關係,實行以德治國,頒佈有益政策,培養人才,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一種重視百姓生活的優質政治體系模式。

4樓:勾謐閻沛山

呂蒙年輕時不研究信鬧陵經卷,每次上報重大事件,經常口述寫成奏摺。曾因部下的事被江夏太守蔡遺告發,他一滑戚點也不怨恨。等到豫章太守顧邵去世,孫權詢問他應該讓誰接替顧劭,他推薦蔡遺。

孫權笑著問他說:「你想要做祁奚嗎?」於是任用了蔡遺。

大將甘寧性情粗暴,輕於殺戮,不但經常違背呂蒙的心意,而且不時違犯孫權的命令。孫權對此,頗為惱火,呂蒙卻總是為他說情,他認為,「天下未定,鬥將如寧難彎枯得,宜容忍之」.孫權聽了呂蒙的話,厚待甘寧。

後來,甘寧果然為東吳出了大力,立了大功。呂蒙死後,其子呂霸襲爵。並賜給他守家墓的人家三百戶,免收田賦的田地五十頃。

孫權為什麼苦等30年才坐上皇位?原因是什麼呢?

5樓:samsamdong在旅途

孫權之所以會苦等30年,才坐上皇位,是因為他祖上出生太過普通,再加上他自己沒有很大的功勳,也無名號,百姓對他的支援也並不太高,所以為了能夠登上皇位,他在擺平江東大族問題上耗費了大量的時間。<>

在魏蜀吳公升慎三國的創業者中,孫權可以說是最遲登上皇位的。儘管他在西元200年就已經坐斷江東,但一直在曹操的手下做事。直到曹操的兒子曹丕在西元222年冊封他為吳王,這才僅僅當了乙個王爺。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對於孫權來說,他是底層人物,他的祖上是基層小吏出身,到他這一代,憑藉著在戰場上的戰功赫赫,贏得做王爺的位置已經是非常不易。<>

孫權直到西元229年才稱帝,這時間要比曹魏晚了九年,比蜀漢要晚了八年。這其中的89年時間內,孫豎笑模權一直在整合吳國內部的政權,當年,孫權故鄉主要依靠的是淮泗集團,這還四集團中一中的江北人都是核心領導人物,比如周瑜,魯肅等等。對於孫權這個外來戶來說,要想拿下政權,必須要穩固地基,進行執政轉型,讓當地的名望大族與他合作。

這期間,孫權耗費了精力,孫權耗費了八年的時間才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吳國大業。<>

孫權通過對江東力量的整合以及南方人士與北方政權的相互融合,得以保護了江南文化在吳國地區成功稱帝,他對江東的政治轉型是相當成功的,將自身的執政理論根植於本土文化中進行精華提取,為其後面國家的治理打下了堅實基礎。

孫權儘管要比其,曹操和劉備要晚稱帝。

八、九年的時間,一則因為他的出身卑微,祖上無助力,第二就是他在整合南北政權方面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最終,餘緩孫權還是不負眾望,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皇位。

6樓:創作者

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沒有選擇登上皇位談賣,沒有橡侍桐真正的統一全國,不願意這樣做,這個時梁坦候其他的國家的人也已經選擇了登上皇位。

7樓:創作者

主要是在等待時機,當時出現了掘如戚三國同時治理的局面,需要抓住判陵時機才可以讓自己坐上皇。原因是為了等待時機,想橡坦要結束明爭暗鬥的局面。

8樓:樂樂在此呢

主要是為了等待時機,想要讓自己的勢昌裂攔力慢慢壯大,想要確保自己的源哪發展狀態,原因是為了避免三國同時治理的局面,想讓自耐胡己的實力有所提公升。

9樓:無能為力大蒜

那個孫權那個時候正好是三國鼎立的時候,其他的兩個國家實力也很強,一直壓著他,他無法坐上皇位。

孫權的兒子誰繼承了帝位

10樓:匿名使用者

孫亮 是孫權最小的兒子。

孫權在位有哪些功績?

1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孫權(182—252),即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甘元229——252年在位。東漢末,繼其兄孫策據有江東六郡。

建安13年(208年),與劉備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後在吳蜀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稱帝於武昌(今湖北鄂州),國號吳,不久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洲(今臺灣)的聯絡;又設定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江南土地開發。

孫權從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的手中接過割據江東的事業,在隨後的30年裡,將其不斷擴大,從乙個割據軍閥成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權。而且,孫權在立國後,便不再與蜀、魏兩國兵戎相見,而是用心發展江南的社會生產,為江南在日後逐漸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奠定基礎。

12樓:匿名使用者

孫權的主要功績是安定江東,建立吳國;發展江南經濟,穩定南方局勢。

孫權憑藉什麼當上皇帝,請分析

13樓:愛是堅守

事物的興起無外乎三個要素:天時、地理、人和。咱一一分析:

天時:漢末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漢朝天數已盡;所謂亂世出英雄,赤壁之戰後遂成三足鼎立之勢,客觀上保持了國內勢力的平衡,短時內也分不出勝負,所以稱帝便是安撫老百姓及對追隨自己多年屬下的乙個交代。

地理:孫權坐擁江南九郡十八縣,長江天險是他的保障,這是他最大的優勢。

人和:孫權父兄經營江南多年,為他打下了相當堅實的基礎,這是最主要的。江南的名門望族也都被孫權所籠絡,老百姓也渴望有個安定的環境,而且江南地區頗為富饒,孫氏一門經營得當,所以稱帝是理所當然的了。

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道盡了天下人的心聲,曹操還真是個可人啊~

14樓:網友

孫權稱帝是最晚的。

229年孫權稱帝,建立吳國政權,定都建業。

孫權承接父兄基業,佔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又有長江天險,可謂易守難攻,掌握地利,是稱帝的關鍵。

孫權是個老滑頭,在三國三巨頭當中他性子最刁,他想稱帝,但是怕稱帝之後老對頭曹魏和劉備以此為藉口來找他的麻煩,所以等他們稱了帝之後再稱帝。

一則看他們稱帝之後天下有什麼反應,如果反對激烈的話他也就算了;

二則劉備和曹丕都稱帝了,我孫權再稱帝,你們也不能以這個為藉口來打我了。

15樓:紫蝶沫沫

1.憑他的才智2.憑他心懷天下,對屬下十分關心3.有遠大的志向4.軍事方面的才幹和機智。

16樓:網友

長江天險為地利;曹魏相爭有天時;父兄餘蔭是人和。

17樓:網友

憑藉長江天然屏障和軍隊,另有江南士族支援。

18樓:網友

孫權是能當上皇帝最主要的就是他爸和他哥給他鋪好了路;

其次他自己本身也有真才實學,他九歲便敢隻身出使到劉表營中就出自己的父親,說明他從小便膽略過人;

再者亂世出英雄,每逢亂世必有不少人能成事。

19樓:彬

首先那時蜀漢 曹魏 都已稱帝。

憑藉長江天險 曹魏軍隊不利水戰。

當地謀士 軍民的支援。

20樓:網友

《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孫策臨終遺言: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

可見,孫權有領導者的天分。

21樓:小背影

曹丕稱帝,劉備稱帝,孫權也就可以當皇帝了。

22樓:東雲閣大學士

因為。孫家最大的就是他了。雖然還很小。

孫權勸曹操稱帝的目的是什麼呢,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為何拒絕?他到底畏懼什麼?

輕描歲月跎 首先一定要注意孫權勸曹操稱帝的時間點,這事發生在襄樊之戰後,曹操去世前,也就是公元220年正月到三月之間。這個時候,孫權與曹操的關係處於歷史上的最好時期,既是政治使然,又是形勢所迫,在政治上,孫權偷襲並佔領了劉備勢力在荊州所有的地盤,本著不能兩面受敵的原則,與劉備敵對,就必然與曹操結盟。...

空調新風系統中風閥是靠什麼控制的呢,是怎樣控制的呢

通風空調系統中常用的風閥分四類 手動調節閥 電動調節閥 防煙防火閥 排煙防火閥。下面介紹具體分類及設定要求 1 手動調節閥 目前工程上應用較多的是對開多葉調節閥,其作用是對風管系統的分支管路進行手動風量調節分配,無需遠端自控,僅通過初平衡調節即可達到系統風量分配的要求,其應用較為簡單。2 電動調節閥...

人的壽命靠什麼決定的呢?

樂天派,並且心胸寬廣。大部分老壽星都能熟練地排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也能找到迅速解決問題的辦法 煩心事很快從他們腦海中排除,也不會為小事斤斤計較 他們在情緒上更穩定,性格外向,認真勤奮,在社群活動中表現積極。對於大部分體內沒有長壽基因的普通人來說,生活方式的選擇至關重要。研究者認為,選擇正確的生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