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天不熱嗎,古代人夏天穿那麼多不熱嗎

時間 2025-03-29 20:00:16

1樓:夢雪碧可樂

古人夏天的時候當然也是比較熱的,他們都用冰塊或者扇子降溫。

2樓:剪羊毛的寶寶

這個古代夏甜應該也是很熱的吧,你們說他夏天不嫌熱,只不過是你不知道他們是怎樣度過這個夏天的吧,在古代有很多樹木啊,所以可以乘涼的。

3樓:帥芳芳樂園

這個夏天的話,一點也不也不熱?我個人感覺是這樣的,你也可以瞭解一下。

古代人夏天穿那麼多不熱嗎

4樓:冷暖閬中人

古代沒有溫室效應,所以夏天穿得多也不會熱。古代,是乙個漢語詞語,意思是過去距離現代較遠的時代(區別於「近代、現讓衡代」),在我國曆和茄史分期上多指19世紀中葉以前;特指奴隸社會時代(有的也包括原始公社時代)。

中國歷史可以上溯到170萬喚滑察年前。在雲南發現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們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在陝西出土了距今約80萬年的藍田人。

此外,還有聞名世界的北京人。從元謀人到西元前21世紀,是中國漫長的原始社會時期。到距今約18000年前的山頂洞人時代,中國進入到氏族公社時期。

山頂洞人按血統關係組成比較固定的集團。同一氏族的成員都是親屬,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乙個氏族大約有幾十個人,他們過著集體的生活,共同向大自然作鬥爭。

夏天那麼熱,古人為啥不穿短袖?

5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似乎很少能看到古人身穿短袖的衣服,難道古代人壓根就沒有短袖這種衣服款式嗎?

其實古代人一般穿絲和麻葛製品,比現在的棉和化纖製品涼爽。當然電視劇集不可信,觀察一下古人描繪夏天的畫可以知道大概款式還是長袖長袍,農夫平民是長袖長褲,有的將袖管褲管捲起。悠遠而多彩的中國服飾文化一部人類服飾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類文化發展史。

在金瓶梅中多次寫到了夏天的衣服,比如金瓶梅第二十七回裡,就寫到了一種夏天衣服的布料,名叫焦布。當時,西門慶要給蔡太師拜壽,需要準備壽禮,壽禮中有一些服飾,所送的衣服是夏天穿的,那是兩套杭州織造的大紅五彩羅緞蟒衣,還有兩匹玄色焦布和大紅紗蟒,但是其中的兩匹玄色焦布和大紅紗還是李瓶兒到她原來的家裡尋了來。接著,又寫了李瓶兒穿大紅焦布比甲。

金瓶梅里所說的焦布,其實應該是蕉布,也稱為焦葛,就是把芭蕉的莖加工成像絲一樣的東西,然後放入加了草木灰汁的溫水中除去其中的雜質,紡織成布,稱為焦布或者稱焦葛,用耒做夏天的衣服,穿起來輕~而涼爽,可以驅除署熱。

怎麼說呢,地球因為溫室效應逐漸變曖,古代還要涼快點。

古代的夏天熱到什麼程度

6樓:網友

古代的夏天熱到什麼程度?說出來你都不敢信,夏天到來的時候,人們為了躲避酷熱,整天窩在空調房裡,喝冰鎮飲料。但是古代是沒有這些條件的,那麼,古代的夏天有多熱?

我們雖然不能直接體驗到古代的溫度,但是可以從史料中瞭解。在唐代的時候,詩人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在了詩歌中,有"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頭痛汗盈巾,連宵復達晨"的句子。從詩歌中,我們可以直觀的感受到古代夏天的炎熱。

古代的夏天像火一樣熱,人因為悶熱,整晚睡不著。

乾隆八年是有名的炎夏。有"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餓死"的記載,氣溫高到能把人熱死,可見古代的夏天有多熱了。

如果要和現代比較的話,古代雖然熱,卻沒有現代的氣溫高。現代由於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暖,夏天要更加熱。

古代雖然有熱死的現象,但是那更多是因為納涼條件不足,和頂著太陽勞作的結果。古代綠化好,交通工具多是馬車,二氧化碳排放少,所以氣候環境沒有現代惡劣。

7樓:布衣俞

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稼禾,殺草木,民無所食。

8樓:歷史映像機

乾隆八年,號稱「歷史上最熱夏天」,那一年究竟熱到了什麼程度?

古代人怎麼過夏天的?

9樓:網友

古代沒有電扇,也沒有冰箱、空調,難道古人就度「夏」如年嗎?其實不然,古人的夏天更親近自然,更有情調,他們也能把夏天過得有滋有味。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

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鬆,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愜意。「人工風扇」即在乙個軸上裝上扇葉,軸心上拴有繩索,僕人手搖軸心上的繩索,扇葉被帶動旋轉則可生成涼風,當然布衣是享受不起這種電扇的。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在很早我們的先人就知道採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腦袋枕著這樣的枕頭上睡覺當然涼快極了。「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久夏天難暮,紗廚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

諸如這樣的詩句都說明了瓷枕是夏季納涼的極佳寢具。 古人在夏天防蚊蟲也用蚊帳,但是他們用起蚊帳來可比現代人有情調。少女們在帳內懸掛茉莉、珠蘭等香花,夜帳中沁人心脾、香氣四溢,巧手的婦女用花枝編成麒麟、鯉魚等吉祥物掛在紗帳裡,定能做個好夢。

古人還有配掛香囊的習俗,許多香囊中的藥材都有驅蚊蟲的功效,比如霍香、薄荷、菖蒲,這相當於把「蚊不叮」帶在了身上。 古人沒有電冰箱冷鎮食品、製造冰塊,官府在冬天大量貯藏天然冰雪於冰窖中,一旦夏天到來有錢人家便買來冰塊或者白雪,拿出來擺放在居室當中就成了「冰盤」。冰雪在融化時不斷散發涼氣,這製冷的效果絲毫不亞於今天的空調,還不耗電,不汙染環境。

宋代經濟繁榮,冷食花樣翻新,民間出現了果汁加冰塊的冷飲,到了元代蒙古人喜愛乳品,他們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這種冷飲算是冰激凌的雛形,後來馬可波羅把這種吃法帶到了歐洲,經過改進後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古人不但懂得消暑,還深知「煩夏莫如賞夏」,調整好心態應付炎炎夏日才是最好的選擇。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詩云: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這種超然脫俗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做得到,要是現代人,恐怕早躲進了空調房裡了。

10樓:網友

古代中原地區沒有現在這麼幹旱,夏天來了可以直接下河裡去。

而古代的南方,幾乎沒有人居住。

古代高溫天有多熱

11樓:網友

古代沒有現代熱,現在有溫室效應,在明朝,我國還受到小冰河時期影響。溫度最高,看地點在**,具體根本無法判斷。

12樓:網友

和現在差不多。具體沒有考證過。

古代人是怎麼保鮮食物的,古代人在夏天怎麼儲存食物呢?

相信許多人都知道第一臺家用冰箱是在1910年問世的,而冰箱的發明可以說是造福了全人類,有了冰箱人們才可以保鮮食物,食物也不至於因為時間關係而腐爛。那麼就有很多人好奇了,古代人又沒有冰箱那麼他們怎樣保鮮食物呢?其實,在我國很早的時候就有 冰箱 問世了,但是此 冰箱 並非彼 冰箱 也不是用電來維持的,而...

古人身高為何那麼高,古代人究竟有多高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 丈夫 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時,一尺約23.1cm 漢時,一尺大約21.35 23.75cm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約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

古人會不會近視,古代人會近視嗎?

古人遇到近視的情況不多,但是也給它起了個名字叫 視近怯遠症 古人近視看不清字便會招專門的書童為他讀書,而隨著中西文化交匯,玻璃鏡片也漸漸傳入中國 古代人會近視嗎?第一 最早的關於近視的記錄。宋代葉夢得 石林燕語 卷十 記載 歐陽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在 數年,每進文字,亦如常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