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硿硿焉」的「硿硿」讀什麼,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

時間 2022-05-31 19:20:03

1樓:玲瓏小貝

硿 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

kōng

《象》撞擊聲 [clang]

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宋·蘇軾《石鐘山記》

又如:硿然(水激石聲);硿硿(擊金石聲);鍾硿硿焉(這裡指硿硿地(發出聲響)。指用斧撞擊石頭髮出的聲音。焉,與「然」同。形容詞詞尾)

硿 kōng

ㄎㄨㄥˉ

〔~青〕藥石。

鄭碼:gwbi,u:787f,gbk:b39c筆畫數:13,部首:石,筆順編號:1325144534121

2樓:知道越多越聰明

硿kōng

《象》撞擊聲 [clang]

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宋·蘇軾《石鐘山記》

又如:硿然(水激石聲);硿硿(擊金石聲);鍾硿硿焉(這裡指硿硿地(發出聲響)。指用斧撞擊石頭髮出的聲音。焉,與「然」同。形容詞詞尾)

硿kōng

ㄎㄨㄥˉ

〔~青〕藥石。

鄭碼:gwbi,u:787f,gbk:b39c筆畫數:13,部首:石,筆順編號:1325144534121

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

3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蘇軾的《石鐘山記》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廟裡的和尚叫小孩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kōng硿地發出聲響,我本來就就懷疑,根本不相信這種說法。

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

4樓:老吳

焉 在句中,作形容詞、副詞詞尾,表示語氣上的停頓無義 。

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石鐘山記》)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出自蘇東坡《bai石鐘山

du記》中的句子吧?讀zhi古文一定要上下句聯dao系起來讀,不然容版易斷章取權

義。原句是:「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翻譯成白話的意思就是:陪我一起的寺僧讓小和尚拿了把斧子,在那些亂石頭中隨便在其中的一兩塊上敲打,果然石頭髮出「硿....

硿....」的聲音。可是我仍舊只是笑笑並不太相信他說的話!

6樓:匿名使用者

在亂石之中挑出幾個敲打「其」是代詞 代指亂石

7樓:匿名使用者

在一堆亂石中,選出一兩塊,(輕輕)叩擊它們。

8樓:匿名使用者

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

焉怎麼讀的意思,焉怎麼讀的讀音

9樓:可愛的若陽

一、讀:【yān】

二、焉的釋義:

1、跟介詞「於」加代詞「是」相當:心不在~。善莫大~。

2、疑問代詞。**;怎麼(多用於反問):~有今日?。~能不去?。不入虎穴,~得虎子?

3、乃;於是:必知亂之所自起,~能治之。

4、表示肯定的語氣:有厚望~。因以為號~。

三、組詞:

焉烏 焉提 焉支 烏焉

焉爾 異焉 焉能 飄焉

擴充套件資料一、字源演化:

1、焉烏、[yān wū]

「焉」「烏」二字形似,因泛指字形相似而易混淆的漢字。

2、焉支[yān zhī]

山名。一稱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肅省永昌縣西,山丹縣東南。山勢險要,歷代駐兵防守。

3、烏焉[wū yān]

烏、焉字形相似,容易致誤。泛指文字訛誤。

4、焉知[yān zhī]

「怎麼知道」或者「怎麼才能知道」。

5、欻焉[xū yān]

亦作「歘焉」。猶忽然。

10樓:匿名使用者

跟介詞「於」加代詞「是」相當:心不在~。善莫大~。

11樓:匿名使用者

焉的讀音是什麼

焉拼音[yān]

[釋義]:1.與介詞「於」加代詞「是」相當。 2.乃,才。 3.文言疑問詞,怎麼,哪兒。 4.文言助詞。

12樓:平常心新號

焉 yān

〈書〉①跟介詞『於』加代詞『是』相當:心不在~│樂莫大~。

②**;怎麼(多用於反問):~有今日?│~能不去?│不入虎穴,~得虎子?

③乃;才:必知亂之所自起,~能治之。

④語助詞:有厚望~│因以為號~。

13樓:匿名使用者

焉拼音:yān

一、實詞釋義

【名】1、象形。小篆字形。像鳥形。本義:焉鳥

2、鳥名。

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見蒼翠一林,其中則楮煙墨宇,椒櫪坎地,群焉胙充,飛而不舉。——唐·黃滔《唐城客夢》黃鳳謂之焉――《禽經》

3、通「顏」(yán)。額。身長七尺,面長三尺,焉廣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動天下。——《荀子·非相》。高亨雲:「焉,蓋顏之借字。」

【代】1、指示代詞,相當於「之」。草木無知,叩焉何益?——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2、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焉,代詞,那裡,指南海。)——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什麼。今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4、怎麼。食其祿,焉避其難?——《三國志》

5、兼有介詞「於」加代詞「此」的語法功能,相當於「於是」、「於此」。

二陵焉。——《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不擇事而問焉。——清·劉開《問說》

伏焉。——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兼詞,於何,在**。

且焉置土石。——《列子·湯問》中的《愚公移山》

【副】1、如何。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結論。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於是,就,乃,則。表示兩件事或數個事接連發生。

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史記》

【連】於是。表示前後承接,古代漢語中多與「乃」連用。

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乃觀日之出入,一日行萬里。——《列子》

【助】表示結構,用於前置的賓語之後,相當於「之」,「是」。

今王播棄黎老,而孩童焉比謀。——《國語》

字尾,表示狀態,用於形容詞、副詞之後,相當於「然」、「樣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書·秦誓》

盤盤焉,囷囷焉。——《阿房宮賦》

【語】1、用於句中表示停頓,相當於「啊」。

且以五帝之聖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記》

用於句尾,表示陳述或肯定,相當於「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史記》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相當於「乎」、「嗎」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詩·唐風》

用於句尾,表示感嘆,相當於「呢」、「啊」。

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史記》

【姓氏】焉也是姓氏中的一種。

二、虛詞釋義

(一)兼詞。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裡)。(《勸學》)

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於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譯文:墓中的五個人,就是在周蓼洲先生**的時候,被正義激發才獻身在這件事上的。

④後小山下,怪石亂臥,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在那裡)。(《促織》)——譯文:後面的小山腳下,奇形怪狀的石頭雜亂的堆著,在一叢叢荊棘裡,一隻青麻頭蟋蟀趴在那裡。

2.相當於「於何」。譯為「在**」「從**」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遊黃山記》)——譯文:(如果)不是第二次來到,從**知道它有像這樣的奇景呢?

(二)代詞。

1.相當於「之」。

①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譯文:以便等到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吏看到它。

②謹食之,時而獻焉。(《捕蛇者說》)——譯文:小心地飼養它,一到時候,就把它獻上去。

2.**,怎麼。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譯文:**有仁慈的人做國君,可以做出張網陷害百姓的事來呢?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譯為「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一根羽毛也不能舉起,是因為不用力氣啊。

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譯文:那麼牛羊有什麼區別呢?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②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於「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譯文:在亂石從中選擇其中一兩塊石頭敲擊它,發出硿硿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