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的鼓樓有多高 臨汾鼓樓的由來

時間 2022-12-19 19:00:05

1樓:匿名使用者

臨汾的鼓樓落在臨汾市區中心,大約始建於北宋年間,金、元、明、清皆重修過,但樓體仍保持原建築特點。樓的平面呈正方形,四邊各40米,面積1600平方米,通高米。

四面沒回廊。基座全用青磚砌築,座高八米,南北東西有高寬各五米的券門。四個券門橫額分別題刻「北達幽並」、「南抵秦蜀」、「東臨雷霍」、「西控河汾」。

樓體穩重厚實,結構得體。上做二層三簷十字歇山頂樓閣,建築獨特,高大雄偉。古人稱之為「拔地千尋,依雲逼日」。

可惜這樣一座重要的古建築,於2023年毀於戰火。2023年,臨汾市人民**成立修復鼓樓委員會,倡議全市人民集資捐款修復鼓樓。2023年開工,2023年恢復原貌。

2樓:匿名使用者

老人們說:50米。

爸爸說,40多米。

老師說41米。

我這麼說。儘管看了上面的知道不對。

至少我有過這麼多的答案。

沒一種都是回憶。

臨汾鼓樓的由來

3樓:伸手在風春箭玉

關注成為第7位粉絲。

臨汾作為堯帝故都、歷史悠久、文化燦碩的臨汾,一直有一首關於鼓樓的民謠,流傳了千百年:「平陽府有個大鼓樓,半截蓋在天裡頭」。這裡的平陽府指的是**呢?

據史料《辭源》記載:今之臨汾,「相傳古帝堯之所都」。因其地在平水之陽,又在黃河東側,故名平陽。

也就是說民謠中傳唱的「半截蓋在天裡頭」的鼓樓,指的就是如今屹立在臨汾市中心的地標建築——鼓樓。

只是,如今高大雄踞的鼓樓,其前身卻是用來治理水患而建築的高臺——「揖讓臺」。相傳, 4000多年前堯帝當政時,黃河從孟門(今山西省柳林縣西北23公里處的黃河之濱)沿山谷東流,倒流的洪水進入汾河,汾河水位暴漲,洪水淹及堯都,堯都百姓廣受水患,堯帝為了指導百姓治理洪水,在汾河東岸建造一個高臺,召集文武百官共同商議國事。當年堯帝將天子寶位,禪讓給舜也是在此臺舉行,所以一直相傳此臺為「揖讓臺」。

後人為了紀念堯帝,在揖讓臺的地址上修建鼓樓,整個樓形以「堯」字為標準。

據鐵佛寺的碑碣記載: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臨汾發生了8級大**,**後,臨汾「寺廟傾塌,民舍無存,壓死男女不可勝記」。當然,鼓樓也難逃厄運。

7年後,新任知府劉棨到任,看到鼓樓的慘景十分嘆息,深感責任重大,當即決定籌資謀劃重建。由於震後百廢待興,工程歷時近三年,到丁亥年春(公元2023年)竣工。後劉棨受百姓所託,將鼓樓取名叫「大中樓」。

意為:「居中四達」,表裡山河是其一。其二,堯對舜講:

「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允執其中」就是忠實地執行中道,為大眾辦事無偏無私,只有「大中」,才能安邦富民,永享天祿,故為「大中樓」。

重光訴殤。歷經歲月蹉跎洗禮,如今鼓樓依舊龍盤虎踞,沖天而立,後人往來穿梭於腳下,贊其巍峨,感其敦厚。但它究竟始建於何代,並無文字記載。查閱相關資料,得知平陽鼓樓有金代改建取名鐘樓之說,且樓上懸有金明昌七。

4樓:西子

平陽鼓樓,又名大中樓,位於臨汾城中心,基座呈正方形,周長160米,樓高米,依雲逼日,為我國現在最高的鼓樓。 平陽鼓樓始建於北魏,樓上存有金明昌七年(2023年)年鑄2500餘公斤大鐵鐘一口。

據方誌和碑碣記載,歷史上臨汾鼓樓曾有過七次修建;現在的鼓樓是2023年重建的。大中樓基座券砌門洞,十字相交,通連四條主街。門洞上方各嵌有依明萬曆三十一年(2023年)原刻複製的巨形石雕匾額,分別為「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

樓基東西兩側各建有門樓,東曰「遠眺」,西曰「雲梯」。入門樓,沿級再登,拾級而上至中樓臺坪及中、上樓層,近觀遠眺,別有風光。大中樓門廳匾額題詞為明清兩代所傳,由***元帥、著名書法(畫)家啟功、李鋒、董壽平、段雲、舒同、趙樸初諸先生書寫,名人名作薈萃,胡為鼓樓增輝。

平陽鼓樓,又名大中樓,位於臨汾城中心,基座呈正方形,周長160米,樓高米,依雲逼日,為我國現在最高的鼓樓。 平陽鼓樓始建於北魏,樓上存有金明昌七年(2023年)年鑄2500餘公斤大鐵鐘一口。

據方誌和碑碣記載,歷史上臨汾鼓樓曾有過七次修建;現在的鼓樓是2023年重建的。大中樓基座券砌門洞,十字相交,通連四條主街。門洞上方各嵌有依明萬曆三十一年(2023年)原刻複製的巨形石雕匾額,分別為「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

樓基東西兩側各建有門樓,東曰「遠眺」,西曰「雲梯」。入門樓,沿級再登,拾級而上至中樓臺坪及中、上樓層,近觀遠眺,別有風光。大中樓門廳匾額題詞為明清兩代所傳,由***元帥、著名書法(畫)家啟功、李鋒、董壽平、段雲、舒同、趙樸初諸先生書寫,名人名作薈萃,胡為鼓樓增輝。

boardid=68&id=23628&page=1

5樓:何令桖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臨汾重修鼓樓,給在四川的臨汾人發了捐款通知。我家父親(臨汾東麻冊村人),母親(山西嵐縣人)加上我們在四川出生的五兄妹都捐了錢。為臨汾老家重修鼓樓盡了綿薄之力。

【懸賞100分】臨汾鼓樓二層和三層的牌匾(東西南北)上是什麼字?

描寫臨汾鼓樓的作文

臨汾市鼓樓到12中學多少公里

6樓:匿名使用者

公交線路:11路 → 201路,全程約公里1、從鼓樓步行約140米,到達鼓樓南站。

2、乘坐11路,經過6站, 到達堯廟公園站(也可乘坐23路)3、步行約30米,到達堯廟公園站。

4、乘坐201路,經過5站, 到達張禮村站5、步行約590米,到達臨汾十二中學。

駕車路線:全程約公里。

起點:鼓樓。

1.從起點向西南方向出發,沿鼓樓南大街行駛公里,左前方轉彎進入京昆線。

2.沿京昆線行駛公里,左轉。

3.行駛570米,到達終點(在道路右側)

終點:臨汾十二中學。

7樓:匿名使用者

駕車路線:全程約公里。

起點:鼓樓。

1.從起點向正西方向出發,沿公園西街行駛280米,左轉進入濱河東路2.沿濱河東路行駛公里,朝臨汾/西安方向,稍向左轉上匝道3.沿匝道行駛930米,直行進入京昆高速。

4.沿京昆高速行駛公里,在臨汾/堯廟/華門旅遊區/堯陵出口,稍向右轉上匝道。

5.沿匝道行駛公里,直行進入迎賓大道6.

沿迎賓大道行駛公里,左前方轉彎進入榮蘭線7.沿榮蘭線行駛610米,過澗河橋,直行進入s2328.

沿s232行駛公里,直行進入s2329.沿s232行駛390米,在第3個出口,左前方轉彎進入臨汾南環10.

沿臨汾南環行駛公里,朝襄汾/曲沃/侯馬方向,右轉進入京昆線。

11.沿京昆線行駛公里,左轉。

12.行駛570米,到達終點。

終點:臨汾十二中學。

臨汾鼓樓上東西南北門上的字是什麼意思,有何典故!

8樓:紙墨成殤

北面寫的是「北達幽並」,是指向北可到達幽州和幷州;南面寫的是「南通秦蜀」,是版指向南可到達權陝西和四川;西面寫的是「西控河汾」,是指向西可以到達黃河和汾河;東面寫是「東臨雷霍」,是指向東可以到達霍山。

這一組石雕匾額是按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原刻複製的匾文,蒼勁古樸,概括了平陽府的重要地理位置,據方誌和碑碣記載,在歷史上臨汾鼓樓共修過7次,相關典故記錄已無法查證。

9樓:匿名使用者

「北達幽並」, 是指向北可到達幽州和幷州;「南通秦蜀」,意是向南可到達陝西和四川;「西控河汾」,河指的是黃河,汾指的是汾河;「東臨雷霍」,霍是霍山。

10樓:平陽首

臨汾既是來兵家必爭的生死之地,源又是商賈雲集的通都大邑。臨汾東達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李淵父子南取長安,李自成北攻北京,大有不取臨汾不得天下之重,於是有了解放戰爭史上著名的臨汾攻堅戰。

com) 詳細出處參考:http://sx.

newsid=23775

11樓:匿名使用者

北面bai寫的是「

北達幽並」du,就是指向北可到達幽州和幷州zhi;南面的寫的是「dao

南通秦蜀」內,意是向南可到容。

達陝西和四川;西面的是「西控河汾」,那河指的是黃河,汾指的是汾河;東面寫是「東臨雷霍」,霍是霍山。

希望可以幫到你嘍!呵呵……

臨汾還是我老家呢!高中時每天從鼓樓過……

12樓:匿名使用者

狂頂 zqrzhh !

上學時,曾騎自行車觀望鼓樓的氣派及其上面的字,還撞到一輛尼桑上,回想當年啊!少年不知愁滋味!

13樓:匿名使用者

臨汾是歷史上的交通要道。

14樓:莫提老婆熱

廣告費各過各的方法v關係差別很大的好幾回v獨特哈哈v重新。

15樓:匿名使用者

東達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

臨汾有什麼好玩的地方,臨汾好玩的地方有哪些?

首先想到的是壺口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一到汛期就令人震撼。一年中有兩次看 壺口 的最佳時間。一個是四五月份,桃花正處於汛期,是一年中水量最大的時候。此外,在7月和8月,雨季降水較多。運氣好的話,還能看到彩虹!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是中國唯一以 尋根 和 祭祖 為主題的祭祀聖地。中國梨博覽園,這是...

北京鼓樓的歷史

鼓樓通高46.7米,坐落在高4米的磚砌臺基上,佔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樓體面闊五間,形制為三重簷歇山頂 灰瓦綠琉璃剪邊屋面。從外觀上看它是一座兩層的建築,實際在兩層之上還有一個暗層。鼓樓的底層為磚石結構,前後各有券門三道,左右各有一道,東北角還設邊門,內砌69級式石階可通上下。二層以上為木結構,四...

臨汾是什麼地方,山西臨汾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臨汾地處太原 鄭州 西安三個省會城市連線中點,區位優勢突出,交通通訊便捷。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 晉城為鄰 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 北起韓信嶺,與晉中 呂梁毗連 南與運城市接壤。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臨汾 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 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