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反哺農業,對於新農村建設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時間 2021-09-08 12:34:38

1樓:天魚八部

新的背景。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提出的課題。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

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重點,不是直接對農民進行收入補貼或對農產品**進行補貼,而是指從用農業積累支援工業轉向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加大公共財政的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找文章,到]惠及農民,讓公共財政更多地覆蓋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提法,與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統籌城鄉發展的指導思想,以及隨後連續重申的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說法一以貫之,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具體化,是遏止城鄉差距拉大趨勢、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為解決「三農」問題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也為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後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3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方針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什麼意義?

2樓:匿名使用者

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方針的意義

(1)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經濟意義是什麼?

①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投入,能夠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消費,以形成內需拉動型的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加大財政對我國農村公共品的投入,讓農村業逐漸享受到「公共財政陽光普照」的溫暖,這對於緩解「三農」困境中的農民最迫切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困難具有關鍵作用。

②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

③有利於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維護社會穩定,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②推進城鎮化建設,對於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促進農業產業規模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④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推進城鄉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實現良性迴圈和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⑤以工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來推動農業、農民、農村的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題中之義,二者是相互聯絡、相互促進的

(2)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體現了什麼哲學和經濟學道理?

哲學道理:①體現了事物與周圍事物的普遍聯絡,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形成互為因果的關係,也體現了國家從整體上把握工農、城鄉的聯絡,從整體著眼,顧全大局;②「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體現了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作為矛盾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的辨證關係;③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外匯儲備數量的增加,使我國具備「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經濟實力,體現了量變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④「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體現了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和道德觀,正確調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產生的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的矛盾。

經濟學道理:①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即經濟手段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巨集觀調控;②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使「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體現了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有利於實現共同富裕;③有利於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④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是農業進行技術改造的物質基礎,為農業提高先進的技術裝備,保障農業在先進技術的基礎上不斷髮展

(3)運用經濟常識,說明怎樣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方針?

加快建立有利於促進農業農村更快發展的投入機制,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把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入更多地轉向農村,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立有利於促進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發展機制,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種形式的農村綜合改革,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城鎮化建設,引導農民有序進城務工,公平對待農民工及發展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

如何理解「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政策提出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意義?

3樓:匿名使用者

工業反哺農業,是對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工農關係、城鄉關係變化特徵的一種概括。這裡的工業泛指非農業部門和城市,而農業則涵蓋「三農」。工業反哺農業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現象,從國際上看,許多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都經歷過由農業哺育工業轉向工業反哺農業的過程。

一般來講,在工業化發展初期,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為了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需要用農業積累支援工業發展;當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時,要實現工農業協調發展,除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國家還必須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實現由農業哺育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轉變。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當工業化、城市化程序加速,國民經濟發展到工業對農業反哺期時,如果及時加強農業、反哺農業,整個國民經濟就會協調健康發展,順利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反之,如果繼續挖農業、忽視農業,就會出現農業萎縮、貧富差距懸殊、城鄉和地區差距擴大,加劇社會矛盾,甚至出現社會動盪和倒退。 從我國工業化的發展過程看,新中國成立後,為迅速擺脫經濟落後的局面,我國採取了重工業超前發展戰略。

當時,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當低。2023年,全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50多美元,農業勞動力份額達83.5%,農業淨產值的比重為70%。在這樣的基礎上搞工業化,農業必然成為籌集工業化資金的主渠道。

據測算,2023年以前的29年,農業部門為國家工業化提供的資金約4500億元。這種向工業傾斜的政策從全域性和整體看是必要的、有效的,問題是延續時間過長,使本來就落後的農業生產的物質技術條件得不到應有改善。不僅如此,長期實行的城鄉分割體制,還使城鄉之間要素不能自由流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農民實際上被排除在國家工業化程序之外。

由於實行農村農業人口與城鎮非農業人口兩種戶籍制度,造成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權利和發展機會的不平等,加劇了城鄉結構的失衡。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城鄉關係逐步改善,但農業和農村在資源配置與國民收入分配中仍處於不利地位,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在發展機會、社會地位等方面仍不平等,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未從根本上改變,因而造成工農業發展失調和城鄉發展失衡的局面沒有扭轉,城鄉差距依然懸殊。 我國是否已到了工業反哺農業階段?

回答是肯定的。從工業化發展階段來看,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農業與非農產業的產值結構大約為15∶85,農業與非農產業的就業結構大約為50∶50,城鎮化水平為40%。這四項指標表明,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

根據國際經驗,這時採取相應措施,以工業反哺農業,是帶有普遍性的現象。例如,日本在戰前處於以農養工階段,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轉向工業反哺農業階段。韓國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還從農業部門抽取工業化資本,自60年代末開始轉向保護農業。

實行工業反哺農業,不僅與我國工業化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而且是由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所具有的特殊性、複雜性決定的。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中承受風險最大的弱質產業。我國人口60%以上居住在農村,農民生活水平明顯低於城鎮居民,農村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事業的發展水平也明顯落後於城市。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程序中,農村面臨的任務更為艱鉅。從歷史經驗來看,農民安居樂業對於國家的穩定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只有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在廣大農村形成和諧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證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穩定才有堅實的基礎,國家長治久安也才有可靠的保障。

我們必須從鞏固工農聯盟、加強國家政權基礎的高度,從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高度,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深刻認識工業反哺農業、更多地支援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實現由農業哺育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轉變,其實質是要處理好對農民「取」與「予」的關係,改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資源配置與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財政的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

中共**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4樓:中國農業出版社

「十一五」期間,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其重大意義在於: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從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來看,我國是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因此,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好農民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使農民有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從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中心內容來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又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農村是我國最遼闊的地域但又是最窮的地域,因此,實現工農業全面發展,城鄉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都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意。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從本世紀起到2023年的奮鬥目標。目前,我國所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設者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我國是農村人口佔多數的國家,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然而,從實際看來,至今全國農村還有2600多萬絕對貧困人口,有近5000萬低收入人口僅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這表明我國農村居民還有相當一部分生活處於較為困難狀態。

另據統計,目前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47.2%,城鎮居民家庭則為37.

7%。「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主要是考慮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目標,關鍵是把農村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新世紀的一個重大創新,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在於各階層、各群體的利益在變化中協調,收入在穩定中提高,生活在發展中改善。

但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地區之間等方面的差距還都比較大,其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村相對落後,農民收入相對較低,農業基礎相對薄弱。特別是我們新中國成立以來甚至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實行向城市傾斜、向工業傾斜的政策,是造成今日農村相對落後的一個基本原因。這雖然在一定時期有其必要性,然而到今天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

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援「三農」發展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創造條件。

第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是實現農村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也就是說,新農村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農村,是農村「硬體」、「軟體」共同發展的農村,是農村村容村貌與農民精神狀態文明進步的農村。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市的基礎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延伸到農村,形成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長效新機制。

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基礎公共設施不斷完善,通過改水、改路、改廁、改房、改灶等新農村建設,解決農民行路難、飲水難、讀書難等問題,提高農村公共服務、公共衛生水平,保護生態環境,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營造農村發展的新環境。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社會的文明進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變農村的許多傳統陋習和封建迷信,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樹立文明新風尚,培育新時代的新農民。

什麼是建設新農村,什麼是新農村建設

這個問題很空的 主要指 三農 的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 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明確了今後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鬥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 三農 工作指明瞭方向。1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 內涵 是...

關於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國家對於新農村改造的政策是什麼?

調查結果表明 村級集體經濟薄弱 農民增收乏力,村莊建設規劃滯後和尚未建立長期投入機制,成為我國當前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四大難題。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原因是與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鄉村 相悖的政策失衡 體制障礙 城鄉隔閡。要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目標,筆者以為要做好做活五個方面的文章 一 ...

新農村建設徵地補償的標準是什麼,新農村建設徵地

摩茂勳 我想在這裡問問怎麼樣是新農村建設,在建設中有沒有就是給多少錢的。再個鄉里有沒有說在建設金額中要扣什麼費的理由 大馬 一般新農村建設徵地補償的標準就是按照三年的平均收入標準的三到六倍進行補償。並且以人均平均的分量進行否補償。因為這樣的話能夠做到更公平公正,而且容易讓一些農村人也有不錯的收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