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三三
王育勤勞好學,刻苦讀書,學識精神受到了讚賞,最後以努力,獲得了成功,我們也應該努力學習,回報社會,建設祖國晉代的王育,字伯秦。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裡很貧困,於是給人放羊過活,每次經過小學的時候都會嘆息流淚。有空暇時間就折蒲枝學習寫字,一次過於投入忘情以至於丟失了羊,被主人責罵,王育就想賣身以賠償主人的損失。
2樓:南湘清風
註釋編輯
1、王育:東晉十六國時期的著名學者。[2]
2、羊豕(shǐ):豬羊。豕,豬。[2]
3、暇:空閒。[2]
4、以:用來。[2]
5、截蒲:截斷水楊樹枝條。[2]
6、書:寫字。[2]
7、鬻(yù):賣。[2]
8、嘉:讚許。[2]
9、同學:一同學習。[2]
10、仕偽漢:在偽漢做官。偽漢,指東晉十六國時期我國北方的一個政權,與東晉對立,因作者以東晉為正統,故以「偽漢」稱之。[2]
11、笞:中國古代用竹板或荊條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罰。《唐律疏議·名例》載:
「笞者,擊也。又訓為恥,言人有小愆,法須懲誡,故加捶撻以恥之。」說明笞是對犯有輕微過錯所使用的懲罰手段。
笞在中國奴隸社會已廣泛使用。[3]
12、欷噓:抽泣。
王育折蒲學書【譯文】
東晉時有一個人叫王育,字伯秦。王育年幼喪父,很貧窮,他替別人放牧羊,每次經過學堂總是忍不住抽泣流淚。王育時常一有空閒便折取水楊樹枝當筆來學習,十分刻苦,以至於放牧時把羊弄丟了,被僱主責罰,王育準備賣身以償還羊的損失。
與王育同鄉的許子章賢明而智慧,他聽聞了這件事後對王育的行為表示讚賞,因而他代王育償還了羊的損失,並且供給王育衣服和食物,讓王育與他的兒子一起上學,因此王育漸漸能夠博通經史,後來在偽漢作官,直到太傅的職位。[1]
王育少孤貧【譯文】
王育小時候是一個孤兒,很貧窮。他作為別人家的苦工,負責放牧豬(牲畜),其地點離學堂很近。王育時常都有空閒的時間,他就收集柴草,(賣掉),請書生幫他抄書。
後來王育擷取蒲枝當筆來學習,從早到晚既未嘗停止。後來王育放牧時把牲畜弄丟了他的僱主鞭打他。王育準備賣身以償還牲畜的損失,這時郭子敬聽聞了這件事,他對王育的行為表示讚賞,因而他代王育償還了牲畜的損失,並且供給衣服和食物,使王育與他的兒子一起上學。
於是王育漸漸能夠博通經史,後來在偽漢作官,直到太傅的職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