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不依人的出處

時間 2021-08-30 10:50:13

1樓:蘇蘇蘇蘇鱈

釋迦牟尼佛滅度的時候,教給我們**的四依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義不依語;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第四、依智不依識。

第一、依法不依人:佛不在世了,我們能守住佛的遺教「四依法」,就等於佛在世沒有兩樣。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現前這個階段,「魔強法弱」,魔多佛少,現在這個時候!

《楞嚴經》裡面講,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怎麼能辨別?所以必須要記住佛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不管什麼人講的,他對也好、不對也好,我們不理會,對自己就沒有損害。

法是什麼?經典,經典要以《大藏經》為標準。這個經典《大藏經》有沒有?

《大藏經》裡頭沒有,這個經靠不住,我們不要相信它,連註解都是如此。

出自《 楞嚴經 》

2樓:匿名使用者

大乘涅槃部·

第0109部大般涅槃經四十卷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奉詔譯

大般涅槃經卷第五

如來性品第四之二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

如來所說,真實不虛,我當頂受,譬如金剛珍寶異物。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為四?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如是四法,應當證知,非四種人。」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來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來,是故如來常住不變。

若復有言如來無常,是人不知不見法性。若不知見是法性者,不應依止。如上所說四人出世護持法者,應當證知而為依止。

何以故?是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故,能知如來常住不變。若言如來無常變易,無有是處。

如是四人即名如來。何以故?是人能解如來密語及能說故。

若有人能了知如來甚深密藏,及知如來常住不變,如是之人若為利養,說言如來是無常者,無有是處。如是之人尚可依止,何況不依是四人也?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聲聞。

法性者即是如來,聲聞者即是有為。如來者即是常住,有為者即是無常。善男子,若人破戒為利養故,說言如來無常變易,如是之人所不應依。

善男子,是名定義。

「依義不依語者,義者名曰覺了,覺了義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滿足,滿足義者名曰如來常住不變,如來常住不變義者即是法常,法常義者即是僧常,是名依義不依語也。何等語言所不應依?所謂諸論綺飾文辭,如佛所說無量諸經,貪求無厭,多奸諛諂,詐現親附,現相求利,經理白衣,為其執役,又復唱言:

『佛聽比丘畜諸奴婢不淨之物,金銀珍寶、穀米倉庫、牛羊象馬,販賣求利。於饑饉世憐愍子故,聽諸比丘儲貯陳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啖。』如是等語所不應依。

「依智不依識者,所言智者即是如來。若有聲聞不能善知如來功德,如是之識不應依止。若知如來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應依止。

若見如來方便之身,言是陰、界、諸入所攝,食所長養,亦不應依。是故知識不可依止。若復有人作是說者,及其經書,亦不應依。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謂聲聞乘,聞佛如來深密藏處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猶如嬰兒無所別知,是則名為不了義也。了義者名為菩薩,真實智慧,隨於自心,無礙大智,猶如大人無所不知,是名了義。

又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若言如來無常變易,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常住不變,是名了義。聲聞所說應證知者,名不了義;菩薩所說應證知者,名為了義。

若言如來食所長養,是不了義;若言常住不變易者,是名了義。若言如來入於涅槃,如薪盡火滅,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入法性者,是名了義。聲聞乘法則不應依。

何以故?如來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說聲聞乘,猶如長者教子半字。善男子,聲聞乘者,猶如初耕未得果實,如是名為不了義也。

是故不應依聲聞乘,大乘之法則應依止。何以故?如來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說於大乘,是故應依,是名了義。

如是四依應當證知。

「複次,依義者,義名質直,質直者名曰光明,光明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來。又光明者名為智慧,質直者名為常住。如來常者名為依法,法者名常,亦名無邊,不可思議,不可執持,不可繫縛而亦可見。

若有說言不可見者,如是之人所不應依。是故依法不依於人。

「若有人以微妙之語宣說無常,如是之言所不應依,是故依義不依於語。

「依智者,眾僧是常,無為不變,不畜八種不淨之物,是故依智不依於識。若有說言:『識作識受,無和合僧。

何以故?夫和合者,名無所有。無所有者,云何言常?

』是故此識不可依止。

「依了義者,了義者名為知足,終不詐現威儀清白,憍慢自高,貪求利養,亦於如來隨宜方便所說法中不生執著,是名了義。若有能住如是等中,當知是人則為已得住第一義。是故名為依了義經。

不依不了義,不了義者,如經中說,一切燒燃,一切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無我,是名不了義。何以故?以不能瞭如是義故,令諸眾生墮阿鼻獄。

所以者何?以取著故,於義不了。一切燒者,謂如來說涅槃亦燒;一切無常者,涅槃亦無常;苦、空、無我亦復如是。

是故名為不了義經,不應依止。

「善男子,若有人言:『如來憐愍一切眾生,善知時宜,以知時故,說輕為重,說重為輕。』如來觀知所有**,有諸檀越供給所須令無所乏,如是之人,佛則不聽受畜奴婢、金銀財寶、販賣市易、不淨物等。

若諸**無有檀越供給所須,時世饑饉,飲食難得,為欲建立護持正法,我聽**受畜奴婢、金銀車乘、田宅穀米、賣易所須;雖聽受畜如是等物,要當淨施,篤信檀越,如是四法所應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曇、修多羅,不違是四,亦應依止。若有說言:

『有時非時,有能**,不能**,如來悉聽一切比丘受畜如是不淨物者。』如是之言不應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曇、修多羅中有同是說,如是三分,亦不應依。

「我為肉眼諸眾生等說是四依,終不為於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說是四依:法者即是法性,義者即是如來常住不變,智者了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了義者了達一切大乘經典。」

依法不依人

3樓:匿名使用者

四依法很重要。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義不依語。

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四、依智不依識。 什麼叫「依法不依人」呢?不是說這個人名氣有多大,「因為他是大和尚,我才信他」,不是的,要看他講的話是不是佛經祖師的傳承,這樣叫「依法」。

如果他講的不符合經典,那就不能依從;如果有人即使是個惡人,他說「唸佛往生」,你就要依他,因為他講的是佛法。當初釋迦牟尼佛求法就是這樣子的,向羅剎鬼求法,求半句偈子,佛都獻身讓他吃掉。這叫「依法不依人」,不依這個人的名望、學問、資格、地位。

但是,我看現在「依法不依人」的人,一萬個裡面難得幾個,講實在的,都是「依人不依法」,「因為他是我的**,因為他名望高……」如何如何,「哎,你講的怎麼跟**師講的不一樣?」這就不是「依法不依人」了,你講這句話,是在挑撥人際關係,是不是?我在這裡,隆道法師在那裡,「哎,你怎麼講的跟他不一樣?

」如果我們兩個搞得有矛盾,那怪誰?怪你。他講的是禪宗,我講淨土宗,當然不一樣!

佛法八萬四千門,釋迦牟尼佛講的這部經和那部經就不一樣,那怎麼辦?「**,你講的淨土宗,經典依據在**?你這麼講有什麼根據?

」好,那**就交底出來,哪部經、哪部疏論,釋迦牟尼佛怎麼講,祖師怎麼講……如果聽過之後,「依法不依人」,雖然他沒有名氣、沒有修行、沒有道德,但是講的是佛法,就要依從。 什麼叫「依義不依語」呢?佛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一個意思,如果死在語言文字上了,不能懂得佛法的意趣、指向的話,那是不行的。

比如說,經中講「乃至一念」、「乃至十念」往生,如果你誤解說「我只念一聲佛號,就能往生,再不用唸了」,那就是沒有懂得《無量壽經》的意思;如果「依義」,如祖師講的,祖師講「乃至一念」、「乃至十念」是多到一輩子唸佛,如果沒有這麼長的時間,臨終才遇到佛法,一聲、十聲也往生,這個叫「依義不依語」,你光依表面語言,就可能出問題。 什麼叫「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透徹的、真實的;「不了義」就是方便的、權假的。

比如說,《觀經》講到三福九品迴向也可以往生,這個是「不了義」,是方便;《阿彌陀經》就講了: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念彌陀名號能往生,這個是「了義」。《阿彌陀經》是《觀經》的延續,《觀經》把定散二善講完後,歸到《阿彌陀經》,歸到最後一句話,說:

「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我講那麼多,你就念這句佛號。」這是比較法,意思是說三福九品也可以往生迴向,要念佛就更好。

來到《阿彌陀經》裡邊,就要把「持佛名號」更加詳細地,這個時候就不含糊了,因為釋迦牟尼佛講這部《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是「了義」;《觀經》是有問、有請,是韋提希夫人請求才講的,是隨順眾生而講的。《阿彌陀經》是隨佛的本懷而講的,當然《阿彌陀經》是「了義」了。「了義」怎麼講呢?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所修的,是雜善、雜行,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你想到報土去,不行的!能往生,也是邊地、化土,想到報土去,只有專念彌陀名號。這叫「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什麼叫「依智不依識」呢?「智」就是心智、智慧;「識」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見解。當然我們沒有智,那我們依祖師。

比如講「一心不亂」,你看到「一心不亂」四個字,如果用意識分別,「要這樣子、那樣子……」,那就違背了佛理。《阿彌陀經》也好,不管講怎樣唸佛,不能違背彌陀本願,如果和阿彌陀佛所發誓願不相吻合,那一定是教化的方便,一定要歸到佛的本願,所以,善導大師把「一心不亂」解釋為「專復專」。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他有智,那就依他的。

從聖道門來講,他是悟得自性了,能悟得一切佛法真理了,當然「智」就開發出來了。禪宗尤其有這個特點,禪宗的公案講出來,我們都雲裡邊、霧裡邊,為什麼?凡夫都是第六意識的分別,這些公案是破除執著的,沒有智慧就不能瞭解,那只有聽祖師的。

如果你不懂,看了很多公案,就會罵祖師了,「講什麼話?糊里糊塗、顛三倒四的!」那你不懂得佛法。

按照「四依法」學佛,確實能得利益。在淨土宗裡邊,我們曾介紹過,要門、弘願門,要門就是「不了義」,弘願門就是「了義」,弘願是阿彌陀佛真實本願;要門是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請求講的,隨順眾生的根機,是調化的方便。所以,《觀經疏》講:

「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請求,講淨土要門;阿彌陀佛顯彰他的本心,即別意弘願,特別的意思,韋提西夫人想不到的。這才是真實、了義。

那麼,了義和不了義之間的關係怎樣呢?從不了義,進入了義,這叫「由方便進入真實」。 我們去勸化人家,有時講了義,有時講不了義。

「唸佛往生」是了義,「唸佛保平安」是不了義,但是你不能說不對,確實有這個效果,但是,如果你先跟他講了義,他不能接受,所以,一開始先說「唸佛病就能好,就能消災免難」,先要講不了義,隨他的根機;他進來之後,慢慢根機成熟了,就要講了義了,「唸佛不能老求這個,求往生!」各位也在作這些事情。

請採納。

什麼是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人」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在說依法不依人,但很多人不懂什麼是法?什麼是人?可憐可惜!我們不能只把佛法當成法。因為佛說過,法無定法,一切是法。我們不能用分別心去看人。沒錢的是人,有錢的是人,愚人是人,智人是人,三百六十行中的人都是人,這些人都是我們的老師!他們會告訴我們無上的佛法。比如說,曾經有漁民告訴我,他們因常常是晚...

小鳥依人的女生是什麼樣的,小鳥依人的性格是什麼樣子的

小鳥依人,就是像小鳥那樣依傍著男人,形容女孩子嬌小可愛的樣子 小鳥依人的女孩大都具有這些外形 性格 溫柔的形象甜美 不太會大聲說話的 外形嬌小柔弱的 有的時候喜歡哭鼻子的 很關心你的 會在家安安靜靜等你下班的 喜歡粘著你的 喜歡撒嬌耍賴的 又很有女人氣質的。做女人不要出心大氣的,做女人不要邋遢自己,...

小鳥依人的女人是什麼樣的,小鳥依人的性格是什麼樣子的

鯨娛文化 小鳥依人 用來形容女子像小鳥那樣依傍著人,嬌小可愛的樣子。 其其英貢風 就是那種讓男人有保護慾望的女孩,那種女孩,在生活方面會表現得很堅強,但是在男人面前會很脆弱,會掉眼淚,不是說遇上什麼事都掉,而是不常掉,要掉眼淚得剛剛好,男人都會心軟,有些大事和男人商量 每一個女人都可以小鳥依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