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在蘭室不聞其香久入魚肆不聞其臭??請問那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9-11 22:30:16

1樓:e拍

長時間呆在擺滿蘭草的房間,就聞不到蘭草的香味了;長時間在賣臭鹹魚的店鋪,就聞不到鹹魚的臭味了。

這一句話是源自春秋·佚名《孔子家語》。

原文是:

故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譯文是:

和品行優良的人交往,就好像進入了擺滿蘭草的房間,久而久之聞不到蘭草的香味了,這是因為和香味融為一體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進入了賣臭鹹魚的店鋪,久而久之就聞不到鹹魚的臭味了,這也是因為與臭味融為一體了。藏硃砂的地方就有紅色,有油漆的地方就有黑色,因此有道德修養的人必須謹慎選擇相處的朋友和環境。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思想言行的著作。

該書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門人所撰,其書早佚。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書後附有王肅序和《後序》。

王肅曾遍注儒家經典,是鄭玄之後著名的經學大師。他主張微言大意,綜合治經,反對鄭玄不談內容的文字訓詁學派。

王肅雜取秦漢諸書所載孔子遺文逸事,又取《論語》、《左傳》、《國語》、《荀子》、《小戴禮》、《大戴禮》、《禮記》、《說苑》等書中關於婚姻、喪葬、郊禘、廟祧等制度與鄭玄所論之不同處,綜合成篇,借孔子之名加以闡發,假託古人以自重,用來駁難鄭學。

過去因為疑古派的非難歷代前人多認為是偽書,隨著近代簡帛文獻的出土證明,確信為先秦舊籍,《孔子家語》的真實性與文獻價值越來越為學界所重視。

宋儒重視心性之學,重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但與這「四書」相比,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內容上,《孔子家語》都要高出很多。

由《家語》的成書特徵所決定,該書對於全面研究和準確把握早期儒學更有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該書完全可以當得上「儒學第一書」的地位。

《孔子家語》詳細記錄了孔子與其**門生的問對詰答和言談行事,對研究儒家學派(主要是創始人孔子)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論價值。同時,由於該書儲存了不少古書中的有關記載,這對考證上古遺文,校勘先秦典籍,有著巨大的文獻價值。

首先,此書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也是我們認識歷史上真實的孔子面目的重要依據。其次書中的內容大都具有較強的敘事情,也就是說大多是有關孔子的逸聞趣事,所以,此書又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另外書中的許多故事和孔子的許多充滿哲理的語言對我們具有深刻的借鑑意義。

2樓:愛迪生

長時間呆在有蘭花的屋子裡,也就不覺得香了;長時間呆在賣魚的鋪子裡,也就聞不到臭味。

就是說在一個環境下呆的久了就習慣了,無論美與醜。

很高興為你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基礎教育團隊祝你學習進步!

不理解就追問,理解了請採納!

3樓:匿名使用者

和道德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進入充滿蘭花香氣的屋子,時間一長,自己本身因為薰陶也會充滿香氣,於是就聞不到蘭花的香味了; 和素質低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進了賣鮑魚的市場,時間一長,連自己都變臭了,也就不覺得鮑魚是臭的了。 說明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

4樓:匿名使用者

源自《孟子》:居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處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具與之化矣。

5樓:一簾風月天

在有蘭花的屋子裡呆的久了,也就感覺不到他的香味了.

在魚市裡呆久了.也就聞不到他的臭味了.

這句話可以有很多種引申含義.

個人認為.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此種行為屬於隨波逐流不可取.

3.居安思危,不應因為久居一種環境就失去了警惕性.

久入鮑魚之肆而不聞其臭是什麼意思

久入鮑魚之肆而不聞其臭,出自 孔子家語 六本 去鮑魚攤兒呆久了,就覺不出鮑魚的味道了。注意臭通假 嗅 在這兒不臭。上面只是字面意思,其要表達的哲理與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是一致的,古文裡 鮑肆 還比喻小人聚居之所。這話還是說人呢,君子在小人堆兒呆久了,就有蛻變的危險了,不過現在君子堆兒貌似不好找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