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在我國的歷史上為什麼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原因是非常複雜的。若細究其根源,筆者收復領土聯盟認為,曹操官渡之戰既而佔據青、冀、幽、並四州後戰略上的失誤是三國鼎立的重要原因!
東漢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兩軍進行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全殲袁軍主力;又利用袁紹二子的矛盾攻佔袁氏的鄴城,相繼佔領青、冀、幽、並四州之地,統一了中原地區,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獲得了最大的優勢,攫取了其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桶金!至建安十二年,曹軍出盧龍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敗侵擾北方的烏桓,基本上統一北方。
曹操的失誤在**呢?收復領土聯盟認為,曹操不應該直取江東的東吳政權,因為東吳政權是勢力僅次於曹操的第二號種子選手,憑藉長江之險,兵精糧足,國勢穩固,難以一舉滅掉。誠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言:
」孫權據有江東,已 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 援而不可圖也。」此時勢力較大的割據政權還有劉表之子劉琮佔據荊州;劉焉之子劉璋佔據益州;韓遂、馬騰佔據涼州;張魯佔據漢中;而此時的劉備集團則是將寡兵微、東奔西走,依託於荊州劉琮,勢力很小。那麼曹操應該向誰下手呢?
這就牽涉到一個戰略進攻方向的大問題。
曹操顯然是看中了荊州重要的戰略位置。《隆中對》中說」荊州北 據漢、沔,利盡南海, 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地處南北要衝,為兵家必爭之地,得之顯然有利於曹操擴充勢力,掃滅南方。但如此重要的地方一旦失守,其對周邊群雄的震動也是極大的,很容易使本來較弱的各方迅速聯合,共同防備曹操。
從這一點看來,雖然得之在戰術上很有利,但在戰略上卻並不合算。只要順著歷史的脈絡大體上看一下就清楚了:建安十三年,曹軍南下,攻佔荊州,依託於荊州的劉備向南奔逃。
江東的魯肅受孫權之命與劉備會晤,商討對策,諸葛亮又受劉備之命,於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與孫權結盟,形成了孫、劉聯軍共抗曹軍的格局,並最終在赤壁(一般認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曹軍,迫使其北退中原。赤壁之戰是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的主要原因。
歷史已經證明,曹操先取荊州,再圖謀江東,統一天下,在戰略進攻方向上出現了戰略失誤。曹操一著不慎,導致了三國鼎立60年的局面,造成了多少戰亂和曲折!
收復領土聯盟認為,曹操應暫緩攻取荊州,將戰略主攻方向指向北方未統一地區,先取西北涼州的韓遂、馬騰,這可是一股嚴重威脅曹操北方根據地、令其日夜擔心腹背受敵的勢力,以致於在赤壁之戰中都不能全力以赴。實際上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解除了烏桓對其根據地的侵擾後,應對東吳政權採取拉攏、安撫政策,減輕其軍事壓力,使孫劉兩家不致於結盟,然後於建安十三年兵鋒直指韓遂、馬騰,將其一舉滅掉,然後取關中、隴西,然後由陳倉(暗渡陳倉之地)出大散關(」鐵馬秋風大散關」所說的那個地方),奪取漢中,進而佔據益州,然後兵分兩路,水陸沿長江順流而下,直取荊州、江東;陸路從中原渡長江,兵鋒直指江南,水陸合擊形成鉗型攻勢,迅速統一中國!誠如是,則曹操霸業可成,一舉完成統一大業,歷史上就不會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
曹操系一代奸雄,不會看不到來自北方地區的威脅,所以在赤壁之戰失敗北歸以後,遂用兵於關中、隴西、漢中,把統一範圍擴及整個北方,但顯然是晚了點。曹操在益州方向上的無所作為,是出現三國鼎立局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應該說,曹操對益州不是不重視,而是動作遲緩,徒勞無功,甚至於是功虧一簣!
張鬆第一次向曹操獻益州地圖,曹操竟因張鬆邈醜而給予冷遇,遂使其憤而投向劉備,使曹操失去了一次絕好的進佔益州的機會。但是說到圖謀益州,就不能不奪取西北之地,由秦川而入巴蜀,因此奪取涼州應列為首選。
曹操對於益州的動作遲緩,甚至達到了遲鈍的程度。看看吧,曹操於建安十三年進軍南方時,劉備尚未取得益州。直到建安十六年,劉備才率部進入益州,並逐步佔據原來劉璋(劉焉之子)的地盤。
期間隔了三年!這期間曹操毫無作為,使劉備集團有充分的時間謀取並順利佔據益州。
曹操失去益州,使其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另一個極好的根據地,劉備佔得先機成功入蜀,遂成三國鼎立局面。蜀地對於任何割據勢力來說都是極好的安身立命之所,益州四面環山,形勝之地,易守難攻,並且」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谷而飽,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名材竹幹,器械之饒,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銅銀之利,浮水轉漕之便」(見《後漢書》)。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詩讚美川西平原:」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如雲似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
」實在是世所難找的天府之國!《隆中對》中說,」益 州險塞,沃野千里,天 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業。」其實何止漢高祖,秦國就是接受司馬錯的建議後攻取蜀地,為後來秦始皇掃滅六國立下了堅實的根基。
以後的歷史也不只一次證明,益州對於一個政權的興衰榮辱關係太大了。元滅宋、清滅明,都與當時的統治者未能有效地守住四川地區有極大的關係。失去了四川,一個割據或偏安政權就失去了休養生息之地,退到我國的東南地區,基本上無險可守,一個政權面臨著水路、陸路的聯合打擊,鮮有不敗亡者。
攻擊方一旦佔據蜀地,然後順江而下,直取東南,往往會勢不可擋。」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至此勝敗往往沒有了懸念。再多舉兩個例子,蔣介石顯然是吸取了宋亡、明亡的教訓,在抗日戰爭時實行戰略收縮,保有西南地區,牢牢地守住了半壁河山,有效儲存了實力。
老蔣在這方面確實見識不俗,善於尋找根據地,使自己始終有一塊立足之地。後人形象地將其總結為」勝不離川(四川),敗不離灣(臺灣)」;建國後,面對外國侵略勢力的訛詐和戰爭威脅,***主席果斷地開展了」大三線」工程,也是將西南地區作為重要的戰略基地。這麼重要的地方,曹操沒有及時攻取,也沒有有效阻止其政敵劉備集團入蜀,對於其統一大業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失誤。
後來鍾會、鄧艾攻佔蜀漢,江東獨木難支就是個鮮明的例證。
曹操不顧後顧之憂,舉兵南下,意圖一舉滅掉江南割據勢力,迅速統一全國,現在看來是犯了冒進主義錯誤。是頭腦發熱、思慮不周的冒然之舉,失敗也就不奇怪了。在後方未穩,時刻受到西北等割據勢力威脅的情況下,曹操不採取先弱後強、各個擊破的戰略,而急於攻取南方,迫使孫劉聯合,實為不智。
實際上,只要曹操的軍事壓力一小,孫劉兩家的矛盾馬上就顯現出來了,你看赤壁之戰後,隨著孫劉兩家共同敵人的失敗,暫時的危機消除,兩家因荊州之爭矛盾激化。先是吳攻蜀 奪取荊州,殺掉關羽;再是蜀攻吳,致」夷陵之敗」,蜀國精銳大減,元氣大傷。只有蜀吳雙方互鬥,才符合曹魏政權的根本利益。
曹操卻先奪取荊州,雖佔據地利,但此處為四戰之地,易攻難守,且民心未附,立足未穩。更要命的是因此而使南方割據勢力因畏懼而走向聯合,增加了統一的難度,戰術上有利,但在戰略上有害,實在得不償失。
用一段話為本帖作個總結吧,曹操在戰略進攻方向上的失誤是導致三國鼎立的重要原因,赤壁之敗是導致三國鼎立的主要原因,但也只能延緩統一的程序,還不致於出現鼎立局面,曹操在益州方向上的無所作為,致使劉備進佔益州進而攻取漢中,則三方勢力遂成鼎足之勢,一時誰也無法吃掉誰,就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人的一生中,什麼是最珍貴的,在人的一生中什麼是最珍貴的?什麼才是值得珍惜的?
最珍貴的事是什麼呢?肯定是獨自出來了...
你一生中最要感謝的人是誰,人的一生中,你最想感謝的人是誰啊?
一生要感謝的人,所先要感激的是父母,是他們給了自己生命,是他們把自己撫養長大,是他們教我學走路,陪我說第一句話,是他們給了自己溫暖的生活,親情如涓涓溪流無聲無息,從不張揚,卻永恆如初,也許他們沒有太多感天動地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愛,偶爾一句 路上慢點,小心點,就足以說明一切,令我感動,親情從來不需要刻...
一生中,對你最重要的人是誰,一生中對你最重要的人是誰?只能選擇一個
看你對這個人的定律和判定和標準是怎麼樣的咯。也許會是愛人,也許會是朋友,也許會是親人,也許,永遠沒有也許,你最關注的人最在乎的人,就是他 她 愛人 其實是與你生活時間最長的人 因人而異 還用問?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沒有你,哪兒來的 你的愛人 你的親人 一生中對你最重要的人是誰?只能選擇一個 一生中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