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丁丁肖肖
你好樓主,古人崇尚高風亮節,不為五斗米折腰,通常隱士一是在期待明主,比如諸葛孔明;二是對當時社會比較灰心,故而隱於山水之間;三是不求功名利祿,只為逍遙天地間,因此不出世。
所以古人對於隱士是比較欽佩的,同時也是一種嚮往,能如此的灑脫,性情。但也有著一絲的無奈。
陶淵明的隱逸,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無聲抗爭。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
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
從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來看,陶淵明的歸隱不同於東晉時借歸隱買名邀譽的其他隱士,他是真隱,是一種人生的選擇,是一種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厭惡。
鮑照詩歌的藝術風格俊逸豪放,奇矯凌厲,但在當時卻被目為「險俗」或 「險急」。首先,從詩歌的思想內容與情調來看,鮑照以寒士的身份抒發了貧寒之士的強烈呼聲,表現為昂揚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氣和難以抑制的怨憤。他描寫邊塞戰爭、征夫戍卒以及遊子、思婦和棄婦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不幸家庭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統治者橫徵暴斂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都是很有特色的。
其次,從詩歌的藝術形式、表現技巧以及風格特徵等方面來看,鮑照的詩歌尤其是樂府詩,多得益於漢魏樂府和南朝民歌的藝術經驗。他現存的200首詩中樂府佔八十多首,其中有三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有的是學習漢魏樂府,這些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有的是學習南朝民歌,如《吳歌》三首、《採菱歌》七首、《幽蘭》五首、《中興歌》十首等。學習民歌,在當時曾被文壇盟主顏延之等人輕視,鮑詩也被視為「俗」。
鮑照在這些俗體調的詩中,又以跳蕩雄肆、酣暢淋漓的筆力,「慷慨任氣,磊落使才」(劉熙載《藝概·詩概》),心情發洩孤寒之士慷慨不平的激憤之情,因而被視為「險」 或「險急」。然而文學史的事實證明,鮑照詩歌的成就,遠遠超出了以顏延之為代表的「錯採鏤金」式的「士大夫之雅緻」。他的詩以凌厲之勢和「發唱驚挺」 的獨特魅力,不僅在當時標舉獨出,征服了同時代的許多讀者和詩人,而且也深得後代詩人與詩論家的讚許。
如唐代詩人杜甫就曾以「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來稱美李白;宋代敖器之說「鮑照遠如飢鷹獨出,奇矯無前」(《詩評》);明代陸時雍說「鮑照才力標舉,凌厲當年,如五丁鑿山,開人世之所未有。當其得意時,直前揮霍,目無堅壁矣。駿馬輕貂,雕弓短劍,秋風落日,馳騁平岡,可以想此君意氣所在」(《詩鏡總論》);清代劉熙載說「『孤蓬自振,驚沙坐飛』,此鮑明遠賦句也,若移以評明遠詩,頗覆相似」,又說「明遠驚遒絕人」 (《藝概·詩概》),這些都足以說明鮑照詩歌俊逸豪放、奇矯凌厲的藝術風格在中國詩史上的突出地位。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鮑照模擬和學習樂府,經過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鑄創造,不僅得其風神氣骨,自創格調,而且還發展了七言詩,創造了以七言體為主的歌行體。他以豐富的內容充實了七言體的形式》
2樓:藍色鷹狼
隱士就是隱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就無所謂隱居。不仕,不出名,終身在鄉村為農民,或遁跡江湖經商,或居於巖穴砍柴。
歷代都有無數隱居的人,皆不可稱為隱士.即有才能、有學問、能夠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隱士。隱士,是不願捨棄己身的宗旨、道德的操守以謀取榮顯的人,是抱定一顆初心,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
一.原因:
1.《史記》中記古人語「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看來隱士是立了「德」,所以正史皆為隱士立傳。
2.在古人看來,隱是一種「志」,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能奪志。隱士的隱,是操守,也象徵著人格,而人格是無價的。
3.隱士往往象徵著不一般的人, 有才能、有學問、能夠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是一種精神境界的追求。
4.它象徵著個人修養的終極目標。
5.文人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談尚玄遠的清談風氣的形成,和當時道家崇高自然的思想影響有關。
二.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有「千古隱逸詩人」之稱,他的詩卻達到了「隱逸詩」的巔峰。「隱逸詩」,真是到了超凡脫俗的地步。
1.最主要體現於詩詞對於唐宋以及後來的影響。他以大量的反映田園風物、勞動生活及鄉間情趣的作品,感召著後世作者,使他們在各自的創作實踐中不斷採納田園題材,以質樸自然的筆鋒寫出了大量陶淵明式的田園詩。
2..與官場的醜惡、黑暗相對照,陶淵明筆下的田園、自然便凸現出一種清新、寧靜的絕美狀態。
3..詩從內容上來講衝破了傳統的農事詩的範疇,豐富了隱逸詩的題材,提高了隱逸詩的思想價值。
4.他用自己全部生命實踐探索出一條明智的隱逸之路,也可以說是為後人開闢了一片新的生存空間。
5.在陶淵明藝術化的隱逸之路的感召下,唐宋時期出現了很多風流清高,追求隱逸生活的人物。
三.鍾嶸評「險俗」。所謂「俗」,從內容上看,指大量寫作了征夫、思婦以及下層士人的思想感情與生活。
從數量、思想感情的強烈而言,唐前詩人中以鮑照為最。所謂「險」,是指能用新奇的想象,獨特的語言創造出別開生面的意境。《鮑照年譜》
3樓:匿名使用者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是的,我們都會被這句詩描寫的環境心境意境所觸動,作為千古流傳的名句,也的確是大詩人陶淵明在歸隱後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之間融合以及其中蘊藏著人生的真諦。 那麼,陶淵明的歸隱思想,到底在後世的影響是如何的,我覺得,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分析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淵明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陶淵明的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淵明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
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 (405)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晉安帝義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陶淵明今存詩歌共125首,計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四言詩並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幾乎很少先例的田園詩。
陶詩的藝術成是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為什麼陶淵明會在唐代才開始被推崇,那是因為他平淡自然的風格與當時崇尚的華麗文風不合,陶淵明在當時只以隱士著稱,他的文學創作沒有得到高度的評價,蕭統是第一位發現陶淵明文學價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學。到了宋朝,特別是經過蘇軾、朱熹的弘揚,以及湯漢對其作品的詮釋,陶淵明才真正確立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並獲得了世界的聲譽。
由此看來,陶淵明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以至他的思想,甚至成為了後世文人的精神支柱和歸宿。縱觀歷史,許多文人在仕途上失意以後,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並藉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
於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他們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以及理由。往往是在想建功立業失敗後才想歸返藝術,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而從陶淵明本身就非常充分的說明了這點,陶淵明常說因家貧而不得不出仕謀生,這固然是實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種想要建功立業的動機。
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覺得時機到來了,希望有所作為,另一方面又眷戀著田園的生活,他不斷在官僚與隱士這兩種社會角色中做選擇,隱居時想出仕,出仕時要歸隱,把自己樹立成一個矛盾體。即使後來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一直過著隱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靜,從的他詩:「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很明顯的體現出來。他在詩裡一再描寫隱居的快樂,表示隱居的決心,如「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這固然是他真實的感受,但也可以視為他堅定自己決心的一種方法。
在後期他並非沒有再度出仕的機會,但是他拒絕了。從文學藝術角度來看陶淵明確實清高耿介、灑脫恬淡、質僕真率、淳厚善良,他對人生所作的哲學思考,連同他的作品一起,為後世的士大夫築了一個「巢」,一個精神的家園。一方面可以掩護他們與虛偽、醜惡劃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們得以休息和逃避。
他們對陶淵明的強烈認同感,使陶淵明成為一個永不令人生厭的話題。 當然,陶淵明思考人生得出的兩個主要結論,安貧樂道與崇尚自然,不僅是他人生的兩大支柱,也同樣成為了後世推崇他的文人的支柱。「安貧樂道」是陶淵明的為人準則。
他所謂「道」,偏重於個人的品德節操方面,體現了儒家思想。他特別推崇顏回、黔婁、袁安、榮啟期等安貧樂道的貧士,要像他們那樣努力保持品德節操的純潔,決不為追求**厚祿而玷汙自己。他並不一般地鄙視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汙。
他希望建功立業,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廣對疏受所說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他也考慮貧富的問題,安貧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發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來求得平衡:「貧富常交戰,道勝無戚顏。
」而那些安貧樂道的古代賢人,也就成為他的榜樣:「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 他的晚年很貧窮,到了捱餓的程度,但是並沒有喪失其為人的準則。
崇尚自然是陶淵明對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學思考。「自然」一詞不見於《論語》、《孟子》,是老莊哲學特有的範疇。老莊所謂「自然」不同於近代與人類社會相對而言的客觀的物質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種狀態,非人為的、本來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間萬物皆按其本來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規律而變化,無須任何外在的條件和力量。
人應當順應自然的狀態和變化,抱朴而含真。陶淵明希望返歸和保持自己本來的、未經世俗異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謂「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歸去來兮辭序》),說明自己的質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繩墨的約束。
所謂「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表達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悅。在《形影神》裡,他讓「神」辨自然以釋「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長生的願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願望,「神」以自然的之義化解它們的苦惱。
形影神三者,還分別代表了陶淵明自身矛盾著的三個方面,三者的對話反映了他人生的衝突與調和。陶淵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匯出來的順化、養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較完整而一貫的哲學。 總之,陶淵明的思想可以這樣概括:
通過泯去後天的經過世俗薰染的「偽我」,以求返歸一個「真我」。陶淵明看到了社會的腐朽,但沒有力量支改變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會的危機,但找不到正確的途徑去挽救它,只好求救於人性的復歸。
這在他自己也許能部分地達到,特別是在他所創造的詩境裡,但作為醫治社會的藥方卻是無效的。 那麼,在藝術領域取得輝煌成就的陶淵明,這晚到的推崇和成就,是否是他當時所想得到,當然不可得知,然而我在推崇喜歡他的文學藝術的同時把他的處世方法當作是一種消極的避世,這又是不是犯了很大的錯誤,也是不可得知,當然,應該沒有人最初的最原始的理想就是歸隱的。人生在世,就是一個複雜的矛盾體。
歸隱,應該是藝術。而不是人生目標。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的一些關於飛行的故事 名稱
魯班造木鳥。萬戶機毀人亡。我還知道中國古代的一些關於飛行的故事。如 明朝的士大夫萬戶。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2只大風箏,然後叫人點火發射。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風箏的力量飛起。不幸火箭 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
關於編導一些問題,關於編導的一些問題
大學學出來的用不上了,建議你還是別學了,我剛不想幹這行了 編導高考科目的準備與複習如何開始?無論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 戲劇影視文學專業還是文化管理專業。這幾個影視傳媒專業必考的內容是文藝常識和影視作品分析。文藝常識是高中範圍內的美術 電影電視基礎知識。有的學校也會在編導高考的過程中考到一些社會常識的內...
關於我的一些問題,關於我的一些問題
典型的居家自閉症,我也曾患過,不過後面我自己上網查了一下,經過一段時間地自我調節,現在已經沒有了。你要戒去宅在家裡的習慣,經常出去走看,哪怕是看看風景,走在路上看看路人都可以。另外,可以約親人或朋友一起到商場,書店裡面走走,這樣都有益你現在的心態,當然還要有適當的運動,這樣可以減輕你目前的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