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三分天下,蜀國也還沒有成立,劉備還處於流亡的狀態。
但是赤壁確實是發生在諸葛亮出山以後,孫劉聯合就是諸葛亮給劉備定的三分天下戰略的第一步。
2樓:匿名使用者
你說的就劉備妻兒是指 趙雲於長阪身抱劉禪、保護甘夫人吧,這是發生在建安十三年,正是赤壁之戰的那一年。諸葛亮出山與建安十二年。劉備敗走長坂坡發生在赤壁之前,也就是說還未三分天下。
3樓:緲無緣
>趙雲在某城失守情況下 返回 救準備投井的劉備的妻兒的時候,好象還不是處於三分天下的時段。
是的, 還沒三分天下。 那是劉備什麼都沒有。
再者好象當時蜀國還沒有諸葛亮這個人是嗎?
諸葛亮已經在了。
4樓:雁北常四
時間線索:劉備和關、張、趙投靠劉表——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曹操南征,劉表病逝——劉琮投降,劉備南逃——長坂坡趙雲救阿斗——諸葛亮出使東吳,聯吳抗曹——赤壁之戰。
5樓:壞蛋丹
三分天下 尚未鼎立。
劉備當時沒這實力 趙雲單騎救主時已有諸葛亮了。
6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處於三分天下 雲大戰長阪坡 早有諸葛亮了 前面他還火燒曹操軍隊。
請教非常熟悉三國的歷史高手!
7樓:別再被盜號
鄧艾不是新野人,據三國志·魏書·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記載:鄧艾是義陽人。這個地方今天叫新野,但不是當時的新野。
而義陽並非東漢所設,而是魏所設,到了晉治所又有所修改,所以三國時期的義陽人,到底是**人,都存在疑問。
第二十八傳還說:「少孤,太祖破荊州,徙汝南,為農民養犢。」這句話說的很明白,在曹操佔領荊州以後,把他們家遷徙到了汝南。
汝南在豫州境內。這就有兩種可能了:第一,鄧艾家想跟著劉備走,但是沒走成。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記載,劉備當時擁眾十萬,被甲者少。荊州的人口肯定不止10萬,會有很大一部分人想跟隨劉備,沒有跟隨成。
第二,古代百姓都不太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所以鄧艾一家也許壓根就沒想走。畢竟孤兒寡母的行動起來不方便。而當時只是因為劉備對百姓很好,百姓又聽說曹操比較殘忍,經常屠城,才跟劉備走。
理智的想想,如果劉琮堅持抵抗,那麼劉備和百姓也沒有逃跑的必要。劉琮不抵抗,那麼劉備手下只有不到2萬軍隊,且大部分都是毫無實戰經驗的新兵。這樣的軍隊,怎麼能和曹操至少13萬的大軍抗衡呢?
你百姓留在家裡,也許還真死不了。劉琮不抵抗,曹操就沒有屠城的理由了。而你跟著劉備跑,劉備一敗,他自己富有逃生經驗死不了,死的還不是百姓麼?
所以,實際上跑不如在家裡待著。最後的當陽之戰,也證明了這個說法,不跑的人沒事,跑的人大部分都死了,至少沒跟著他們敬愛的劉備一起到江夏。
我覺得第一種可能性較大。因為劉備在荊州8年,對百姓好,是有目共睹的。劉備在平原和益州也都對百姓不錯。
所以,鄧艾一家很可能有心和劉備一起跑。但當時劉備不在新野,已經去了樊城。義陽在荊州的北部,比樊城靠北。
所以是曹軍首先進攻的目標,義陽人沒點預見性和本事的,是很難說跑就跑的。
8樓:iphone27王
鄧氏曾經是南陽新野一帶的大族,但鄧艾的家世已經不能詳考。鄧艾自幼喪父,鄧艾生活在戰爭頻仍、社會動盪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強兼併劇烈的中原,日子的艱難是可以想見的。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攻下中原後,曾強行將當地人民北遷,鄧艾及其母親、族人便在這時被強遷到汝南(今河南上蔡)作屯田民。
因年幼,鄧艾最初是當放牛娃。但他從小有大志向,決心通過奮鬥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十二歲時,又隨母至潁川,讀到已故太丘長陳寔碑文中的兩句「文為世範,行為士則」,欣然嚮慕,於是自己命名為鄧範,字士則。
後來,宗族中有與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
9樓:匿名使用者
據屎料記載,當時鄧艾不在家出去玩了。
10樓:楊懷斌
一個十歲的小孩,就算跟上了劉備,對於劉備來說能有什麼用?況且當時新野跟著劉備出逃的民眾但部分逃的逃,散的散,死的死,還有很多逃回了新野。鄧艾沒能跟得上劉備,這是很正常的。
11樓:網友
鄧艾是個孤兒,也就是父親早年去世,但是母親還在,由於家貧,鄧艾兒時給人家裡放牛,也可能是因為家貧,無力搬遷;不知道你是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懷疑,你以為劉備是百姓救星?實際上劉備跟曹操是一路人,他何來那麼大的魅力能使所有百姓跟著他搬遷?百姓不管統治者是誰,只要能讓他們安居樂業他們就擁護誰,這點劉備能的話曹操更能。
12樓:匿名使用者
鄧艾年幼時家境貧困,曾經靠幫人放牛羊為生,在鄧艾和姜維對峙時,姜維曾經叫士卒們打牛羊來企圖激怒鄧艾,鄧艾是義陽人。這個地方今天叫新野,但不是當時的新野。
各位網友幫幫忙啊 幫忙查三國的歷史,一定要正史
13樓:匿名使用者
認真讀《三國志》以及裴松之為《三國志》做的注,找一些權威的相關史論參考書(如呂思勉等大家的著作),仔細閱讀,認真做筆記,數遍之後,必然有心得體會,那將是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對你寫**會很有用的。加油!
14樓:網友
劉表與諸葛亮的關係,劉表的後妻蔡氏的父親是襄陽的大士族蔡諷,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的妻子是蔡諷的大女兒,所以他們是有親戚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15樓:匿名使用者
我說一點 絕對是正史。
劉大耳投降一個 一個滅 除了曹操。
三國裡面的一些疑問
16樓:匿名使用者
曹丕33歲(公元220年)即位,曹植31歲(公元223年)寫洛神賦,甄宓長子為魏明帝曹叡生於公元204年,死於239年,甄宓長女為東鄉公主 有資料稱生於建安十三年(208年),二十一年(217年),太祖東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東鄉公主皆從,時後以病留鄴;郭女王郭女王出生於漢中平元年三月初十(公元184年4月8日),建安十八年(213年)29歲嫁於曹丕,在曹丕與諸兄弟爭奪魏王世子的過程中,郭女王屢出奇謀,為丈夫出謀劃策,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繼承父親得魏王王位和丞相職務。郭女王被晉封為「夫人」。 郭後死時已51歲,按古人的壽命已到了正常死亡的年齡,郭女王的死,世間還有另一種說法。
即曹叡對生母的死一直耿耿於懷,屢屢哭著向郭後詢問甄洛是怎麼死的,郭後說:「你的母親,是被先皇帝所殺的,你身為人子怎麼好追究亡父的過失?難道你因為生母冤死,就要讓後母也冤死才甘心嗎?
曹叡大怒,殺心即定,之後,郭後因曹叡所逼,自殺身亡,隨後曹叡下令將郭後也照甄洛死時「被髮覆面、以糠塞口」的模樣殮葬。,但前一種說法更接近於事實。
17樓:網友
延康元年(220年),魏武帝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繼位為魏王。
公元230年,曹植寫了《感甄賦》後於,公元234年改為《洛神賦》。(傳言而語,歷史考據不詳)
甄宓生下長子曹睿於公元 204年,死於公元239年,東鄉公主的生猝年不詳~
郭女王在甄氏死後當上了皇后(文德郭皇后),郭女王卻擁有參與政治鬥爭的智謀。《三國志》記載:「後有智數,時時有所獻納。
文帝定為嗣,後有謀焉。」在曹丕與諸兄弟爭奪魏王世子的過程中,郭女王屢出奇謀,為丈夫出謀劃策,所以史書中才將曹丕的登位加上了一句「後有謀」。畢竟,皇位爭奪中有太多不能對外人言的陰謀詭計,所以僅一句:
後有謀」就代表了許多,可見郭女王在政治上的才智真是頗為了不起。郭女王的謀略,為曹丕的最後勝出乃至最終稱帝鋪開了一條廣闊的道路。那麼,曹丕移情別戀也就在所難免。
曹操病逝,曹丕繼承父親得魏王王位和丞相職務。郭女王被晉封為「夫人」。 郭女王能力指數表甄洛現在所面對的,是她嫁給曹丕以來,從未有過的冷清淒涼局面。
自從在奪嫡鬥爭中郭女王表現得比她更有智慧以來,她在曹丕的心目中的地位便已經江河日下。所以在即位為魏王之後,曹丕乾脆將甄洛丟在鄴城,只帶著能夠給自己出謀劃策的郭女王出征,並一直把郭女王帶到了洛陽,和郭女王一起同心協力地策劃漢獻帝禪位事宜。
18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司馬遷比較清楚。
關於三國的一些疑問
19樓:網友
1、襄樊之戰曹操至少有五萬(于禁七軍+襄樊駐軍+徐晃援軍),在漢中有4萬人。
2不太明白意思。
3、孫吳北伐有合肥之戰,而且孫權並無伐魏之心。再加上他大多數是水軍,無法和曹操的戰馬相比。
4、劉備假借報仇之名,實為佔吳之心。他傾全國之兵伐吳,吳國當然打不贏了。
5、當時想偷襲曹操後方的是孫堅,但是被仇人暗殺,無法完成。怎麼會有很多諸侯偷襲呢?荊州劉表,並無統一之心。
劉焉、張魯、馬騰等都沒有想討伐之心。而且當時曹操有天時,得天子。要討伐曹操就是造反,出事無名啊。
20樓:匿名使用者
3 孫吳好像沒北伐過。
4 較量不是看開始 也不看過程 只看結果,劉項爭霸時,劉邦窩囊的不行。劉備伐吳時那可是70萬大軍啊。
5 當時好像孫策想趁機攻打曹操的後方的,曹操也很顧慮,是郭嘉預料,策必死於刺客之手,後果然被三刺客殺了。
21樓:匿名使用者
⑤在曹操從政的期間,雖然並沒有確定的軍師,因為曹操是一個多疑的人,不大容易相信別人,但是單憑他自己,也是很有計謀的一個人,加上他身邊為他效力的人很多。及有軍事領導才能,肯定是懂得簡單的鎮壓周邊諸侯的恩威並施的方法。但具體的方法歷史沒有記載,你可以去中國野史等書中查詢。
22樓:匿名使用者
唉,哪還有真正的結果,除非你還原時光,歷史也是評書人寫的,你問那麼具體就算有答案也不一定真實。過去的歷史我們都別太較真,過好現在才最重要。
誰能跟我簡單的複述一下三國的歷史麼?想了解一下 結局....
23樓:長弓射雙月
東漢末年,又是腐敗又是天災,老百姓過不下去了,於是造反,有了張角統領的「黃巾軍」。
朝廷當然想鎮壓啦,但因為太腐敗了,打不過………
於是下另允許各地的地方官自己組建軍隊剿賊。
就這樣行成了軍閥。
地方官有了自己的兵馬,賊是剿了,同時也不把朝廷放在眼裡了。於是整天打來打去,搶錢、搶糧食、搶地盤。
這樣打來打去,經歷了一些諸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大型戰役,最終剩下三個強者:曹操、劉備、孫權。
這三人,曹操地盤最大,勢力最強。但劉備有山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孫權有水險(長江,東吳水軍天下無雙),所以三人誰也搞不掉誰。
就這樣,三個國家並列存在了幾十年。
所以歷史上叫三國時期。
最後的結局:
北方曹操的勢力最大,雖然暫時奈何不了劉、孫兩家,但早晚可以統一天下的,畢竟地盤人口最多,軍隊最強,經濟最發達。
但沒想到,曹操的後人不爭氣,被司馬家控制住,司馬家掌握了大權。
最後,司馬炎(司馬懿的孫子)直接篡位,改朝換代當了皇帝。
稱「晉」朝。
人們常說——三分歸晉。
就是說三國時代最終統一了,統一於晉朝。
24樓:一笑情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閉合。三國的歷史就是最後被司馬得到了天下,都是悲劇人物啊。
請熟知三國曆史的人幫忙
陸遜在代替呂蒙之前,是偏將軍,拿下荊州之後,進為鎮西將軍,封婁侯。呂蒙在拿下荊州之後,就很快生病,不久就過世了。劉備伐吳,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夷陵之戰過後,陸遜被封為輔國將軍,江陵侯。後來孫權稱帝,又加封大將軍,後來還做過一陣子丞相。大都督不是官職,劉備伐吳的時候,因為陸遜要指揮很多部隊,孫權授予...
三國曆史有關成語,三國歷史事件的成語
關於 三國 時期的成語 偃旗息鼓 七步成詩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身在曹營心在漢 欲擒故縱 樂不思蜀 刮骨療毒計收姜維 計取陳倉 苦肉計 江東赴會 呂布戲貂禪 擊鼓罵曹 蔣幹盜書走馬薦諸葛 張飛賠罪 設連環計 義放曹操 桃園結義 水淹七軍 諸葛亮弔孝 轅門射戢 黃...
歷史上三國?歷史上的三國都有哪三國?
三國指的是東漢末年出現的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魏是220年曹丕建立,265年,司馬炎受禪建立晉,魏滅亡。蜀是221年劉備建立的,公元263年被魏國滅亡。吳是吳大帝孫權229年建立的,280年被晉朝滅亡。曹衝是病死的,雖然曹衝非常聰慧,曹操多次在世人面前誇獎他,但是曹衝畢竟是庶出,在三國時期禮法森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