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梅川酷子
杜鵑啼血」,是指杜鵑這種專情的鳥類,在配偶死去後,會不住的哀鳴,直至**而死.「杜鵑啼血」的意象被古人運用在詩中,常用來渲染悲涼淒冷的氛圍,讚揚堅貞不渝的愛情,或是控訴現實.
2樓:
這句出自白居易《琵琶行》,是白居易聽完曲子和歌女的自陳後,對自己被貶潯陽悲慘生活的描述.原文為「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意在以杜鵑與猿的叫聲嘲咋反襯琵琶的動聽,也是白居易對自己不幸處境的自嘲.(1)「杜鵑啼血」,是指杜鵑這種專情的鳥類,在配偶死去後,會不住的哀鳴,直至**而死.「杜鵑啼血」的意象被古人運用在詩中,常用來渲染悲涼淒冷的氛圍,讚揚堅貞不渝的愛情,或是控訴現實.
(2)「猿哀鳴」,出自《水經注》,「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粘裳」.指的是三峽兩岸的猿猴,叫聲哀囀久絕,使羈旅的行人思念家鄉而潸然淚下.李白曾反用其悲涼的調子,藉以表達極喜之情,「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不過這也改變不了其本身淒涼的本意.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杜鵑啼血怎麼理解??
3樓:半表
杜鵑啼血是一個典故,傳說古蜀國有國君名杜宇,又稱望帝,被臣子逼位,逃于山中,死後憂憤,化而為鳥,名為杜鵑鳥,終日悲啼,以至嘴角流血,血流到花上,就是杜鵑花。在古詩文中,杜鵑是一種悲鳥,但凡心中哀傷悲痛時,往往會借這鳥來表達,所以但凡出現杜鵑,即是表達一種悲傷。
其實,杜鵑鳥就是布穀鳥,又因其聲「布穀」,像「胡不歸」(為什麼不歸),又成了思鄉思家的一個象徵。
反正,杜鵑是種悲鳥,含著傷感。
4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白居易《琵琶行》,是白居易聽完曲子和歌女的自陳後,對自己被貶潯陽悲慘生活的描述.原文為「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意在以杜鵑與猿的叫聲嘲咋反襯琵琶的動聽,也是白居易對自己不幸處境的自嘲.
「杜鵑啼血」,是指杜鵑這種專情的鳥類,在配偶死去後,會不住的哀鳴,直至**而死.「杜鵑啼血」的意象被古人運用在詩中,常用來渲染悲涼淒冷的氛圍,讚揚堅貞不渝的愛情,或是控訴現實.
5樓:百度使用者
因恨成語名稱:杜鵑啼血
成語發音:dù juān tí xuě
成語釋義: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
成語出處: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6樓:匿名使用者
杜鵑啼血麼,這個好象有典故吧,反正就是說杜鵑(我真不高興打字.....)好象是一聲聲的叫,每叫一聲就吐出口血,直到血盡而死,反正這東西就是形容那聲音很悽慘罷了,和猿哀鳴差不多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杜鵑啼血怎麼理解
7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白居易《琵琶行》,是白居易聽完曲子和歌女的自陳後,對自己被貶潯陽悲慘生活的描述.原文為「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意在以杜鵑與猿的叫聲嘲咋反襯琵琶的動聽,也是白居易對自己不幸處境的自嘲.
「杜鵑啼血」,是指杜鵑這種專情的鳥類,在配偶死去後,會不住的哀鳴,直至**而死.「杜鵑啼血」的意象被古人運用在詩中,常用來渲染悲涼淒冷的氛圍,讚揚堅貞不渝的愛情,或是控訴現實.
杜鵑鳥承載著古代文人的怎樣情感
8樓:匿名使用者
傳說杜鵑啼血的杜鵑鳥應當就是特指的俗稱布穀鳥的四聲杜鵑。因為細加端詳,杜鵑口腔上皮 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所以又有杜鵑花的顏色是杜鵑鳥啼血染成之說:
「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全唐詩》 卷759成彥雄《杜鵑花》句)「杜鵑花發杜鵑啼,似血如朱一抹齊。
應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風露也寒悽。」(秋瑾)
據李時珍說:「杜鵑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裝如雀鷂,而色慘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達旦,鳴必向北,至夏尤甚,晝夜不止,其聲哀切。
田家候之,以興農事。惟食蟲蠹,不能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則藏蟄。」
民間廣泛流傳著「望帝春心託杜鵑」的故事,說的是在古代蜀國有個名叫杜宇的人,作了皇帝以後稱為「望帝」,死後化為杜鵑。杜鵑鳥之名,大概**於此。
宋代的蔡襄詩云:「布穀聲中雨滿犁,催耕不獨野人知。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犢時。
」陸游也有詩曰:「時令過清明,朝朝布穀鳴,但令春促駕,那為國催耕,紅紫花枝盡,青黃麥穗成。從今可無謂,傾耳舜絃聲。
」詩中催耕的布穀鳥。即杜鵑鳥。南宋詞人朱希真的「杜鵑叫得春歸去,吻邊啼血苟猶存。
」更是充分地反映杜鵑為催人「布穀」而啼得口乾舌苦,脣裂血出,認真負責的精神。
在春夏之際,杜鵑鳥會徹夜不停地啼鳴,它那淒涼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們的多種情思,加上杜鵑的口腔上皮和舌頭都是紅色的,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因而引出許多關於「杜鵑啼血」、「啼血深怨」的傳說和詩篇。
白居易<<琵琶行>>中.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杜鵑在裡面有什麼含義呢?
9樓:靜看凡塵
這裡指的是杜鵑鳥,也叫子規 ,並非杜鵑花。
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淒涼、哀傷的象徵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鳥。
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悽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裡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淒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
詞人通過描寫悽清的景物,寄託了幽深的鄉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淒涼或思歸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