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這個筆名,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指「魯」字乃魯迅先生母親的姓,他的**中常提到的「魯鎮」,就是他母親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裡也出現過「迅哥兒」一詞。另一種解釋是先生摯友許壽裳所說,他親自問過魯迅先生,先生笑道:
「取愚魯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謙之辭。這兩種說法,都是從字面上解釋,也切合魯迅的生平,都說得通。
魯迅筆名的由來
2樓:大野瘦子
魯迅這個筆名,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指「魯」字乃魯迅先生母親的姓,他的**中常提到的「魯鎮」,就是他母親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裡也出現過「迅哥兒」一詞。另一種解釋是先生摯友許壽裳所說,他親自問過魯迅先生,先生笑道:
「取愚魯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謙之辭。
第三種解釋是認為「迅」字,古義為狼。出處見《爾雅·釋獸》:「狼子絕有力者曰迅。」照這樣註解引申出來,「魯迅」是指狼的一個勇敢有力的兒子。持此一說的是歷史學家侯外廬。
他說,魯迅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記》就是抨擊封建社會「吃人」制度的,他取用這兩個字為名,正是鮮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與封建社會制度徹底決裂之心聲。
3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給後人留下了不朽的精神遺產,除了浩如煙海的文學鉅著,眾多筆名也是其中之一。
小記者參觀完「三味書屋」,便走向魯迅紀念館。當我們走到二樓,一塊牌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這塊牌子上面寫著魯迅的筆名,數數一共有90多個,大家便心生疑問,魯迅為什麼要那麼多筆名?
我們看了旁邊的解釋才明白,原來魯迅的作品把社會**黑暗的一面毫不掩飾地展現出來,所以魯迅一直是國民黨最恨的人,為了生存,魯迅才不斷更換筆名。面對這麼多筆名,我們只能從頭開始看起,2023年5月,魯迅發表了第一篇白話文**《狂人日記》,筆名「魯迅」,原因有三:1、母親姓魯2、周魯是同姓之過3、取愚魯而迅速之意。
接下來是魯迅年輕時的筆名,他早年的筆名大都含有「希望、鼓勵、奮飛」等意義。如「遐觀」,就是遠看的意思,「唐俟」,是徒然等待的意思,根據年代來推斷,這表示對辛亥革命後現時的失望,並表示將投身於新的戰鬥……最後是魯迅晚年時的筆名,魯迅晚年時的筆名大都燃燒著諷刺的烈火,「虞明」是「愚民」們之意,取諧音,是對國民黨***策的譏諷。讓我最過目不忘的筆名是「孺牛」,選自魯迅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中,這個筆名反映了他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2023年8月27日,魯迅使用了最後一個筆名「曉角」,表示黎明前戰鬥的號角。這個筆名反映了他晚年臥床期間,知道自己不久將離開人世,但仍然不望喚醒國人,為了迎接黎明的叨嘮而奮勇鬥爭。
4樓:三水不了
魯迅邊兒的由來。李名的由來我聽過,我忘了。
5樓:匿名使用者
周術人 。??????????????
魯迅的民族情感**
6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
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歧視。
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95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洩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箇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
魯迅受到極大的。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
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
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只能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
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今杭州高階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個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等歷史醜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現實,社會的昏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
五四運動之後,他的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在那時,他已經在任職,並且隨一同遷居。
年,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狂人日記》,這是他第一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表文章,《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這篇**,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麼?
」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連續發表了多篇短篇**,後來編入《吶喊》兩個短篇**集,分別於年和年出版。
魯迅的**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
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
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係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係嗎?
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受欺侮時鬱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裡,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正傳》中,別人欺侮阿,阿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
魯迅對權勢者和偽君子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
《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魯迅的**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是從**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緻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
讀魯迅的**,時時有一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卻在這麼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徵,覺察到平時覺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這種細緻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使魯迅**的藝術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徵。
在青年時期,我們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學生對故事中所描寫的魯鎮等江南水鄉、三味書屋等風土人情還不夠熟悉,對人生還沒有更多的親身體驗,魯迅**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我們的感覺世界的,但在我們感覺到的人物和畫面中到底潛藏著多麼豐富的內涵,我們還不可能盡數感覺到,隨著我們社會經驗的增加和人生體驗的深化,這些人物和畫面的內涵就會不斷從中生發出來。為了揭示不同生活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的**結構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狂人日記》與《阿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光》不同,《故鄉》與《祝福》不同,《孤獨者》與《傷逝》不同。
不僅結構樣式不同,音調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麼的單純而又冷峻,《傷逝》則那麼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是**,也是詩,意境幽深,外冷內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出版於年,後者出版於年。如果說《吶喊》《彷徨》中的**是魯迅對現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
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範愛農,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著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了魯迅的生命。這些散文,把抒情、敘述、議論結合在一起,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態,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淨細緻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則呈現出迷離恍惚、奇詭幻美的意境,它們像一團團情緒的雲氣,在空中旋轉飄蕩,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
魯迅內在的苦悶,化為了夢,化為了超世間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裡。
」魯迅最內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悟,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來。魯迅的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
最充分體現魯迅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只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是、是投槍」,這種文體才表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鬥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要創造適應於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衊和攻擊。魯迅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線、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鬥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鬥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
到了後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並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它能夠「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闢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
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緻的,有果決的論斷,有的抒發,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讚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闢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是不是有點太多了呢?你自己看看吧~~呵呵
蕭紅的《魯迅筆名的由來》主要內容
蕭紅 魯迅 這個筆名,歷來有兩種解釋 一種說法是指 魯 字乃魯迅先生母親的姓,他的 中常提到的 魯鎮 就是他母親的老家 迅 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 裡也出現過 迅哥兒 一詞。另一種解釋是先生摯友許壽裳所說,他親自問過魯迅先生,先生笑道 取愚魯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謙之辭。這兩種說法,都是從字面上解...
魯迅的所有筆名和含義,魯迅的筆名的含義是什麼?
淺簡柒 魯迅 這個筆名,歷來有兩種解釋 一種說法是指 魯 字乃魯迅先生母親的姓,他的 中常提到的 魯鎮 就是他母親的老家 迅 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 裡也出現過 迅哥兒 一詞。另一種解釋是先生摯友許壽裳所說,他親自問過魯迅先生,先生笑道 取愚魯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謙之辭。這兩種說法,都是從字面上...
名人的筆名,著名作家的筆名由來
歷史天天見 我覺得很多人的筆名沒有意義,可能就是需要一個筆名吧。或者有的人就是用古代名言名句中的詞來代表自己,比如冰心的,應該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意思吧。 沉默的六月天 我覺得很多名人的筆名都代表著他們的寄託 願望。例如冰心,來自一片冰心在玉壺,估計是她希望自己的一生都能像這句詩那樣正直 不忘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