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的歷史簡介,介紹萬里長城的歷史故事

時間 2021-05-07 19:59:48

1樓:美麗課堂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的混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封建王朝,為了確保中原地區的安定,不受北方匈奴的威脅,搔攏,派大將蒙恬北逐匈奴,同時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修築長城,以燕趙秦三國北方長城為基礎,又擴充了許多部分,修起了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里的長城,自此,這一世界上古代最為巨集大的建築工程便巍然屹立在我國北部土地上了。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四個朝代修築的長城都超過了一萬華裡,它們分別是秦漢金明,而唯數漢長城最長,它東起遼東,西抵鹽澤,長約二萬餘里。秦始皇在繼位期間統一了度量衡,鐵權就相當於現在的砝碼。

地處甘肅玉門關的戈壁地帶缺少黃土,這裡的長城是用一層蘆葦和一層沙礫闡隔鋪築而成,由於蘆葦和沙礫中有的鹽和鹼,當鹽和鹼分解凝固,牆體就成為一個堅實的整體,雖經兩千年風沙的襲擊,至今還堅如磐石。

「一片石關」位於河北撫寧與遼寧綏中的交界地帶,由於它有九個門,所以又稱為「九門口」。由於在修築長城的時候要經過一段水路為了排洪洩水保護長城而修建的。素有「京東首關」之稱。

大家看到我左邊的是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您後方的是甘肅的嘉峪關,它是明代長城最西端,這面是山西代縣的雁門關。

北魏、北齊、東魏、北周都曾修築過長城,進一步說明了長城是各族人民勞動創造的結果,隋朝曾六次大規模的修築長城,唐朝國力強盛,未曾有過修築之舉,宋朝修築長城為了抵禦遼和西夏的攻擊,金長城是少數民族建立**集權修築長城最長的一條,長約5000裡,金長城以壕溝著名,元朝未曾有過修築長城之舉。

2樓:生氣小鯉魚

內蒙古是中國歷史上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長城區域,今天擁有全國最多、最集中、種類最全、內容最豐富的長城古蹟。從先秦一直到明末,包括戰國時魏、趙、秦、燕和此後的秦、漢、北魏、北齊、隋、遼、金、明等歷代長城在內蒙古都有遺蹟可尋。

在我國擁有長城的16個省區市中,內蒙古的長城在5個方面居全國第一:

一是種類最多,有歷代長城12種;

二是長度最長,歷代長城相加總里程約1.5萬公里,佔全國長城總長三分之一;

初步統計,將我國各個時代所築長城長度加起來,全國約有10萬多裡,而內蒙古境內的長城長度有3萬多裡,約佔全國長城的1/3。居全國16個有長城的省、市、自治區之首。

舉世聞名的中國4條萬里長城,在內蒙古境內均有大段遺蹟。秦始皇修築的萬里長城,西起甘肅臨洮,中經內蒙古陰山山脈,冬至遼東,延袤1萬餘里。秦始皇以後修築的長城,其中規模最大的當推漢長城和金、明長城。

漢長城東起遼東,西至鹽澤(今新疆羅布泊),並在今內蒙古陰山之北著有外城,全長2萬餘里,其工程規模之大,超出秦城之上。金代修築的長城,東北起至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境內,西南止於包頭市東郊黃河岸邊;還有一道東起大興安嶺,西至今蒙古國境內的德爾蓋爾汗山。金長城總長近萬里,是繼秦漢之後又一條萬里長城。

因絕大部分長城縱貫內蒙古東北至西南草原地帶,故又稱為「草原萬里長城」。

三是修築歷史最長,前後跨越2000多年;四是修築朝代最多,有12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五是分佈地區最廣,遍佈內蒙古全境12個盟市約80個旗縣區。

介紹萬里長城的歷史故事

3樓:心願誠帆

歷史故事一:

據傳,秦滅六國之後,有一個叫盧生的方士,受始皇之命出海,回來後,給始皇帶回了句話,說:「亡秦者,胡也。」

始皇相當迷信方士,所以他從子孫後世角度,即開始北築長城,想讓這個句話落空。當時始皇把修長城當做小老百姓修自已家院牆一樣來修,但這條院牆出太長了。因此動用了秦國全國的國力,讓許多老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

修長城的舉動,也是簡接激發民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從另外角度講,最後亡秦的,還真有胡的作用,不過從秦人手中接過天下的則是漢人。對於方士帶回的讖語,根據秦國選都江堰的前例,很可能是六國故人想出來的,耗秦國國力的法子。

歷史故事二:

長城是中國古代一項極為雄偉的防禦建築工程,有人說秦始皇陵就在長城底下,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沒有人會去破壞,當然秦始皇陵也不會遭到後人的破壞,這才是秦始皇修長城的真正目的。

人們常說的「明修長城清修廟」也就是這意思,秦始皇真正的靈柩,就藏在長城下面。秦始皇在修長城的同時也正在修建自己的墳墓,墳墓完工以後所有的人也就成了陪葬,為的是不讓修長城的人對外宣揚。

歷史故事三: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在她成親那天,新郎範喜良被官兵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

她想與其坐在家裡乾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丈夫。

一路上,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終於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

最後她聽到範喜良已經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範喜良的屍首。

歷史故事四: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佔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確和節省。

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佔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

"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

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甕城門樓後簷臺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借此剋扣易開佔和眾工匠的工錢,但易開佔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

"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

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歷史故事五: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

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擴充套件資料

萬里長城雄踞於我國北部河山,由西向東跨過黃土高原、沙漠地帶、崇山峻嶺、河谷溪流,是世界最偉大的建築之一。萬里長城源於戰國時期。《左傳》中已有長城的記載。

戰國時期,已形成了一些大城市,如秦國的咸陽,趙國的邯鄲、燕國的下都、魏國的大梁等,北方的大平原,成了北部遊牧民族嚴允、林胡、樓煩、東胡、匈奴的統治者向南爭奪的物件。同時,各諸侯國統治階級集團之間兼併戰爭,亦達到非常頻繁的地步。

開始,為防止來自北方的突然襲擊,各諸侯國在北部修建了長城。後來,各諸侯國之間亦築起了長城進行自衛。秦始皇滅六國之後,為收復失地,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討伐匈奴,將他們趕到了黃河以北,為了在北部設定郡縣,保衛邊疆,秦始皇開始大規模地修建長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把燕、趙、魏各諸侯國的長城連線起來,用30萬人力連續修了10多年,完成了西起甘肅臨洮(岷縣),沿黃河到內蒙臨河,北達陰山,南到山西雁門關、代縣、蔚縣,接燕國北長城,經張家口東達燕山、五田、錦州延到遼東的長城,全長6000多公里,人稱「萬里長城」。

4樓:匿名使用者

1、長城(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線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1]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2]

長城資源主要分佈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根據此前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

1萬千米。[3]

2、故事

孟姜女哭長城是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發生在河北北部的萬里長城腳下,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著。相傳秦始皇建長城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萬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死亡的噩耗。

她痛哭城下,七天七夜不止,這段長城就此坍塌,露出範喜良屍骸,孟姜女安葬範喜良後於絕望之中投海而亡。後來稱作一段愛情佳話。

3、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甕城門樓後簷臺上的一塊磚。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佔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佔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

"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甕城門樓後簷臺上。

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借此剋扣易開佔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佔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

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關於長城的歷史,由來,作用……

5樓:酸檸檬嘿

長城的名稱由來: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時期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

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1、長城,長城之稱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是長城最通用的稱謂。《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2、方城,稱長城建築為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漢書·地理志》載:「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方城。」

3、塹、長塹、城塹、牆塹,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史記·秦本紀》在記載秦簡公六年(前409年)沿洛水修築長城時,就只用了「塹洛」兩字,《北史·契丹傳》載:「契丹犯塞,文帝北討至平州(今河北盧龍縣)遂西趣長塹。

」4、塞、塞垣、塞圍,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用以表示關口要隘。這些被稱之為塞的關隘,有的就在長城之上,有的則在離長城很遠的地方。

另一個意義是用以表示長城。

5、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這是把長城同塞並在一起合稱長城的一種表示形式。這種稱謂在史書中也很常見,如: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中有:

「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晉書·唐彬列傳》載:「遂開拓舊境,卻地千里,復秦長城塞」。

長城的歷史: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佈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萬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長城的作用意義:

1、邊帶發展

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有的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

2、民族融合

在文化方面,長城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長城的修建和戍守,長城區域的爭戰,反而促使了中國古代漢族和十幾個少數民族進行了廣泛的融合。

3、軍事意義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線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4、文化意義

在長城出現的2000多年來,以長城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終沒有停止過。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修建趙長城,號召國人學習「胡服騎射」,進行南北文化交流。

秦漢時期,長城南北文化進行了空前的對話與交流,在長城沿線發現的秦權、詔版,內蒙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單于和親瓦當,還有聞名遐爾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

萬里長城的,萬里長城的資料

裝甲擲彈兵水瓶 長城 great wall 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 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 障 亭 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蹟。自秦朝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

萬里長城是怎麼修建的,中國萬里長城是怎樣建成的?

長城建造花了282年才完成。長城又稱 萬里長城 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始修於燕王,歷史長達2000多年。長城發展起源 春秋戰國時期,燕趙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臺,並用城牆連線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根據歷史文...

萬里長城的作文 左右 ,一篇萬里長城的作文 500字左右

小木草 我心目中的長城 長城,是我早已嚮往的去處。暑假裡,我如願以償飽覽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長城風光。八達嶺聳立在北京西郊,遠望起伏連綿,近看山嶺陡峭。長城盤旋在山樑上,像騰飛的龍。站在長城上往下看,只見停車場的一輛輛轎車如甲蟲,一個個行人如螞蟻 往上仰望,藍天白雲,烽火臺傲然挺立。登長城看起來容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