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說出有關於諸葛亮的兩個故事的名稱

時間 2021-05-07 19:59:59

1樓:

在《三國演義》塑造的眾多人物形象中,諸葛亮無疑是塑造得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可以說,他是全書的真正主角,是維繫全書的靈魂。我們簡直無法想像,如果沒有諸葛亮這個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三國演義》還有什麼看頭,還怎麼能成為世代相傳的古典文學名著!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作者耗費筆墨最多的藝術形象。從「水鏡先生」司馬徽第一次提到他的道號「伏龍」(即「臥龍」),為他的出場預作鋪墊(嘉靖元年本第六十九回《劉玄德遇司馬徽》,毛本第三十五回),到他去世後被安葬於漢中定軍山(嘉靖元年本第二百九回《武侯遺計斬魏延》,毛本第一百五回),他一直處於作品情節的中心,當之無愧地成為全書的第一號主角。羅貫中滿懷摯愛之情,傾注全部心血,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將他塑造為一個光彩照人的藝術典型。

一歷史上的諸葛亮(181~234),本來就是漢末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生於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十四歲便隨叔父諸葛玄離開家鄉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輾轉來到劉表控制的荊州。十七歲時,諸葛玄病卒。

儘管此時諸葛亮年未弱冠,又與荊州牧劉表及其大將蔡瑁都有親戚關係,但他胸有大志,襟懷高邁,不願託庇於權門,於是帶著弟弟諸葛均,毅然隱居於隆中(漢代屬荊州南陽郡鄧縣,今屬湖北襄樊市),一面躬耕隴畝,一面關注天下大事,研究治國用兵之道,長達十年之久。建安十二年(207),奮鬥半生而屢遭挫折,當時依附劉表、屯兵新野、勢單力薄的劉備三顧茅廬,向年僅二十七歲的諸葛亮請教。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大勢,為劉備制定了先佔荊、益二州,形成三分鼎立之勢,外結孫權,內修政治,待時機成熟,再分兵兩路北伐,攻取中原,以成霸業的戰略方針。

在劉備的懇切敦促下,諸葛亮出山輔佐,從此成為劉蜀集團的棟樑,在歷史的舞臺上大展巨集圖,創造出非凡的業績。

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親率大軍南征,劉表病卒,次子劉琮繼位,不戰而降,劉備敗走江夏。在此危難之際,諸葛亮主動要求出使江東,說服孫權,建立起孫劉聯盟,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使劉備趁勢奪得荊州江南四郡,不久又「借」得孫權佔據的南郡。此後,他又協助劉備奪取益州,順利地實現了跨有荊、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第一步戰略目標,使劉蜀集團達到鼎盛時期。

建安二十四年(219),關羽丟失荊州,使劉蜀集團的地盤減少了將近一半;章武二年(222),劉備又在夷陵之戰中遭到慘敗,次年託孤於諸葛亮,在羞憤與悔恨中病逝。在此危急存亡之秋,諸葛亮以巨大的勇氣和高超的智慧,獨力承擔起維繫蜀漢國運的歷史使命。他**遠矚,勤政務實,勵精圖治,清正廉明,把蜀漢治理得井井有條;他堅持「和」、「撫」方針和「攻心為上」的原則,迅速平定南中地區,較好地處理了民族關係;他不畏艱險,屢次北伐,始終對強大的曹魏保持了進攻的態勢;他善於治軍,賞罰嚴明,重視裝備的革新和戰術的改進,創制了令人稱奇的「木牛流馬」和「八陣圖」;他忠於職守,克己奉公,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西晉傑出的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篇末高度評價道: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諸葛亮的崇高品格,不僅深受蜀漢民眾的尊崇,甚至還得到敵方的敬重。在他的諸多優秀品格中,最突出的有兩點:一是智慧,集中體現於《隆中對》;二是忠貞,集中體現於《出師表》。

總之,他確實不愧為一代賢相,名垂千古。

二諸葛亮逝世以後的一千餘年間,歷代胸懷壯志、關心國事的知識分子深情地緬懷和頌揚著他,廣大民眾一代又一代地傳頌著他的業績,各種通俗文藝也反覆講唱和渲染著他的故事。羅貫中繼承了這種尊崇諸葛亮的社會心理,在史實的基礎上,吸收了通俗文藝的有益成分,加上自己的天才創造,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高雅、睿智、充滿理想色彩和藝術魅力的諸葛亮形象,一個家喻戶曉的光輝形象。這樣的諸葛亮形象,雖以歷史人物諸葛亮為原型,但已有了很大的變異,比其歷史原型更高大,更美好,成為古代優秀知識分子的崇高典範,成為中華民族忠貞品格和無比智慧的化身,成為中外人民共同景仰的不朽形象。

為了塑造好諸葛亮藝術形象,羅貫中花費了大量筆墨,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努力。

(一)充分突出諸葛亮在劉蜀集團中的關鍵地位和作用

歷史上的諸葛亮,儘管一出山就與劉備「情好日密」,受到劉備的充分信任;但他在劉蜀集團中的地位卻是逐步提高的,按照通常的政治機制,這也是很自然的。他剛出山時的身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沒有記載,估計是幕賓之類。赤壁之戰以後,劉備奪得荊州江南四郡,諸葛亮始任軍師中郎將;此時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早已封漢壽亭侯,張飛為宜都太守、徵虜將軍,封新亭侯,諸葛亮的地位略低於關、張。

建安十九年(214),劉備定益州,諸葛亮升任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掌管左將軍府事務,此時劉備的官銜是「左將軍領荊、益二州牧」),其官品與關羽、張飛同列,而在劉蜀集團中的實際地位則超過關羽、張飛。直到劉備稱帝(221),諸葛亮任丞相,才正式成為蜀漢的頭號大臣。而且,在劉備稱帝之前,諸葛亮雖曾參與謀議,但大部分時間是留守後方,足食足兵,從未統管過軍事 。

然而,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卻把諸葛亮寫成一開始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大權在握,指揮一切的統帥,大大提高了他在劉蜀集團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出山不久,夏侯淳便率領十萬大軍殺奔新野,這是他面臨的第一場考驗。這時——

玄德請孔明商議。孔明曰:「但恐關、張二人不肯聽吾號令。

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劍印。」玄德便以劍印付孔明。孔明遂聚集眾將聽令。

……「主公自引一軍為後援。各須依計而行,勿使有失。」(第三十九回)

在這初出茅廬第一仗中,劉備一開始便將指揮權交給諸葛亮;諸葛亮胸有成竹,一一調遣眾將,甚至連劉備也要接受他的安排。火燒博望的勝利,樹立了諸葛亮的威信,也確立了他指揮一切的地位。從此以後,他在劉蜀集團的指揮權牢不可破,從未受到過質疑。

每遇大事,劉備總是對他言聽計從,文武眾官也總是心悅誠服地執行他的命令。赤壁大戰期間,他出使東吳達數月之久,劉備方面積極備戰,一切準備就緒後,仍然要等待他趕回去指揮排程:

且說劉玄德在夏口專候孔明回來……須臾船到,孔明、子龍登岸,玄德大喜。問候畢,孔明曰:「且無暇告訴別事。

前者所約軍馬戰船,皆已辦否?」玄德曰:「收拾久矣,只候軍師呼叫。

」孔明便與玄德、劉琦升帳坐定……(第四十九回)

諸葛亮的命令,誰也不能違抗。就連身份特殊的頭號大將關羽,由於違背軍令私放曹操,諸葛亮也要下令將他斬首;只是由於劉備出面說情,希望容許關羽將功贖罪,「孔明方才饒

了」。(第五十回~五十一回)這些描寫,大大超越了歷史記載,使諸葛亮始終處於劉蜀集團的核心,地位明顯高於所有文武**,而又使讀者覺得可信。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前屢遭挫折,而得到諸葛亮輔佐之後則節節勝利,兩相對照,讀者不由得深深感到:

劉蜀集團的成敗安危,不是繫於劉備,而是繫於諸葛亮。

(二)竭力渲染諸葛亮的智慧,特別是出神入化的軍事謀略

上面說過,歷史人物諸葛亮的突出品格之一便是智慧,但那主要是善於把握天下大勢,善於總攬全域性,制定正確的戰略方針的政治智慧,《隆中對》就是其集中體現。至於軍事方面,陳壽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說他「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意思是說諸葛亮善於管理軍隊,治軍嚴整,但在運用奇謀妙計上卻有所不足;他治理百姓的才幹,優於當統帥的謀略;隨機應變的本領,不是他所擅長的。

有人認為陳壽貶低了諸葛亮;但事實是,歷史上的諸葛亮確實並不特別擅長出奇制勝。然而,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不僅充分表現了諸葛亮的政治智慧,而且通過大量的虛構情節,著力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把他塑造為用兵如神的謀略大師,成為中華民族無比智慧的化身。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出山後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火燒博望,便具有很大的虛構成分。歷史上,劉備曾與曹操大將夏侯?、于禁等相拒於博望,「久之,先生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

等追之,為伏兵所破。」(《三國志•蜀書•先主傳》)那是在三顧茅廬之前,自然與諸葛亮無關。羅貫中來了個移花接木,將此事安排在諸葛亮出山之後,使他成為克敵制勝的英明指揮者。

作品先寫曹軍的氣勢洶洶,寫十萬曹軍與劉備數千人馬的懸殊對比,釀造出泰山壓頂的緊張氣氛;然後寫諸葛亮調兵遣將,關羽、張飛對他的計謀都心存懷疑,「眾將皆未知孔明韜略,今雖聽令,卻都疑惑不定。」「玄德亦疑惑不定。」結果,戰鬥的程序完全按照諸葛亮的預計發展,劉備軍大獲全勝,使得關羽、張飛這兩個心高氣傲的大將心服口服,稱讚道:

「孔明真英傑也!」(第三十九回)於是,諸葛亮料事如神的軍師形象初步得到了表現。

隨後的火燒新野,純屬虛構的情節。在這次戰鬥中,諸葛亮水火併用,層層設伏,讓曹仁、曹洪率領的十萬大軍先遭火燒,再被水淹,損失慘重(第四十回)。從此,諸葛亮的無窮妙計,不僅贏得了整個劉蜀集團的高度信任,而且使曹軍十分害怕,動不動就懷疑:

「又中孔明之計也!」

在決定劉蜀集團命運和三分鼎立局面的赤壁大戰中,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更是大放光彩。本來,在歷史上的赤壁大戰中,最主要的英雄應該是周瑜;諸葛亮除了出使江東,智激孫權聯劉抗曹之外,究竟還有哪些作為,史書上並無明確的記載。然而,在羅貫中的筆下,諸葛亮卻成了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關鍵的人物。

儘管他在吳軍中身居客位,但是,他卻是「赤壁大戰」這一情節單元的真正主角。孫劉聯盟的建立,由他一手促成;孫權抗曹的決心,由他使之堅定;周瑜導演的「群英會」、「蔣幹盜書」,黃蓋的苦肉計、詐降計,被他一眼看穿;戰役的關鍵決策——火攻計,由他與周瑜共同商定;而實行火攻的決定性條件——東風,又由他巧妙「借」來。可以說,孫劉聯盟在奪取勝利的道路上每前進一步,都離不開他的智慧;如果沒有他,周瑜要想打敗曹操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孫劉聯盟與曹軍之間的矛盾和孫劉聯盟內部矛盾的旋渦裡,在與周瑜、曹操這兩個傑出人物的鬥智中,他的遠見卓識、雅量高致和神機妙算,一次又一次地迸發出耀眼的火花。周瑜對他又敬又嫉,多次企圖除掉他,他都一一從容化解,安如泰山,既使周瑜無可奈何,又維護了孫劉聯盟,保障了戰役的勝利。鬥智的結果告訴人們:

曹操之智不及周瑜,周瑜之智又不及諸葛亮,因此,諸葛亮才是大智大勇的頭號英雄。

在「三氣周瑜」、「劉備奪取漢中之戰」、「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情節單元裡,羅貫中也安排了許多虛構的情節,從多種角度入手,把諸葛亮的智慧謀略表現得精妙絕倫。在與對手的政治鬥爭中,他總是善於把握全域性,隨機應變,因勢利導,牢牢掌握制勝的主動權。在軍事較量中,他總是知己知彼,重視掌握情報,善於調動對方,善於打心理戰,善於「用奇」,或伏擊,或偷渡,或偽裝,或奔襲,虛虛實實,千變萬化,一次又一次地贏得勝利。

《孫子兵法》說:「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兵勢篇》)「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虛實篇》)諸葛亮精通這些軍事原則,真是用兵如神。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真實存在的人物嗎

希望是真的 很希望諸葛亮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和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但是諸葛亮並不墨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諸葛亮以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的精神成為後世的楷模。中國千百年來將諸葛亮描繪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嫻熟韜略,...

三國演義裡面有哪些人物,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zy夢雨藍嫣 蜀 劉備 劉禪 關羽 張飛 趙雲 諸葛亮 徐遮 法正 馬良 黃忠 馬超 魏延 姜維等等。魏 曹操 夏侯惇 張遼 徐晃 張郃 于禁 樂進 典韋 許褚 荀彧 荀攸 賈詡 郭嘉 程昱 司馬懿 司馬昭 司馬師等等。吳 孫權 孫策 孫堅 周瑜 魯肅 呂蒙 陸遜 甘寧 太史慈 黃蓋 張昭 諸葛瑾等...

三國演義中主要人物的故事,三國演義30位主要人物的名稱及3個故事

憤怒的豬崽 主要人物形象 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姜維,趙雲,周瑜,孫權,魯肅,曹操 夏侯敦,呂布,楊修,曹丕,孫皓,司馬炎,司馬懿,馬超,黃蓋,龐統,王允 空城計三國中後期,諸葛亮出兵討伐魏國,由於要地街亭失守,導致滿盤皆輸。諸葛亮被迫撤兵,司馬懿大軍追至,這時孔明手下的將領士兵基本都分配軍務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