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古代是南蠻之地,為何粵語卻保留了很多古漢語

時間 2021-05-07 19:59:59

1樓:子子cong愛娛

其實,無論是粵語也好,吳語也罷,都是古越語和當地語言的結合體,而因為這些方言留有古漢語的「痕跡」,所以是語言學家研究古漢語的參考「資料」,進而為研究古代和當今語言文字的發展提供線索和理論支援。

2樓:不一樣的社會喵

中國經濟發展重心由北方南移,大量中原人士進入南粵,形成的文化與語言融合。

3樓:霧拉拉

廣東是南蠻之地卻保留了很多的古漢語,是因為和外界的溝通比較少,然後古漢語就沒有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

4樓:彩虹巧克力糖豆

因為當時的北方人遷徙到這裡,與當地的文化產生了交流和碰撞,因而保留了很多古漢語。

5樓:度小菟

韓愈流放廣東明確表示語言不通,蘇軾到了南方印象「鵠面鳥語」,李摯也說是「鳥語」。南方在秦漢時期人煙稀少,在宋朝以前文人的足跡大致都是李白的行跡範圍,他們在**都沒有語言障礙,唯獨到了廣東。別再正宗古漢語了,韓愈如果懂粵語,就不會被流放求著回去了。

蒙元在北方統治那麼久,北方人也沒有講蒙古語,移民一般都順從了當地語言,至少是影響很大,所以不管你是從哪方去的廣東,廣東本地語系對他們影響都巨大,因此什麼古漢語古發音的完全就是野心膨脹,沒有歷史根據和不根據事實的歷史虛無主義。

漢語字典的歷史

6樓:霧中鮷鄨

東方最早的字典可算是

《爾雅》 ,成書時期大約在漢朝之前,因為《爾雅》把字分類並作出解釋,儒家學者把《爾雅》歸類為訓詁。

及後,大約在公元30年-124年,漢朝許慎編寫說文解字,創立了六書理論,制定了中文字部首的基礎,是字書中的佼佼者。

2023年,即西夏乾祐庚戍二十一年,党項人骨勒茂才完成了西夏的第一部西夏文中文雙語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成為考古學家翻譯西夏文的依據。

在2023年(康熙五十五年),第一部正名為字典的《康熙字典》正式面世。當中除了列舉字的出處外,還羅列《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等等的反切,並對同音切語加以歸併。

2023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在澳門為了翻譯工作,編寫了中國第一部英語學習字典《華英字典》。馬禮遜在倫敦時候,曾經得到一名中國人的教導下學習一年漢語,抵達廣東後,曾翻譯《三字經》及《大學》,並且編寫過漢語語法書籍,所以對中國文化及語言有一定了解。因此在《華英字典》可以找到很多出自《紅樓夢》和《論語》的例句。

《華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本英漢-漢英對照的字典,篇幅大內容豐,有豐富的例句及解釋,並收錄大量成語、俗語。2023年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英華韻府歷階》及2023年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的《英漢字典》都把它當作參照基礎。

2023年,德國傳教士羅存德在香港出版一部兩卷本的《英華字典》,可算是香港最早的雙語字典。羅存德在2023年到香港傳福音,於2023年成為香港的中國福音傳道會的主要負責人。他曾編寫過《英話文法小引》及《英華行篋便覽》。

2023年,中華書局出版《中華大字典》。

甲骨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其中,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僅有中國的漢字沿用至今。

傳說中,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漢字,造字時天**驚——「而天雨粟,鬼夜哭」。從歷史角度來看,複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更可能在漢字的蒐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有觀點認為《周易》中的八卦對漢字形成有較大影響,但支持者甚少。

二 原始文字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特徵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形成。

2023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種符號中,部分特徵與甲骨文有較大類似之處。這一發現將原始漢字的形成過程推定到距今2023年以前。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

但是,商朝以後的漢字和這些幾何符號是否一脈相承?這個問題還在爭議中。許多學者提出,這些符號不一定是漢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絕對肯定是文字元號。

三 從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傳為李斯所書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發展過程,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稱為古文字。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型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甲骨文單字中,如今已能認出近2000字。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稱為金文或鐘鼎文,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毛公鼎》具備很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在大篆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範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書寫字型,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

小篆解決了各國文字間出現大量異體字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文字的統一有力促進了民族間文化傳播,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中國的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文字史所罕見。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演變。初期漢字系統的字數不足,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複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

但事物眾多,不可能都用單一漢字表示,且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又引發了漢字本身的學習困難,漢語逐步從單字表意演變為詞語表意為主導。

四 造字及組成

在秦始皇統一漢字後,漢字的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斷出現:

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國號。

唐朝時,武則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為她的名字。

五代劉巖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識的湧入,也造了許多字。例如隨著「beer」傳入中國,如何用漢字表達是一個問題,最初譯為皮酒,後覺不妥,於2023年左右創造了「啤」字——譯為「啤酒」。為了表示英制的單位,還造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裡(海里)、嗧(加侖)、瓩(千瓦)、呎(英尺)等。

不過這些多音節的字在2023年7月20日大陸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標準計量局發出《關於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統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陸地區已不再使用,但臺灣等地仍可見到。

如今由於資訊化及用字的規範,漢字已經不再任意增加新字唯一的例外是元素週期表中的各種元素,如「氦」「氯」氡」「鍺」「鉻」「鈾」等。這種造字方法還在一直沿用,用於新元素的命名。化學元素的造字規律詳見元素。

六書是漢字構成的分析,在周禮中就提到了六書,但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的漢字構造規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註、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惟要注意的是,「六書」是對漢字產生的整理及分類,並不是造字的法則。

五 現代漢字形成

小篆筆畫以曲線為主,後來逐步變得直線特徵較多、更容易書寫。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漢代以後,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步從木簡和竹簡,發展到到在帛、紙上的毛筆書寫。草書、楷書、行書等字型迅速出現,不僅滿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還形成了濃郁東方特色的書法藝術。古代印刷術發明後,出現了用於印刷的新字形宋體,在現代又陸續出現了黑體、仿宋等字形。

以溝通為主,幫助對文字的理解及翻譯現代的字典都提供了很多功能,其中兩大功能分別是:功能

以知識為主,針對某事物來尋獲知識

漢語的歷史

7樓:匿名使用者

揭開中文的歷史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既然漢語不是表音的,人們如何知道這個語言的發音?但是,在漢字(特別是形聲字)、詩歌的韻律以及對外國人名的翻譯中可以找到足夠的資訊。

上古漢語

上古漢語存在於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世紀到7世紀),文字記錄有青銅器上的碑銘、詩經集、歷史書書經以及部分的易經。

重構上古漢語的工作開始於清朝的語言學家。西方的古漢語先鋒是瑞典的語言學家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他主要研究漢字和形式和詩經的韻律。

中古漢語

這種漢語使用於隋朝、唐朝和宋朝(公元7世紀到10世紀)。根據根據切韻涉及到的,它可以分為早期(公元601年),以及晚期(根據廣韻所反映的,公元10世紀)。高本漢把這個階段稱為「古代漢語」。

語言學家已能較自信地重構中古漢語的發音系統。這種證據來自幾個方面:現代方言的多樣性、韻書以對外語的翻譯。

正如日耳曼語-印歐語系的語言可以由現代印歐語言重構一樣,中古漢語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國古代的文學家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來總結漢語的語音體系,這些資料仍然是現代語言學家工作的基礎。最後,漢語的語音可以從對外國語言的翻譯中瞭解到。

早期北方話

這種漢語為元朝(公元14世紀)使用的北方方言,它儲存在了周德清在14世紀初撰寫的韻書《中原音韻》中。早期北方話中,平聲已分為陰平、陽平二聲,入聲漸漸消失,清濁聲母合併,實際上已經形成了現代北方話的雛形。

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是指現代漢族的共同語,也就是普通話。它是以北京話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漢語。現代漢語也是中國大學裡許多文科專業的一門課程。

現代漢語的書面形式**於宋元時期的白話文學;口頭形式則**於元明時期的官話。

8樓:匿名使用者

上古漢語

上古漢語存在於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世紀到7世紀),文字記錄有青銅器上的碑銘、詩經集、歷史書書經以及部分的易經。

重構上古漢語的工作開始於清朝的語言學家。西方的古漢語先鋒是瑞典的語言學家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他主要研究漢字和形式和詩經的韻律。

中古漢語

這種漢語使用於隋朝、唐朝和宋朝(公元7世紀到10世紀)。根據根據切韻涉及到的,它可以分為早期(公元601年),以及晚期(根據廣韻所反映的,公元10世紀)。高本漢把這個階段稱為「古代漢語」。

語言學家已能較自信地重構中古漢語的發音系統。這種證據來自幾個方面:現代方言的多樣性、韻書以對外語的翻譯。

正如日耳曼語-印歐語系的語言可以由現代印歐語言重構一樣,中古漢語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國古代的文學家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來總結漢語的語音體系,這些資料仍然是現代語言學家工作的基礎。最後,漢語的語音可以從對外國語言的翻譯中瞭解到。

歷史上的南蠻是指那些地方

南蠻的稱謂最早記載來自於周代,周人自稱 華夏 便把華夏周圍四方的人,分別稱為東夷 南蠻 西戎 北狄,以區別華夏,先秦時期居於我國南部的少數民族統稱為 南蠻 他們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稱呼。夏朝時稱卉服島夷 有苗 三苗 和夷 裸國。商朝時有荊蠻 庸 濮 蜀 髳 微 越。周朝時稱南蠻 荊蠻 荊越 揚越 百越...

廣東省地區在古代怎麼稱呼,現在的廣東省在古代叫什麼

超級江湖小生 嶺南古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漢初,它是南越國的轄地。所謂嶺南是指五嶺之南,五嶺由越城嶺 都龐嶺 萌渚嶺 騎田嶺 大庾嶺五座山組成,大體分佈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 江西五省區交界處。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 桂林 象 南海 3個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

廣西和廣東離越南很近,在古代成為過越南的領土嗎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 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 皮皮5皮皮 顯然不是.越南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中國領土. 123456尚東 應該是越南在古代屬於南越的一部分 不風之風 越南,古稱交趾,中國領土。唐朝詩人王勃的父親就當過交趾的縣令。 閃方 在廣西只服姓黃的,黃氏第一 怎不說越南以前是南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