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俠小說特點及其文化分析,金庸武俠小說關於傳統文化如何現代轉化的思考

時間 2021-05-07 20:00:15

1樓:匿名使用者

武俠**作為中國**型別中極為重要的一大類別,長期以來受到了諸多的非議。本世紀

二、三十年代,部分新文化運動的作家對之極其不滿。瞿秋白說:「武俠**化解了人們的鬥志。

人們期待著英雄,垂下了一雙手。為什麼?因為『濟貧自有飛劍仙,爾等安心做奴才』」。

茅盾更是斷言:武俠**是「純粹的封建思想文藝」。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新中國建立以後,武俠**被徹底禁絕達三十年之久。

時至今日,大陸無數專家,學者仍然以談武俠**為羞。

有人曾給武俠**下了一個定義:武+俠+**=武俠**。還有人認為,武俠**可以無武,但不可無俠。

俠的起源,最早見於《韓非子》:「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西漢太史公首創《遊俠列傳》。

他說「救人於厄,振人不贍,仁者有采,不既信,不信言,義者取焉」。司馬遷認為,俠的特徵是正直,重情,講義,不畏**,鋤強扶弱,不圖報答。《史記》中有關遊俠、刺客的史傳散文,敘述了一大批有血有肉,形象豐滿的俠客,也成為武俠史傳最早的完整篇章。

漢魏六朝的神怪筆記**,為後世神魔,劍仙武俠提供了想象的空間。

延續至唐代,因「傳奇體」短篇**的興起,武俠性質的**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唐代武俠開始注重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傳神,文采的變化以及環境的渲染。許多**今天讀來,仍拍案稱奇,神思萬里。

如《虯髯客傳》中的風塵三俠的悲歡離合,《聶隱娘》中的神奇變幻等等,**人物生動,結構嚴謹。唐代武俠為後世武俠**的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宋元明時期的中國**的成型期。話本**的大量興起,為白話武俠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從某種程度上說,《水滸傳》是一部武俠性質非常濃厚的**。

明末到晚清,公案**大批湧現,如《施公案》、《七俠五義》等。但**中的俠已經成為輔佐清官、明君,為民除害的「帶刀侍衛」,缺少俠的個性和飄逸。從武俠**創作的技法來說,已經日趨完善。

**以後,是舊武俠創作的高峰期。作者身份各異,**水平良莠不齊,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李壽民(還珠樓主)、王度廬、向愷然等人。李壽民的《蜀山劍俠傳》開武俠千古未有之奇,作者神思騁懷於宇宙之中。

他以劍仙、神魔描繪出一個班駁陸離的神怪世界。王度廬的《鐵騎銀瓶》系列,哀豔婉約,玉嬌龍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為後世作家寫情開闢新路。

武俠**發展到**,已經表現出不可避免的消極面。它描繪出的俠義、劍仙世界遠遠背離現實,以純粹的消遣吸引讀者。更嚴重的是,許多涉世未深的少年沉溺於中,不能自拔,社會消極面很多;當時民族正處於內憂外患之際,當務之急是放下不切實際的空想,救國圖存。

在這種背景下,武俠**理所當然受到一些專家,進步人士的抨擊,這種觀點由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一直延續到了後來。

可是,武俠**作為中華藝苑的一支,是無可禁絕的。它紮根於民間,它在傳播中華文化,維繫海內外同胞的血肉關係,功不可沒,它滿足了社會大眾的景仰重情重義,救人水火的俠義行為的心理,它體現出社會弱勢群體對公理、正義的嚮往和追求。

武俠**的歷史背景多為中國古代,尤以宋、元之亂世為多,蓋因亂世之中,人更加需要以武力證明自身價值。武俠**有自身獨特的文化背景,乃是以武學為中心,兼以中國古代醫學、佛學、道家、易術及各種神祕學等。因此,武俠**中人物的價值觀,乃至於整部作品的精神基調,是建立在武學的基本思想上的。

「武」,義為「止戈」,是以武力平息干戈。也就是說,習武的目的是制止以強凌弱的行為。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正義與**在武俠**中十分明確。

我很博學吧~

2樓:匿名使用者

武俠**之中道,自由出入於有無之際。有者,**結構完備嚴整,內涵博大精深是也;無者,**文勢無拘無束,意境自在天然是也。總體來看,十四部作品以《書劍恩仇錄》為宗本,一出手就顯大家風範,此為金庸武俠**之基,太極是也。

由此生髮相反相成之兩儀: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兩書勢分正奇而有異曲同工之妙,堪稱珠聯璧合,猶如兩儀劍法,一陰一陽,一剛一柔。

雙劍合璧,乃歸於倚天屠龍記,又一太極也。由此又生髮兩儀:天龍八部與笑傲江湖,至此,金庸經典意義上的武俠**已達爐火純青之境界。

天龍八部堪稱至法、至正、全有,包羅永珍,武俠中之哲學;笑傲江湖堪稱無法、至奇、妙無,隨意揮灑,武俠中之詩。至法無法,至正至奇,全有妙無,哲學就是詩,所以兩者自然融歸於鹿鼎記,渾然天成,透徹圓融。如果按照獨孤求敗一生在劍道上達到的不同境界來看金庸的武俠**系列,則書劍恩仇錄是剛開始練劍,射鵰英雄傳是青鋒寶劍,神鵰俠侶是紫薇軟劍,倚天屠龍記是玄鐵重劍,天龍八部是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笑傲江湖是自此精修,逐步超越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境界,對應於金庸的武俠**創作,就是逐步超越武俠**有的境界,逐步走向非武俠,鹿鼎記則是無劍境界。

與此對應,金庸武俠**之俠客也呈現出一個完整的發展系列:陳家洛是第一個俠客的化身,但其內涵主要還是在民族主義的維度中。之後,郭靖和楊過在互補的意義上比較充分的俠客的內涵:

郭靖是集體主義本位意義的英雄,楊過是個體主義本位意義的英雄。郭靖和楊過身上所體現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理想已經開始超越民族主義的範疇而提升到人類主義的境界。郭靖是正統意義上的大俠,楊過則是反正統意義上的大俠,但正反一體,兩者都是至情至性者無別。

兩者的內涵在張無忌身上得到融合。張無忌以巨大的包容性將正反兩種意義的大俠化為一體。通過張無忌,金庸將大俠的理想境界建立於平凡普通之中,功力更見精純。

此後,俠客的內涵最為典型的在喬鋒和令狐沖身上得以展示,兩人分別是郭靖和楊過的更高意義、更為自由的發展階段:喬鋒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無名老僧稱讚他為「惟大英雄能本色」,「菩薩心腸」,「大仁大義」,這一點與郭靖毫無二致,但金庸通過喬鋒乃至江湖眾生相的深刻刻畫,將武俠**的境界提升到了對整個人類命運終極關懷的高度。天龍八部就如一部佛學的史詩,飽含著悲天憫人的偉大精神。

天龍八部事實上是經典武俠**真正的顛峰,雖然笑傲江湖更為飄逸自在,鹿鼎記更為透徹圓融,但都不如天龍八部博大精深——物極必反,從笑傲江湖開始逐步走向反武俠,直至鹿鼎記成為非武俠。令狐沖則更能體現對於個性自由的自覺追求和人自身命運的自主把握。楊過和令狐沖都是堅持自己個性自由的典範,但與楊過相比,令狐沖大原則把持得住,而小節則無可無不可,很好的統一了順應世俗和堅持自己個性的矛盾。

令狐沖代表了俠客個性解放的理想境界。俠之意義至此而極,故到最後一部作品,主人公成為非俠韋小寶和康熙大帝。雖然是非俠,實際上是對俠客理想的超越,也可以說非俠首先徹底的、比俠客本身還要更好的實現了俠客的理想追求。

象康熙皇帝,如果以大俠的標準「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和造福蒼生而言,則康熙乃至歷代聖王勵精圖治,給百姓帶來安居樂業、海清河晏的盛世局面,正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俠。比之於聖王之雄才大略,武功可以說微不足道,如此說,可謂至俠無武也[天龍八部是唯大英雄能本色,笑傲江湖是是真名士自風流,鹿鼎記是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天龍八部是盛唐氣象,笑傲江湖是魏晉風度,鹿鼎記是生活本色]。

所以武俠**乃至於俠客的理想本身就終結了。

簡單總結一下,金庸從民族主義(書劍恩仇錄)寫到人類主義(從射鵰英雄傳到最後都是,但逐步深化),從人的命運(天龍八部)寫到人性(笑傲江湖)最後歸結到最凡俗的非武俠、生活、歷史本身,表明了一個最為簡單但也最深刻的真理:真正的理想主義只能在現實生活中才能實現或建立,這是真正的現實主義,又是徹底的浪漫主義或理想主義。金庸為什麼到鹿鼎記就封筆了?

因為他已經無武了,其實如果聯絡到金庸以後改而寫歷史**的話,我們會說,金庸的封筆不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其實也無所謂終結不終結,起點不起點的,隨緣任運,到什麼境界幹什麼事而已。

金庸武俠**關於傳統文化如何現代轉化的思考

3樓:

我覺得關於這個課題的範圍就要先找到他倆的共同點。那麼只有在**中去挖掘其中的中國文化了。比如一些詩詞、歌賦、樂曲、戲劇、經書等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演變出所謂**的合理推想。

形勢就是你自己對於其中的理解和切入的角度,可褒可貶。比如讀金庸**可以對中國的傳統有不同的看法或是讀金庸的**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有偏視和誤導的作用啊,等等。

怎麼寫武俠小說,武俠小說怎麼寫?

1.在構思問題上,你可以先作個大概的框架,然後再邊寫邊想。或者你還可以先製作一個人物關係表,寫人物之間的一些關係,比如 x跟y是仇人啊,x跟z是父子啊 這樣的話可以由人物關係著手更容易地把故事寫下去。2.不用太刻意去理會歷史事件,你看看古龍的 他的 90 以上都沒寫歷史背景,就是寫了也是天馬行空 比...

正統的武俠小說,求推薦武俠小說

孫曉 英雄志 隆慶天下 時未寒 明將軍系列 方白羽 千門系列 楊叛作品集 不亞於金古樑的正統武俠 推薦你幾部 司馬翎 飛羽天關等 溫瑞安 神州奇俠系列 不過我想你看過了呵呵 諸葛青雲 江湖夜雨十年燈等 陳青雲 青龍燕鐵衣 主角 系列 書名記不太清了李莫野 有的標李涼 嘻笑搞怪武俠 強烈推薦天才混混 ...

武俠小說兵器取名,給武俠小說兵器取名

洛昉 隱鳶拙影 鳶乃指鳥意,而鳳凰謂之神鳥,究其一生難以相見,故有隱者之態,隱者神也,都經天緯地之才,才謂之 隱鳶 而拙影乃說的是神器是醫之神器,全非力攻之魔器,血氣乃醫者之磬香,非血腥之象,故出招處處留情,而鳳凰之影隱約其中,才故名 拙影 起四字之名過於於腫 劍,求清逸,求簡明,求絕代 不求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