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陡變吧
典故 事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佔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
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
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並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
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
「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鬥,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
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
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後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於戰場,龐涓復又陷於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
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餘,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
攻擊方向選在**?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
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進去,佔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
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圍魏救趙 就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的魏軍,援救趙國的著名戰役。自此,孫臏便聞名天下了。
釋義 共敵不如分敵①,敵陽不如敵陰②。 ①共敵不如分敵:共,集中的。
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
②敵陽不如敵陰:敵,動詞,攻打。句意為 先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後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治兵如治水:
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故當齊救趙 時,孫子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 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 就要躲過沖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對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象築堤圍堰,不讓水流走。
所以當齊救趙時,孫子對田忌說:「想理順亂絲 和結繩,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鬥糾紛,只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挫折,受到牽制,圍困可以自解。
」 因此,這種做法也體現了政治哲學矛盾分析法中的「抓住主要矛盾」的方**
2樓:遊宜年
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於,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捨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記》 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希望採納
圍魏救趙這個成語講的是什麼故事?
3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春秋之後,也就是周朝的後半期,進入了七國爭雄的時代,在後來西漢末年劉向編著的《戰國策》中記載這一時期,所以人們稱之為戰國時期?
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歷史時期之一,其主體時間線處於東周末期?戰國時代是華夏歷史上**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中山?中山國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佔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如直接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
魏王同意了龐涓的計劃,便撥五百戰車給龐涓?龐涓率兵直奔趙國,並且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
齊威王答應之後,命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
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代,出生於齊國?他曾拜兵學家鬼谷子為師,與魏國大將龐涓是同窗好友?但龐涓做了魏國大將後,十分嫉妒孫臏的才能,將他騙到魏國施以臏刑,即挖去膝蓋骨,欲使孫臏永遠不能領兵打仗?
後來孫臏千方百計才逃出到齊國,並被齊威王重用?
孫臏終於得到一個向龐涓復仇的機會,但他並沒有急於與龐涓在戰場上相見?他勸田忌放棄領兵直趨邯鄲,與魏軍決戰的計劃,趁魏軍主力出兵在外,國內防務空虛之際,直搗魏都大梁即今河南開封,迫使遠在異國的魏軍自救?等龐涓回兵時,中途予以截擊,這樣既救了趙,又能給魏國以沉重打擊,是一舉而兩得?
田忌採納了孫臏「圍魏救趙」的戰法,揮師直逼魏**事重鎮平陵,即今山東定陶?齊軍攻打平陵的行動並不堅決,龐涓也不急於回救,繼續竭盡全力攻克邯鄲?直到魏軍已佔領邯鄲,損兵折將急需休整時,孫臏才建議齊軍揮師直搗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萬火急命令龐涓統兵回救?
龐涓接令後,不得不放棄邯鄲,拋棄輜重,晝夜兼程回師?孫臏判斷魏軍回師必經桂陵即今河南長垣西北,立即率齊軍主力北上,在桂陵設下埋伏?當魏軍經長途跋涉行至桂陵時,以逸待勞的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龐涓隻身逃回魏國?
圍魏救趙其實是我**事史上的一個美麗的神話,以魏國大梁的雄偉,八萬齊軍不可能給它實質性的威脅,而且趙國首都並沒有被救下來?齊軍在平陵的進攻,對大梁的佯攻都是假的,目的只有一個,讓龐涓輕視齊軍?只有這樣,龐涓才可能拋棄平時正常的行軍準則,狂妄地鑽進孫臏佈置的陷阱?
孫臏在戰略上,抓住有利時機,在作戰指揮方面,能正確分析敵強我弱的局面,選擇適宜的作戰方法,進攻敵人的要害即空虛的大梁,然後以逸待勞,乘機打了一個漂亮的襲擊戰?另外田忌虛心聽取意見,從善如流,也是戰勝的前提?至於魏軍最後的失敗,也在於戰略上未能掌握動向?
這場戰役使魏軍得到重創,減弱了魏國在霸權上的威望,也使齊國的威望得到了提高?
圍魏救趙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4樓:是嘛
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於,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捨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
圍魏救趙,三十六計當中對齊、魏一場戰爭的解釋(參見桂陵之戰)。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
擴充套件資料
圍魏救趙出自《史記》 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圍魏救趙原文: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註釋:共敵:指兵力較集中的敵人。
共,集中的。分:分散。
敵陽:指敵人精銳強盛的部分。敵:
動詞,攻打。敵陰:指敵人必然存在的空虛薄弱環節。
譯文:攻打兵力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使它分散兵力而後各個擊破;正面攻擊敵人,不如迂迴攻擊其薄弱空虛的環節。本指圍攻魏國的都城以解救趙國。現借指用包超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5樓:我是一個麻瓜啊
圍魏救趙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以逆向思維的方式,表面看來捨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
【成語】: 圍魏救趙
【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解釋】: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譯文】:曹軍前來劫糧草,曹操必然親自帶兵,曹操既帶兵出戰,他的營寨必定空虛,可以用兵先攻打曹操的營寨,這就是圍魏救趙的計策。
【近義詞】: 聲東擊西
【反義詞】: 圍城打援
6樓:星沙浪子
圍魏救趙 wéi wèi jiù zhào
近義詞: 反義詞: 圍城打援、聲東擊西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軍事
解釋: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0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心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例子: 倘用~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四回)
謁後語:
謎語:成語故事: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
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餘,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
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進去,佔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叄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指鹿為馬,圍魏救趙這成語中的人物主角分別是誰
辛會計 指鹿為馬的是趙高,圍魏救趙是孫臏和龐涓 初夏 臥薪嚐膽,紙上談兵,指鹿為馬,圍魏救趙這四個成語中的人物主角分別是 臥薪嚐膽 勾踐 紙上談兵 趙括 指鹿為馬 趙高 圍魏救趙 孫臏 第一個是秦二世和趙高,第二個是田忌和孫臏 入木三分 破釜沉舟 背水一戰 圍魏救趙 初出茅廬 煮豆燃萁 紙上談兵和指...
圍魏救趙的智謀的成語故事所對應的人物
新左右 圍魏救趙涉及人物 齊 田忌 田嬰 孫臏 魏 龐涓 魏惠王 龐蔥 趙 趙成侯 丕選 破釜沉舟的智謀的成語故事所對應的人物 薔薇朵朵 項羽 宋義等 詳見來 史記 自項羽本紀 項羽已殺卿子bai冠軍 楚軍統du帥宋義 威震zhi楚國,名聞諸侯。乃dao遣當陽春 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 漳河 救鉅鹿。戰...
圍魏救趙和早木皆兵是歷史類成語嗎
方方張張的包公 圍魏救趙和早木皆兵都有歷史典故 圍魏救趙是一個漢語成語,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戰國時 公元前353年 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將田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