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老子對孔子都說了啥,老子對孔子說了什麼話,讓孔子三天三夜沒飯吃睡

時間 2021-05-07 20:00:42

1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和孔子是中國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兩位重量級的人物,我多次閱讀司馬遷關於兩人的傳記,也曾幾次閱讀《道德經》和《論語》的全文,並對全部《論語》進行了譯註評,因此對孔子的為人以及思想有比較深刻的瞭解。而對於《道德經》也曾反覆研讀,有些篇章反覆背誦揣摩,對於老子為人和思想也逐漸清晰起來。

人的思維是最難琢磨的,我忽然想到當年年輕氣盛的孔子去拜見老子時,老子對孔子是那麼愛戴和關懷,兩次語重心長的告誡都可以看出老子的人生觀和處世哲學,也可以折射出孔子的人生追求,兩位偉大的思想家就在這平凡極其生活化的場景和對話中闡釋了他們的人生理想和智慧,這真是太美妙了。那種場景是可以想象的,兩位偉大哲人的音容笑貌也是可以想象的。

孔子見老子的具體年月,至今沒有統一的可信的說法。我曾經反覆揣摩過這個問題,如果按照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的敘事順序,孔子見老子則是孔子二十歲剛過的時候。孔子見老子大約在二十歲到三十五歲之間則沒有什麼疑問。

總之,孔子還比較年輕。如果從語氣體會,老子應該比孔子大二十歲左右。孔子的生年當在公元前552年(一般都說前551年,不確),這樣,孔子見老子的年代當在公元前520年左右。

這正是春秋末期,禮樂制度受到強烈挑戰,各諸侯國內部出現卿大夫僭越擅權,國君地位不穩的時代。晉國六卿,魯國三桓,齊國陳氏都很專橫霸道。孔子是當時掌握禮樂制度知識最完備的人,洛陽作為東周的首都,理論上應該是禮樂文獻和實物最全的地方,孔子出於求知的強烈慾望,才會有此行。

司馬遷記載孔子見老子時候的語言,主要是老子告誡孔子的話,而孔子見老子時說了什麼則不得而知。《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是這樣記載孔子見老子經過的:「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我們簡析老子的話:他開始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可以體會出孔子說話的內容是古聖先賢的理論,是想用他們的言論來解決當今社會的問題,所以老子才說這些人骨頭都腐朽了,只是他們的話還在。這一點也非常重要,說明我們民族當時的書面語言就在流傳。試想,如果沒有成熟有系統的文字怎麼能夠記錄骨頭已經腐朽的先人的語言。

僅此一點,就令我們很欣慰,為我們的祖先叫好。因為文字系統的建立和流傳才是我們我國文明三千年不間斷的基石和最關鍵的因素。

老子接著說:「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下面用個「且」字轉折,意思說那些古聖先賢早就死去了,而當今已經沒有聖賢了。既然如此,君子「得其時」就出仕,不得其時就隱遁起來,不要展露出才華。好的商人儲備許多商品卻好像很空虛,而君子道德高尚但表面好像很愚蠢遲鈍。

建議孔子去掉表面的驕氣和遠大志向,這些都對孔子的安全不利。可以體會出孔子當時一定表現出要大濟蒼生,拯救天下的雄心壯志,而老子認為不是時機,故應該深藏不露為好。老子的話很真摯很深刻。

孔子在洛陽逗留多長時間不可考知,中間是否再見老子也不可考知,但孔子臨走的時候,老子送別時又語重心長地告誡孔子幾乎是同樣的內容:「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

『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其實真正送給孔子的話就是後面的兩句,聰明深察可以,但是如果好議論人者,就離死不遠了。

「博辯廣大」可以,但如果「發人之惡」,則自身就危險了。老子是柱下史,是保管歷史檔案的,因此歷史知識非常豐富。最後兩句確實是深刻的人生經驗,就是放在古今中外也是非常深刻的。

更可以看出老子對於孔子是真心的關懷和愛護,我們可以感覺到那語重心長的語調和關切愛護的眼神。

還有一點也值得注意,老子和莊子好像都很厭棄「仁義道德」,但老子說他「竊仁人之號」,即他竊取了仁人的稱號,說竊取是謙虛,但可以推知當時天下人認為老子是「仁人」,這是沒有問題的。而孔子終身提倡的做人核心便是仁,這一點是很有趣的~

2樓:索隱者

侃天侃地侃大山,聊天打屁聊女滴,東家長西家短,南道觀北寺廟,一旁還有個尼姑庵。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再將故事..........................

孔子跟老子學禮,臨走時,老子對孔子說了啥

3樓:我是龍的傳人

公元前523年,孔子與**南宮敬一起前往東周,向老子學禮。兩人相談甚歡,孔子臨走時,老子拉著孔子手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老子說,富貴之人用財物來送人,仁義之人用言語來送人,我不富貴,盜用仁人的名義來送你吧。

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

意思是說:聰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瀕臨死亡,是因為喜好議論他人的緣故。一個人聰明,就容易喜歡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看透事物議論他人,必然招人恨,容易得罪人,所以說「近於死者」。

這句話是告訴孔子,你雖然聰明有洞察力,但是千萬別好議論他人,以免聰明反被聰明誤。

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意思是說:博學善辯識見廣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為他好揭發別人罪惡的緣故。博學善辯論的人,容易揭發別人,還容易讓人心服口不服,也是招人恨的行為。

這是老子要孔子記住,你聰明善辯論,不一定是好事情,要謹言慎行,免得殃及自己。這句話對孔子影響很大,《論語》中特別強調慎言,「巧言令色,鮮矣仁」,「訥於言而敏於行」等等,都是強調君子說話要謹慎。

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意思是:做子女的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在長輩和上級面前,一定要低調,要忘了自己,一心侍奉父母和君主。

孔子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是這個道理,要忠誠,不要有雜念。

孔子對老子評價

孔子回到魯國,**們問他,老子是什麼樣的人,他說:「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

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

老聃,真吾師也!」

老子對孔子說了什麼話,讓孔子三天三夜沒飯吃睡

4樓:朱迪先生

事情是這樣的:

孔子五十一歲那年,大老遠的跑去見老子,倆人有些年頭不見了,談得很投機。說著說著就說起知識的問題來。

孔子對老子說:「別人都說我博學,我卻沒有先生知道得多。先生懂得那麼多,肯定看的書比我多多了。」

老子說:「我看了也沒有幾本書。」

孔子說:「哦?那麼是有人給你講解的嗎?」

老子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孔丘,我問你,你天天讀那麼多書,你這樣就能夠知道天下了嗎?」

孔子答道:「我的目標就是想通曉天下。我很年輕就開始讀書,現在我沒有讀過的書恐怕也不是很多了。

不過書畢竟是有限的,知識卻好像沒完沒了,我只怕是活到100歲,讀到老死,也不見得達到目標了。先生的知識很是神通,莫非是有奇書祕笈嗎?」

老子說:「呵呵,有些東西不是書本上能夠得來的。不出於戶,我就能夠知天下;不窺於牖,我就能夠見天道。

其實你越是闖蕩得越遠,你知道的反而越少。所以聖人是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的。孔丘,其實只要你夠致虛極、守靜篤,你就能夠洞見天下萬物共同的生母,我稱此物為道;知道了天下萬物共同的母親,你就能夠根據這個獲知天下萬物一切的情況了。

我是怎麼得以明白四達、通曉一切的呢?就是靠這個。」

孔子聽了老子的絕密傳授,如獲至寶,回到曲阜就關門閉戶,一個人不吃不喝不睡,靜座了三天三夜。**們都懷疑孔子腦子出問題了,又礙於孔子的老虎脾氣,不敢多問。

第四天,孔子出來了,熬的兩眼通紅、臉色蠟黃,說話走路有氣無力。

子路過來問他:「老師,您這是怎麼啦?」

孔子說:「唉,我聽人說閉目虛靜、嘛事不想,就能夠獲得通曉天下的智慧和知識,我照著搗鼓了三天三夜,什麼智慧什麼知識也沒有得到啊!」

子路說:「這究竟是什麼人坑騙老師啊?」

孔子說:「罷了罷了,我只是一時好奇想親身實踐一下而已,跟人家無關。」

孔子心裡卻想:這老聃豈不是騙我嗎,明明有寶貝祕笈瞞著我卻不傳授,還用這個損招折騰我,唉,不拿咱當自己人啊……都說他是聖人,聖人怎麼就那麼不實在呢?!

此後,孔子再不去見老聃,甚至連『老聃』二字自此也掛口不提。

於是乎,《論語》中就有了那麼一句: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後來的荀子讀《論語》讀到這裡,也很想試一試。

不過荀子很狡猾,它認為孔子之所以沒有得到【道】,就在於兩個原因:

第一,孔子不吃不喝,沒有能量補充了,餓的頭暈眼花,自然也就沒有力氣得到【道】了。

第二,時間可能太短,才堅持了三天三夜就靠不下去了,既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嘛,那麼應該起碼思悟十天十夜。

於是乎荀子照常吃喝,堅持了十天十夜,結果同樣一無所獲,最後還是捧起了書本。(:這些讀書人,大概成了書奴了,有段時間不讀書就會書癮發作、渾身難受的)

後來荀子編寫《荀子》一書,本想著把這件事照實寫上去,轉而一想,我這不是自曝愚蠢嗎?那可不行。於是他是這樣寫的:「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這樣一來,荀子只是花了一天,還沒有捱餓,就證明了老子【不行而知】的荒謬性,自己比起孔子終於算是要高明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