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後語一般有結構,前半截是解釋 說明 像謎底,後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謎面。是對是錯

時間 2021-05-07 20:01:14

1樓:東都漫士

錯誤歇後語

歇後語是中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它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語,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後語。

歇後語基本概念

歇後語是熟語的一種。熟語包括成語、諺語、慣用語和歇後語四種。歇後語形式上是半截話,採用這種手法制作的聯語就是「歇後語」。

歇後語是中國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歇後語也叫俏皮話。有諺語的作用。

2樓:匿名使用者

錯 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像謎底。

3樓:性格征途

錯歇後語是漢語獨有的文字遊戲,將一句話分成兩部分來表達某個含義。前一部分是隱喻或比喻,後一部分是意義的解釋。有時也稱作「俏皮話」。

最初的歇後語與現在我們看到的歇後語的表現形式並不相同,是對當時通用的成語、成句的省略。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稱之為「藏詞」。例如用「倚伏」代替「禍福」(出自《道德經》: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種歇後語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範圍受到了限制。後來的歇後語在結構上是「比喻——說明」式的俏皮話。

使用的人往往只說出比喻部分,後面的解釋部分則讓對方自己領悟。

4樓:紫雪泡泡

不對,前半截是謎面,後半截是謎底,前半截是比喻,後半截是說明

5樓:怪盜基德

對的?❤??????

歇後語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

6樓:匿名使用者

歇後來

語由前後兩部分自

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

bai」作用du,像謎語,zhi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dao,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後語。歇後語基本概念歇後語是熟語的一種。

熟語包括成語、諺語、慣用語和歇後語四種。歇後語形式上是半截話,採用這種手法制作的聯語就是「歇後語」。歇後語是中國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

它一般由兩個部分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歇後語也叫俏皮話。

有諺語的作用。

」.1.歇後語一般有前後兩個部分組成

7樓:

錯誤歇後語歇後語是中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它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語,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後語。歇後語基本概念歇後語是熟語的一種。熟語包括成語、諺語、慣用語和歇後語四種。

歇後語形式上是半截話,採用這種手法制作的聯語就是「歇後語」。歇後語是中國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歇後語也叫俏皮話。有諺語的作用。

歇後語有哪些,歇後語 有哪些

龍月雲楓 小學生歇後語大全 1 八仙過海 各顯神通 2 泥菩薩過江 自身難保 3 蠶豆開花 黑心 4 孔夫子搬家 淨是書 輸 5 打破砂鍋 問到底 6 和尚打傘 無法無天 7 虎落平陽 被犬欺 8 畫蛇添足 多此一舉 9 箭在弦上 不得不發 10 井底青蛙 目光短淺 11 大海撈針 沒處尋 12 竹...

歇後語有哪些,歇後語有哪些

墳頭上耍大刀 嚇鬼 比喻嚇唬不了人。糞又上鑲寶石 值不得。糞車掉輪子 臭架子 比喻自高自大 裝腔作勢的作風。糞桶改水桶 臭氣還在。比喻壞人或落後的人,日思想 舊習氣不斷冒頭。糞船過江 裝屎 死 比喻假裝死。歇後語有很多很多,比如外甥打燈籠 照舊 舅 等等。騎馬上獨木橋。回不得頭。玻璃筷子夾涼粉。光對...

歇後語故事,有歷史故事的歇後語

163 八仙過海 各顯神通 164 大觀園裡哭賈母 各有各的傷心處 165 牛郎約織女 後會有期 166 孔明大擺空城計 化險為夷 167 葉公好龍 口是心非 168 白骨精給唐僧送飯 假心假意 169 包公斷案 鐵面無私 170 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 突如其來 171 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 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