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成年要回報社會回報父母用文言文怎麼說

時間 2021-05-08 08:16:27

1樓:a江水玉清

要用文言文說「已經成年要回報社會回報父母」,先來看看句子裡面的詞語可以翻譯成哪些文言詞語。「已經成年」文言詞語可以意譯為「歲立之」。「要」文言詞語可以用「需」。

「回報社會」文言詞語可以用「予世」。「父母」文言詞語可以用「所生」。「已經成年要回報社會回報父母」用文言文可以這樣說:

歲立之需予世予所生也。

而我想報答父母,卻沒有機會」用文言文怎麼說

2樓:

惟餘徒嘆,子欲養而親不待。

3樓:zjc**座

(現代文)而我想報答父母,卻沒有時間

(文言文)子欲孝而無隙間(我欲報父母,而無間)

給予給別人你就會得到回報,用一句文言文怎麼說? 5

4樓:廣州和諧醫院

以德予人,必獲厚德,以物予人,必有厚報。

5樓:風飄落葉

舍予爾,爾會獲予酬。

6樓:唯愛赫連雲召

與人以報。。。、

舍之而厚得。。。

7樓:手機使用者

常施於人、己必有得。

因此我知道好好報答父母。用文言文怎麼說

8樓:匿名使用者

拍完婚紗照去挑選**的時候**以外的**多出來一張要塊錢如果女朋友想多要幾十張這時的你

9樓:匿名使用者

為什麼我想到的是磨刀霍霍向……= =

成年人用古文怎麼說

10樓:沫落天涯

古代男子20歲成年,稱之為「弱冠」。這時行冠禮,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等他們成年後,要為他們舉行「**禮」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

這一習俗在《說文》裡被稱為: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

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

因此二十歲左右也可稱為「弱冠之年」。

11樓:匿名使用者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

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

「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12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成為弱冠吧!

束髮,志學:十五歲;

弱冠:二十歲,表示成年了。

13樓:匿名使用者

弱冠加冠 束髮

你,用文言文怎麼說?? 10

14樓:道峰山營

「你」是第二人稱,而文言文中第二人稱代詞,主要有「汝」、「女」、「爾」、「若」、「而」、「乃」。

1、汝:可譯作「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女:用法同「汝」,可譯作「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例: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3、爾:可譯作「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例: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

4、若:可譯作「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例: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

5、而:古同「爾」,可譯作「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例: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6、乃:可譯作「你」、「你的」。 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注:女(汝)、爾、若可以作主語、定語、賓語。而、乃很少作主語,不能作賓語,一般只作定語。

7、子:在古代專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相對而言,稱「君」比較寬泛。

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

8、乃:可譯作「你」、「你的」。

15樓:匿名使用者

「你」在文言中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梳理一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大類是第二人稱代詞;一大類是對話中形成的對人的敬稱,其中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比較固定的說法,一種是約定俗成的專用稱呼。

具體分列如下:

1、常用的第二人稱代詞:

(1)汝: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列子·湯問》)

(2)女(「汝」的通假字):逝將去汝,適彼樂土。(《詩經·魏風·碩鼠》)

(3)爾: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4)而: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國語·魯語》)

(5)若:無翁即若翁。(《史記·項羽本紀》)

(6)乃:今欲發之,乃肯從我乎?(《漢書·翟義傳》)

2、對人的敬稱:

(1)君:君知其一,不知其二。(諸葛亮《答法正書》)

(2)子: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3)公: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4)先生:

(5)夫子:水府幽深,寡人闇昧,夫子不遠千里,將有為乎?(唐李朝威《柳毅傳》)

3、常用的其他對人的敬稱:

(1)執事:《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於敝邑,使下臣犒執事。

」杜預注:「言執事,不敢斥尊。」漢蔡邕《獨斷》捲上:

「陛下者,陛階也……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上書亦如之。及群臣庶士相與言殿下、閣下、執事之屬,皆此類也。

」《明史·徐一夔傳》:「僕素謂執事知我,今自審終不能副執事之望。」

(2)足下:《韓非子·難三》:「今足下雖強,未若知氏;韓魏雖弱,未至如其在晉陽之下也。

」三國魏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昔稱吾於穎川,吾常謂之知言。」唐韓愈《與孟東野書》:

「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餘與足下俱系北大同學,而令戚又系餘之同鄉,彼此素無仇隙。

」(3)殿下:

(4)陛下:

(5)閣下:

4、另外的有規律性的對人的敬稱:

(1)稱對方的字、號

(2)稱對方的籍貫

(3)稱對方的官職

16樓:摩羯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髮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註標點符號。

你對應文言文:

爾:文章教爾曹;

汝(女):吾與汝畢力平險;

卿:卿卿我我;

君:君自故鄉來;

足下:有害足下之義。

17樓:匿名使用者

爾、乃、子、足下、先生

27年順從父母用文言文怎麼說

18樓:雲玥殿下

父母之命,未曾背離,今已有二十七載矣

19樓:張瑋

父母之命,未曾背離,爾來二十又七載矣

父母常稱讚我文言文怎麼說?

20樓:a江水玉清

要用文言文說「父母常稱讚我」,先來看看「父母」、「常」、「稱讚」、「我」用文言詞語怎麼說。「父母」文言詞語可以翻譯成「親闈」。「常」文言詞語可以用「慣」。

「稱讚」文言詞語可以用「誇」。「我」文言詞語可以翻譯成「予」。「父母常稱讚我」用文言文可以這樣說:

親闈慣誇予也。

我們為什麼要回報社會,我們為什麼要回報社會?

因為我們現在所生活在一個和平幸福的社會中。我們的一切,都離不開社會。所以帶我們長大 之後,應該儘自己所能去回報社會! 回報 社會有正負兩方面的 1 正面就是樓主說的這樣意思,樓上都已經說了 2 負面的 回報 就是有因必有果。其實不是社會的問題,而是zf巨集觀調控出來的問題,zf的政策有好有也壞,壞的...

做好事應該要回報嗎,做好事要不要回報

我認為一個人做好事不應該期望得到回報的。但作為行善者,誠心做好事,不應該求回報。如果因為需要回報才去行善,萬一沒有得到回報,心態不平衡者不成了自尋煩惱?真正的誠心誠意地幫助他,都是出自於內心的正義 同情 仁愛,不需要其他任何私心雜念,不需要其他任何企圖。 失憶深藍天空 做好事為什麼要回報呢?你不是為...

感情付出了需要回報麼,感情中什麼叫付出 什麼叫回報

堯宵雷經義 真愛付出不需要回報的,如果對方被你打動就會愛你啦!如果對方無動於衷那麼你就祝對方幸福吧! 仍豐似振平 需要愛的回報,如果只是付出,卻得不到ta的愛和理解,那樣會很累,如果是這樣的付出,你認為值得嗎? 畢雅惠水笑 真愛還求回報嗎?回報就是在他和你一起的日子你是愛他的,有時要求太多了,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