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又如:半夜三更
另見gèng
更次gēngcì
[one watch] 古時用敲擊更梆的次數來計算和劃分夜晚的時間,一夜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沒一個更次,煮的肉來。――《水滸傳》
寶玉又翻了一個更次。――《紅樓夢》七十七回
2樓: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
3樓:皮克斯走反啦
他們記錄時間的單位,就跟我們現在的小時,分鐘 秒 一樣
古人常說的:定更,一更,二更,三更....,都指的是幾點?
4樓:
定更:舊時晚上八時左右,打鼓報告初更開始,稱為“定更”。
古人的一更相當於現在的19點到21點;二更是21點到23點 ;三更是23點到凌晨1點;四更是1點到3點;五更是3點到5點。
三更為子時,正是半夜時分,也是夜間最為寒冷的時候。
古人對白天和黑夜的計時和稱呼都不相同,白天說成“鍾”,黑夜說成“更”或“鼓”。
在古代,城鎮都設有鐘樓鼓樓,晨起要撞鐘報時,所以白天都稱為“幾點鐘”。古人把一夜分為五更,除夕夜的“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就是這個意思。
夜晚巡夜人員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所以夜晚時間就稱為“更”;有的地方是用擊鼓方式報時,所以夜晚的時間還稱為“鼓”,所謂的“幾更天”或者“幾鼓天”都是這個意思。
擴充套件資料
鼓樓在元代時是萬寧寺的中心閣,名齊政樓,到明代永樂十八年(2023年),它才被改建於現在的位置。如今的鼓樓西邊,還有一條“舊鼓樓大街”。
清朝接用了明朝的全部宮室壇廟,嘉慶五年(2023年)對鼓樓進行過一次大修,再次肯定了它鎮守於全市中軸線北端的位置。據說當年鼓樓上面安置著二十四面更鼓,每面直徑都有一米半左右,都是用整張的牛皮蒙制的。
2023年“八國聯軍”入侵時,鼓樓亦被劫掠,如今二十四面更鼓僅餘一面,而且鼓面上還留下了侵略者的刀痕。直到2023年以前,鐘鼓樓都履行著向全城居民報告時辰的職責。
鐘鼓樓計算時間的方法
最早,在鼓樓上置有銅鑄刻漏,據說是宋朝傳下來的國寶。所謂刻漏,就是利用水在不同大小的銅壺中均勻滴漏,而度量出時間來的裝置。
據說當年的銅漏壺一共有四個,從上到下依次的名稱是:天池、平水、萬分、收水。漏壺之間安有鐃神,設有機械,能按時擊鐃發聲,每次擊鐃八聲,頗為準確。
銅壺中自然需經常添水,冬天為了防凍,則注入溫水。到了清朝,改用更香來計算時間。
白天,正午時分鐘樓要鳴鐘。夜晚,鼓樓要報出五個更次。第一更約在晚上八點,報這一更叫“定更”。
然後每一更次擊鼓一通,每次擊十三下。二更約在夜裡十點,三更約在午夜零點,四更約在深夜兩點,五更約在凌晨四點。
當年的文武百官聽到三更鼓後便要準備起床,四更鼓後便要趕到午門外集合,五更鼓後便要魚貫入朝,跪在太和殿前的稱為“海墁”的地上“聽旨”。
“定更”時不僅要擊鼓,還要相應地撞鐘。到四更報“子正”時,又要再相應地撞鐘,這一次報時活動有個專門的稱謂,叫“亮鼓”。在“定更”與“亮鼓”之間,每隔半個時辰(今天的一小時),鐘樓還要獨自撞鐘一次。
“定更”與“亮鼓”的擊鼓、撞鐘法,是這樣的:兩名更夫到時候分別在鐘鼓樓上,手提“孔明燈”,遙相對照,作為訊號(當年人們稱之為“對燈兒”),然後分別進入樓內擊鼓、撞鐘。擊、撞都採取“緊十
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的節奏,並重復兩遍,共計一百零八下。擊鼓在前,撞鐘在後,悠悠然要持續好長一段時間。
古人和今人的計時方法是不同的,稱謂不同,計算也不同。
比如,現在一個晝夜是24小時,但在古代,一晝夜是12個時辰。12個時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來計算,而是用“子醜寅卯……”來表示,這叫干支紀日法。
干支紀日法是古代漢族民間使用天干地支記錄日序的方法,是農曆的一部分。干支是天干與地支的合稱,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將干支相配的六十個單位,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為甲子日,那麼甲子以後的日子依次順推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為癸亥、壬戌、辛酉等。
據說干支紀日法是從商朝開始的。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統三年(公元2023年)止,2600多年來,其順序從未間斷或錯亂過。
中國傳統上使用的是干支紀年和王朝紀年,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曾出現數百個年號用於紀元。
清朝帝王統治瓦解之後,2023年1月2日,孫中山通電全國,開始使用公曆紀元法,同時使用中華**紀年。
2023年,新中國成立,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曆紀年法。不過,民間曆書上,依然在使用干支紀日法。一些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等,仍然沿用傳統農曆推算。
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曆法的最大成就,這是現今已知世界最長的紀日法。
而所謂的“幾月幾號”和“幾月幾日”一樣,都是公曆日期的表達方法,只不過一個是口語,一個是書面語,就如同“禮拜幾”等同於“星期幾”一樣。
5樓:匿名使用者
鼓樓在元代時名齊政樓,到明代永樂十八年(2023年),它才被改建於現在的位置。如今的鼓樓西邊,還有一條“舊鼓樓大街”,所以要知道元代齊政樓的位置,並不困難。清朝接用了明朝的全部宮室壇廟,嘉慶五年(2023年)對鼓樓進行過一次大修,再次肯定了它鎮守於全市中軸線北端的位置。
據說當年鼓樓上面安置著二十四面更鼓,每面直徑都有一米半左右,都是用整張的牛皮蒙制的。2023年“八國聯軍”入侵時,鼓樓亦被劫掠,如今二十四面更鼓僅餘一面,而且鼓面上還留下了侵略者的刀痕。
鐘樓在元代時是萬寧寺的中心閣,明代未動,清乾隆十二年(2023年)重建後,才呈現出今天的面貌。
直到2023年以前,鐘鼓樓都履行著向全城居民報告時辰的職責。
用什麼來計算時間?
最早,在鼓樓上置有銅鑄刻漏,據說是宋朝傳下來的國寶。所謂刻漏,就是利用水在不同大小的銅壺中均勻滴漏,而度量出時間來的裝置。據說當年的銅漏壺一共有四個,從上到下依次的名稱是:
天池、平水、萬分、收水。漏壺之間安有鐃神,設有機械,能按時擊鐃發聲,每次擊鐃八聲,頗為準確。銅壺中自然需經常添水,冬天為了防凍,則注入溫水。
可惜如今的鼓樓上僅有漏壺室,銅刻漏已蕩然無存了。到了清朝,改用更香來計算時間,從精確度上說,似乎不但沒有進步,反而是一種倒退。
鐘鼓樓怎樣報時?
白天,正午時分鐘樓要鳴鐘。
夜晚,鼓樓要報出五個更次。第一更約在晚上八點,報這一更叫“定更”。然後每一更次擊鼓一通,每次擊十三下。
二更約在夜裡十點,三更約在午夜零點,四更約在深夜兩點,五更約在凌晨四點。當年的文武百官聽到三更鼓後便要準備起床,四更鼓後便要趕到午門外集合,五更鼓後便要魚貫入朝,跪在太和殿前的稱為“海墁”的地上“聽旨”。
“定更”時不僅要擊鼓,還要相應地撞鐘。到四更報“子正”時,又要再相應地撞鐘,這一次報時活動有個專門的稱謂,叫“亮鼓”。
在“定更”與“亮鼓”之間,每隔半個時辰(今天的一小時),鐘樓還要獨自撞鐘一次。
“定更”與“亮鼓”的擊鼓、撞鐘法,是這樣的:兩名更夫到時候分別在鐘鼓樓上,手提“孔明燈”,遙相對照,作為訊號(當年人們稱之為“對燈兒”),然後分別進入樓內擊鼓、撞鐘。擊、撞都採取“緊十
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的節奏,並重復兩遍,共計一百零八下。擊鼓在前,撞鐘在後,悠悠然要持續好長一段時間。
6樓:匿名使用者
夜晚,鼓樓要報出五個更次。第一更約在晚上八點,報這一更叫“定更”。然後每一更次擊鼓一通,每次擊十三下。
二更約在夜裡十點,三更約在午夜零點,四更約在深夜兩點,五更約在凌晨四點。當年的文武百官聽到三更鼓後便要準備起床,四更鼓後便要趕到午門外集合,五更鼓後便要魚貫入朝,跪在太和殿前的稱為“海墁”的地上“聽旨”。
“定更”時不僅要擊鼓,還要相應地撞鐘。到四更報“子正”時,又要再相應地撞鐘,這一次報時活動有個專門的稱謂,叫“亮鼓”。
在“定更”與“亮鼓”之間,每隔半個時辰(今天的一小時),鐘樓還要獨自撞鐘一次。
7樓:笑看風雲變
戌初一刻為一更,大致19點15分,即定更(更定)。。。亥初三刻為二更,子時整為三更,醜正二刻為四更,寅正四刻為五更
8樓:因雪而靜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醜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具體劃分如下: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醜(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鍾”,黑夜說“更”或“鼓”。又有“晨鐘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鐘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於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
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鐘。舊**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差十五分鐘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刻以下為“字”,關於“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據語言學家分析,粵語中所保留的“古漢語”特別多,究其原因,蓋因古中原漢**落嶺南,與中原人久離,其語言沒有與留在中原的人“與時俱進”。“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 律曆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
“‘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古時計時工具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不用說了,大家應該在北京故宮裡和觀象臺上見過。
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後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一個時辰等於八刻。
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晝夜共有二十四分,與二十四個節氣相對。注意,這分不是現時的分鐘,而是“字”,在兩刻之間,用兩個奇怪符號來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細如麥芒的線條來劃分,叫做“秒”;秒字由“禾”與“少”合成,禾指麥禾,少指細小的芒。
秒以下無法劃,只能說“細如蜘蛛絲”來說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詞,忽指極短時間,然指變,合用意即,在極短時間內有了轉變。
秦12段記時: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
午時指從現時的十一點到十三點,一個時辰分作八刻,從十一點起計,每十五分鐘一個刻,十一點正為午起,十一點十五分為午時一刻,四十五分為午時三刻,十二點正為正午(午時四刻一般不這樣說),到八刻為下一個時辰之始。
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也有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
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真煩,三更半夜吵著別人睡覺,宿友說她,她還理直氣壯還口罵人,這種人真賤
媽的,要我直接上去把她枕頭摔地上,沒教養的東西! love魯卡 那你可以下來呆寢室洗衣服吵她 不要理他 先給他一個機會 休彡 大喊一聲,警察抓嫖客了! 在九龍湖航海的側柏 找機會用同類似的方法整她。看有沒啟發 一響貪歡流連半 她挺沒素質的又自私,但是跟這種人硬碰硬沒好處,她不會改的。聯合別人一起孤立...
三更半夜,男朋友要那個,可是被我大聲音凶了他,他現在已經生氣了,我應該怎麼做
看樓主說了這麼多.我苦笑了一下 類似的事情 每時每刻都在很多家庭裡發生 其實家庭矛盾 有一些是可以解決的 有一些是不可以解決的.看樓主這種情況 如果是最壞最壞的情況 我是說最壞的情況啊 樓主可別認為我就是這個意思 我是說最壞的情況就兩種 第一 你老公出軌了 第二 你倆結婚這麼多年 也也沒啥魅力了 也...
半夜三更睡不著你是怎麼打發時間的
消化 如果你在夜裡醒來過了15分鐘還不能重新入睡,那就開啟收音機聽聽廣播,等有了睡意再關掉廣播。記住 不管你在夜裡睡得好不好都要在第二天早上按時起床,即便是週末也不能試圖補補覺,因為這種做法對克服失眠症沒有任何幫助。開啟電視,搜到一個相對溫馨的電視劇。慢慢欣賞,可能在這個溫馨的環境裡你會重新入睡。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