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泊秦淮,觀書有感的作者介紹,詩文賞析,中心思想,千

時間 2021-06-03 22:47:55

1樓:整天愛幻想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賞析: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迴歸故里。

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願望一時還不能實現。首句流露出道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彷彿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

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託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

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後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複出現,令人迴腸蕩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賞析:杜牧前期頗為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好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當他來到當時還是一片繁華的秦淮河上,聽到酒家歌女演唱《後庭花》曲,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詩中說,金陵歌女「不知亡國恨」,還唱著那《後庭花》曲。

其實,這是作者借陳後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班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

這詩在語言運用方面,也頗見工夫。如首句七個字卻勾畫出一幅生動的秦淮河的迷濛夜景,大可以看出語言的精練、準確、形象。末二句,上句明白如話,樸素自然;下句卻運用了淺顯的典故,以表達他深沉的感情,頗為雅麗清新。

這一切,都使得這首詩顯得詞來清麗,畫面鮮明,風調悠揚,富有藝術勉力。

《觀書有感》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第二首 宋 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賞析: (其一)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

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覆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的一面鏡子(一鑑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昇華,運用了託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讚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

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其二)這也是一首藉助形象說理的詩。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詩中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當春水猛漲,即使艨艟鉅艦也如羽毛般輕,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

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強調做學問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後寫下來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杜牧前期頗為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好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

當他來到當時還是一片繁華的秦淮河上,聽到酒家歌女演唱《後庭花》曲,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詩中說,金陵歌女「不知亡國恨」,還唱著那《後庭花》曲。其實,這是作者借陳後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班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

這詩在語言運用方面,也頗見工夫。如首句七個字卻勾畫出一幅生動的秦淮河的迷濛夜景,大可以看出語言的精練、準確、形象。末二句,上句明白如話,樸素自然;下句卻運用了淺顯的典故,以表達他深沉的感情,頗為雅麗清新。

這一切,都使得這首詩顯得詞來清麗,畫面鮮明,風調悠揚,富有藝術勉力。

參考資料:白度搜尋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後10首古詩

3樓:百度使用者

龜雖壽曹 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4樓:銀柔寂寞的身影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七年紀古詩!!!!快! 30分!好的再加!

5樓:淡然流雲

1、開軒面場圃 ,把酒話桑麻。(孟浩然《過故人莊》)

2、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北朝民歌《木蘭詩》)

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感》)

4、_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

5、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__。(李商隱《 夜雨寄北 》)

6、李杜詩篇萬口傳 ,至今已覺不新鮮, , 。(趙翼《論詩》)

7、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8、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

9、半畝方塘一半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 ?

。(朱熹《觀書有感》)

10、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簷上飛,雲從窗裡出 , 。(吳均《山中雜詩》)

11、獨坐幽篁裡,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 明月來相照。

( 《竹裡館》)

12、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13、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 ,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14、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逢入京使》)

15、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16、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 。

(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

17、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夕陽, 青山獨歸遠 。 , 。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

18、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

(趙師秀《約客》)

19、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將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 就會成為親切的回憶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0、朔氣傳金柝 ,寒光照鐵衣。(北朝民歌《木蘭詩》)

21、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22、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23、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4、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朝發白帝城》)

夜雨寄北的意思,夜雨寄北意思

韻譯 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歸期 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秋池。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花 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夜雨寄北 1 唐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2 巴山夜雨漲秋池 3 何當共剪西窗燭 4 卻話巴山夜雨時 5 1 這首詩一作 夜雨寄內 內即內人,指妻子,那麼 寄北 即寄...

夜雨寄北的拼音,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以及拼音

顏的滴滴 夜雨寄北 的拼音分別是y y j b i。一 夜雨寄北 2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j n w n u q w i y u q b sh n y y zh n qi ch 3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h d n n ji n x chu n zh qu hu b sh n ...

夜雨寄北中重複巴山夜雨有什麼作用

啊呸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遊。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 眷屬或友人 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開首點題,君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