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窯瓷器有何特點如何鑑別,宋代官窯瓷器的特點,怎麼鑑別

時間 2021-06-04 10:36:10

1樓:遼金泉

釉層和釉質:釉層有厚薄兩種,薄者小於1毫米,厚者大於1毫米,但都比哥窯瓷和汝窯瓷厚。釉質分三類。

第一類為失透潤澤型。即釉層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質態似凝脂或堆臘,有一層較明顯的酥油光閃爍或呈臘光,顯得十分溫潤玉澤。第二類為失透晶瑩型,是指在第一類基礎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層外含一層極薄瑩亮的釉水,在玉態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潤,呈現出玻質般的晶瑩華貴感,或用行話說,就是釉好。

第三類為瑩潤型。這類釉層清明玉潤,有光澤感,略顯些微透明,釉層薄厚均有。在第

一、二類失透潤澤型或晶瑩型中,釉層趨厚者多,也有趨薄的;有的光澤稍多一些,有的光澤稍弱一些。特別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還帶有類似芝麻花瀰漫形態的點點發白或帶黃閃藍的土沁花斑點,擦不掉,這是由於釉中含有瑪瑙緣故,在汝瓷中也有此現象。以上凡釉層厚者,均是經多次施釉燒製而成,其難度極大,因燒製中厚釉屯留很困難而易流散,今天我們所見的一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潤,特別是其呈現出的如玉似臘的酥光寶暈效果,是後世仿品無法做到的。

2樓:心遠地自偏

官窯青瓷聞名於世,北宋汴京官窯青瓷繼汝窯燒造,其形制、釉色、工藝與汝窯有共同之處。《格古要論》說汴京官窯器"色好者與汝窯相類"器多仿古,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種色調,釉質勻潤瑩亮,大紋片,胎骨深灰或紫色,滿釉裹足支燒,器底有支釘痕。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官窯圓洗中,有洗身近直微外撇,平底,裡外滿釉裹足支燒, 底有支釘痕,造型、 釉色與汝窯器相近,裝燒工藝亦與汝窯支燒法相同者,應是北宋汴京官窯製品。

南宋官窯是北宋汴京官窯的繼續,郊壇官窯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南宋早期的青瓷產品,為薄胎薄釉青瓷,胎薄質細,色黑褐或深灰,釉色以粉青為主,兼有青灰、青黃和炒米黃等色調,釉層薄而潤澤,有紋片,滿釉支釘裝燒, 器底有圓形支釘痕,工精質高。 青瓷的形制、胎、釉和支燒工藝都與北宋汝、官窯青瓷特點相類,確為"襲故宮遺制"。南宋後期官窯青瓷的燒造追求玉石質感,改變制瓷工藝,創用素燒胎多次上釉二次燒成的厚釉工藝,製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質如玉石般的光亮瑩潤,釉面上顯露橫豎交織的蟹爪紋片或層層疊錯的冰裂紋片,有說不盡的奧妙。

厚釉工藝的具體做法是先低溫素燒坯,後施三至四道釉,釉厚如堆脂,再經高溫成器,一般釉層厚在 2毫米以上。厚釉易粘接支燒工具,造成廢品,厚釉工藝的使用導致裝燒工藝的改良,變滿釉支釘裝燒為刮釉墊餅裝燒,即將碗、盤、洗、瓶等圈足器的底端釉刮掉露胎,以墊餅墊燒。由於青瓷胎料中含鐵量高達3.

5~5%,致使製品的口緣釉薄處露灰或灰紫色與圈足底端刮釉露胎處呈黑褐或深灰色,形成"紫口鐵足"的特徵。故宮博物院藏品中的一件官窯圓洗,口沿部位青釉微泛紫色,通體粉青釉純正瑩澈,滿布冰裂紋片,寬圈足墊燒,是南宋郊壇官窯的晚期"紫口鐵足"作品。此洗備受清代皇室賞識,器底刻有乾隆御題詩。

郊壇官窯燒製的青瓷器物除碗、盤、洗外,又多仿周、漢時期青銅器式樣,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官窯弦紋瓶,洗口,長頸,碩圓腹,圈足,頸至腹部凸起弦紋數週,圈足兩側有對稱的橫孔,古樸端莊,為仿漢銅壺的式樣。明清兩代,仿製宋官窯青瓷成風,以清代雍正朝景德鎮御窯仿官品為最。

如何鑑別官窯民窯瓷器

3樓:汝窯青瓷

官窯瓷,主要是龐大的官僚君體使用,型制要求相對較低,多限於花鳥蟲魚神話等「禮制」之外的題材,有時皇家會作為「趣味」把玩器採購,但多為**、富商使用。這一類瓷器,一般由內務府採辦,在景德鎮設有專門的督陶官,長年燒造。官窯清末後停產,於2023年10月28日由中國官窯陶瓷國際集團正式恢復製作民窯即民間瓷窯,相對於宮廷(朝廷)興辦的官窯(御窯)而言,屬非官方經營的,以商品性生產為主的瓷窯,生產的瓷器都為滿足國內外市場普遍需要的日用瓷和陳設瓷,銷售地區極為廣泛。

這裡的窯也是特指瓷窯,而非瓦窯、磚窯等。時間上也是特指**以前,其中以明、清兩個朝代最為興盛。民窯的產品稱客貨,風格與官窯迥異,除去一些限制生產的花紋和器型,可以說民窯瓷器的造型和紋飾題材更豐富自由。

明代景德鎮擁有為數眾多的民窯,是我國陶瓷窯的主體,其製品粗細,並不比官窯遜色多少。比較著名的有崔公窯、周公窯、壺公窯、小南窯等。

民窯的歷史遠比官窯早得多,陶瓷器均產生於民間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遠銷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據考證,在這些地區都發掘有唐三彩,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等。民窯於此已有較大的發展,並帶有商品生產的性質。

唐代以後,各地民窯輩出,競相媲美,往往有供不應求之勢。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鈞窯,汝窯,定窯。章生一的哥窯「紋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窯(龍泉青瓷)等。

宋元時,民窯發展較快,僅景德鎮的民窯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時的民窯完全屬於商品生產的性質,民窯在產量上所佔的比重比官窯大得多,在質量上也有一定的發展。到了清代,民窯佔了壓倒優勢,官窯瓷器也為民窯所出。

4樓:迴歸收藏的本質

官窯起自唐,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自唐代至元代,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採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進貢給統治階級,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那時,唐代在產瓷區設有司務,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綏為新平(景德鎮)司務,奉詔監燒獻陵祭器。

宋代設監,如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到了元代則設局,以提領監陶,後改為本設總管。他們燒出的 「景德年制」、「樞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別稱為「景德窯』、「樞府窯」等。

  明代採取「官辦民燒」的形式,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如在景德鎮設御器廠,特派廠官,經費出自地方,編役人夫,設窯達50多座,專門燒造御器即貢器。清代與明代不同,採取的是「官搭民燒」的形式,其產品分「欽限」和「部限」兩類,前者是專給皇帝用的,後者是給朝廷和外交禮賓用的。  民窯是對官窯而言。

廣義地講,凡屬非官府經營的,進行商品性生產的瓷窯及其產品,都是民窯。  民窯的歷史遠比官窯早得多,陶瓷器均產生於民間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遠銷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據考證,在這些地區都發掘有唐三彩、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等。

民窯於此已有較大的發展,並帶有商品生產的性質。  唐代以後,各地民窯輩出,競相媲美,往往有供不應求之勢。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鈞窯、汝窯、定窯等。

宋元時,民窯發展較快,僅景德鎮的民窯就增加到300座之多。此時的民窯完全屬於商品生產的性質,民窯在產量上所佔的比重比官窯大得多,在質量上也有一定的發展。到了清代,民窯佔了壓倒優勢,官窯瓷器也為民窯所出

如何鑑別宋代官窯瓷器,宋代官窯瓷器的特點,怎麼鑑別

橘說娛樂 宋代官窯瓷器鑑定之一釉質差異 宋代官窯器釉質肥厚,酥光寶暈,有玉質感。釉下氣泡顆粒,大而明亮,並累疊密集,如史料 聚沫攢珠 之述。釉色以粉青 天青 炒米黃等色為多。藝宴 瞭解到,雍正仿宋官窯器釉層較薄,釉下氣泡小而疏,釉表多數均透明光亮而欠潤澤。釉色以豆青 灰藍 月白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南宋官窯有哪些瓷器特徵謝謝,宋代官窯瓷器最主要的特點是什麼?

明初曹昭的 格古要論 在描述官窯瓷器說 官窯瓷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 紫口鐵足 明人高濂在 遵生安箋 裡進一步說明杭州官窯青瓷的特徵是 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 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之下也。在已發掘的杭州烏龜山郊壇官窯窯址中發現很多瓷片與...

宋代定窯瓷器有幾種鑑定方法,宋代官窯瓷器的辨別方法

鑑定方法 1 淚痕 淚痕是指器表的流釉表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條狀,宛如垂淚,故稱淚痕。淚痕表象僅見於北宋定窯器,唐至五代定瓷並無此特徵。唐代定瓷釉薄而皎白,胎釉結合十分嚴密,無流釉表象。北宋則凝厚而泛黃,釉內氣泡大而多,釉層在燒結過程中隨器垂掛流動,構成淚痕。北宋早期,定窯選用正燒,流釉方向自口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