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克麗絲特
蒙古族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傣族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東鄉族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曆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裡,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2樓:☆玉蘭花瓣
蒙古族現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佈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人口480.6849萬(2023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蒙古族 回族主要分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青海、河南、新疆、雲南、河北、安徽、遼寧、吉林、山東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
人口860.2978萬(2023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居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第三位。 藏族主要聚居在**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人口459萬(2023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721萬(2023年)。
苗族現苗族在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739. 8萬(2023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
布依族婦女 彝族現有人口657萬多(2023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分佈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雲南省文山,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佈。
人口1700餘萬(2023年)。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
202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黔南、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貴州、雲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區。人口二百五十四萬多(2023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的吉林、遼寧和黑龍江三省,少數散居在內蒙古和內地一些城市。人口為192.0597萬(2023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國的朝鮮族是十七世紀時由朝鮮半島遷徙過來的。
滿族主要分佈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人口達982.118萬(2023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朝鮮族姑娘 侗族**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
現主要分佈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湖南的新晃、靖縣、通道和廣西的三江、龍勝等縣。 瑤族主要分佈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的山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
瑤族老人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順、龍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宜恩一帶及四川省。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佈在雲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樂山之間地區新平、鎮源、墨江、元江、紅河等縣。 哈薩克族主要分佈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區以及木壘、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及烏魯木齊等地,少數分佈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納傣族自治州、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其餘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餘縣。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保亭、樂東、東方、瓊中、白沙、陵水、昌江、宦縣等地哈薩克族老人 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僳僳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雲南麗江、保山、迪慶、德巨集、大理、楚雄等州、縣和四川的西昌、鹽源、木裡、德昌等縣。
佤族分佈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佈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了布農人、魯凱人、排灣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賽夏人等十多個族群。 拉祜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
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測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後正式定名為水族。現主要聚居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其餘分部在獨山、荔波、都勻、榕江等縣和廣西北部地區的融安、南丹、環江等地。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高山族同胞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和臨夏縣。
甘肅的蘭州、定西地區和新疆、寧夏也有分佈。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裡及**的芝康等縣。 景頗族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
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又分別稱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稱「景頗」、「載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古浪、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佈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乾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 仫佬族,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其餘散居在羅城附近的宜山、柳坡、都安等地。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餘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 布朗族是中國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縣和臨滄地區的雙江、永德、雲縣、耿馬,思矛地區的瀾滄、墨江等縣。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其餘分佈在廣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仡佬族即中國古代「僚人」,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瀋陽、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
其餘分佈在盈江、龍陵等縣。 普米族人民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遊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還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裡藏族自治縣和鹽源縣。
56個民族的傳統節日、生活習俗、飲食文化(只用5個)
3樓:騫斛
布依族: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回
、「四月八」、「牛答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曆「六月六」。
生活習俗:雲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習慣;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須吃雞肉稀飯,民間稱血米粥,年節期間還要舉行許多娛樂活動,每年正月初一到二十一要舉行「跳花會」布依族喜飲酒,更喜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若是貴客或至親如:
舅父母、姑父母,還要打狗殺雞款待以表敬意。
飲食文化: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並常當成改善生活或調劑口味的主食。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製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
4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族有那達慕大會 回族有開齋節 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和回族一樣不食用非清真食品 傣族潑水節
回族的傳統節日、生活習俗和飲食文化 黎族的傳統節日、生活習俗和飲食文化 5
5樓:北京智雲達科技股份****
回族民間節日主要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回族人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動,經典主要是《古蘭經》,信徒稱「穆斯林」。生活習俗固守回族傳統,遵循教規,講究衛生,不吃豬肉,狗肉,動物的血液等。
回族的飲食文化有如下特點:一是主食中麵食多於米食。二是甜食佔有一定的地位。
三是在菜餚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回族特別喜愛吃牛羊肉,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思想有關。伊斯蘭教倡導食用牛羊雞鴨魚等肉,禁戒豬驢騾及凶禽猛獸之肉。
黎族是中國嶺南民族之一。黎族語言為黎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方言不同。
黎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兒女成年後即住在屋外的「寮房」裡。婚後妻子一經在夫家定居,夫妻便與父母分居別炊。建國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談戀愛。
盛行婚後不落夫家(婚後新娘返回孃家居住
一、二年乃至
七、八年後,才定居夫家)的風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再嫁比較自由。
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習慣將收割的稻穗儲於倉中,吃時拿一把在木臼中脫粒。做米飯的方法一是用陶鍋或鐵鍋煮,與漢族燜飯的方法大體相同。
另一種是頗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節竹筒,裝進適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裡烤熟,用餐時剖開竹筒取出飯,這便是有名的"竹筒飯"。
民族的傳統節日,生活習俗,飲食文化
晁巨集壯 中國少數民族主要節日 民族 主要節日 時間 民族 主要節日 時間阿昌族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潑水節 農曆四月十五日 會街節 農曆九月初十 東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潑水節 農曆二月二十九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撒神 農曆七月初一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
不同民族的生活習俗 傳統節日 飲食文化各有什麼特點
水族自稱 海水 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內著許多部落,容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 駱越 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為 水家苗 水家 解放後正式定名為水族。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 藉端 和卯節 過卯 端節是水族民間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端節水語叫 藉端 是水族...
有哪些民族的傳統節日,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漢族的主要傳統節日有春節 清明節 端午節 元宵節 中秋節等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 查干薩仁 即白色的月 朝鮮族主要節日有主要有春節 清譽鬧明節 端午節 中秋節 老人節等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攔檔 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三月三歌會,過小年,隴端節,簡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