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7-12 15:35:51

1樓:第一職責

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

原文:於潛僧綠筠軒

宋代:蘇軾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譯文: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

旁人若果對此不解,笑問此言:“似高還痴?”那麼請問,如果面對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擴充套件資料

賞析: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是對“不可使居無竹”的進一步發揮。它富哲理,有情韻,寫出了物質與精神、美德與美食在比較中的價值;食無甘味,充其量不過是“令人瘦”而已;人無松竹之節,無雅尚之好,那就會“令人俗”。

下面是詩人對俗士的調侃和反詰:“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詩意謂:又想種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間何處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等美事。

名節高的人難得厚富,厚富的人難得名高;做官的人無暇學仙,得道的人無暇做官;食肉的人無高節,高節的人不食肉;兩種好處都不能兼得,多種好處就更不能兼得了。

這首詩以五言為主,以議論為主。但由於適當採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不可使居無竹”、“若對此君仍大嚼”等)以及賦的某些表現手法(如以對白方式發議論等),因而能於議論中見風采,議論中有波瀾,議論中寓形象。蘇軾極善於借題發揮,有豐富的聯想力,能於平凡的題目中別出新意,吐語不凡,此詩即是一例。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2樓:魚要糧

其實蘇東坡這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一個典故。這句話的意思是: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

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釋,說:

“何可一日無此君!”意思是:怎麼可以一天沒有這位先生(指竹子)呢!

這“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便是藉此典而頌於潛僧。因為典故中有著那樣一位風采卓異的形象,詩入又用了“可”、“不可”這樣的選擇而肯定的語氣,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躍然紙上。

擴充套件資料:

《於潛僧綠筠軒》——作者蘇軾:宋代

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詞句註釋:

1、於潛:舊縣名,在今浙江省臨安市境內,縣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綠筠軒。僧:名孜,字惠覺,出家於於潛縣的豐國鄉寂照寺。

2、此君:用晉王徽之典故。王徽之酷愛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來種竹,人問其故,徽之說:

“何可一日無此君。”此君即是竹子。大嚼:

語出曹丕《與吳質書》:“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

3、揚州鶴:語出《殷芸**》,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有的是想當揚州刺史,有的是願多置錢財,有的是想騎鶴上天,成為神仙。其中一人說:

他想“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兼得升官、發財、成仙之利。

白話譯文:

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

旁人若果對此不解,笑問此言:“似高還似痴?”那麼請問,如果面對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3樓:

1、意思:寧可不吃肉,也不能居住在沒有竹子的地方。表示寧可物資生活短缺,也不能市區高尚的情操。

2、這句話出自宋代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

3、全文如下: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4、作品鑑賞:這首詩是借題"於潛僧綠筠軒"歌頌風雅高節,批判物慾俗骨。詩以議論為主,但寫得很有風采。

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釋,"但嘯詠指竹曰:

'何可一日無此君!'"這"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便是藉此典而頌於潛僧。因為典故中有著那樣一位風采卓異的形象,詩入又用了"可"、"不可"這樣的選擇而肯定的語氣,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躍然紙上。

4樓:

這反映出蘇軾的生活態度 和生活的追求..

不需要大魚大肉 但居住環境一定要夠清雅

5樓:桓代玉

寧可沒有肉吃,有竹子也不能居處沒

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什麼意思

6樓:大野瘦子

意思是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居住在沒有竹子的地方。

出自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

全文如下: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哪有揚州鶴?

意思為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

7樓:流光異世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蘇軾很喜歡竹子,寧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

對居住環境都有相當高雅的品味, 這是對竹的高度評價,自古就有梅,竹,菊,蘭歲寒四友.把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著超凡脫俗,清新高雅。這句也代表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相輔相稱。

8樓:艾艾the蘭溪

蘇軾非常喜歡墨竹,因為竹子是君子的象徵,蘇軾希望以竹子自比,寧願吃飯的時候沒有肉,也不能居住的地方沒有墨竹

滿意請採納,謝謝

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9樓:

這句話出自蘇軾詩

於潛僧綠筠軒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全詩大意為,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

旁人若果對此不解,笑問此言:"似高還似痴?"那麼請問,如果面對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兩句這既是對於潛僧風節的讚頌之語,也是對缺乏風節之輩的示警。此詩借題"於潛僧綠筠軒"歌頌風雅高節,批判物慾俗骨。

10樓:薩克斯吹吉它聲

表達了詩人對竹子寄託了高雅的品味。該詩出自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蘇軾非常喜歡竹子。他寧願不吃肉也要住在有竹子的房屋,表達了古代文人對居住環境具有非常優雅的品味。

這是對竹子的高度評價,自古以來就有歲寒四君之稱的梅蘭竹菊。這些植物是人性化的,竹子代表著非凡、清新和優雅。這句話也代表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相輔相成。

竹子在中國是一種氣質不同的植物,大多數文人給竹子帶上了氣節和高風亮節的寓意。特別是在古時候,許多人喜歡竹子。不僅因為它非常漂亮,而且因為它的氣質。

每個人都希望像竹子一樣為世界感到自豪,因此他們喜歡這種植物並用這種植物來表達他們的寄託和正直。我國廣泛而深刻的竹文化也催生了許多竹畫傑作,至今仍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在某些農村地區,竹子的含義是“平安”,而且由於竹子是分段的,所以有些人還認為竹子代表“節節高”。而且竹子是一種流行的植物,我國的大熊貓喜歡吃竹子。實際上,這些不是科學的說法,只是人們的最美好的祝願,所以許多文人更喜歡竹子,有些人會在院子裡種些竹子。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實際上反映了人們對竹子的“重視”。在中國古代,竹子是“氣節”的象徵。

許多文人在參加科考的時候,就在自己的房屋周圍種了一些竹子,這也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期許”。

此外竹子是一種非常美麗的植物,它也代表著一種完整性。在我們國家,熱愛竹子的文人人數不勝列舉,這也表明我們是一個誠信的民族。因此,我們必須記住這句話的實質並繼續前進。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必須種植竹子或粉刷竹子,只要每個人都將竹子的精神牢記在心。

11樓:學院派魚多多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表達了重視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具有高尚的情操,才能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才能不畏**,直道而行的思想感情。

釋義: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

原詩:《於潛僧綠筠軒》宋代:蘇軾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釋義: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

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旁人若果對此不解,笑問此言:“似高還似痴?

”那麼請問,如果面對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北宋熙寧六年(2023年)春,蘇軾出任杭州通判時,從富陽、新登,取道浮雲嶺,進入於潛縣境“視政”。於潛僧慧覺在於潛縣南二里的豐國鄉寂照寺出家。寺內有綠筠軒,以竹點綴環境,十分幽雅。

蘇軾與僧慧覺遊綠筠軒時,寫下了這首《於潛僧綠筠軒》。

賞析:關於竹子我們耳熟能詳的莫過於蘇東坡先生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釋義: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

也就是說哪怕嘴上將就一點,也要講究居住品位。試想一下,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因為不能“居無竹”,而情願意“食無肉”,這是需要一點決心和毅力的。

這首格律上十分隨性率性的作品,寫作於東坡先生杭州市長任上。此時,他已經經歷了“烏臺詩案”,地獄般的磨難,經歷了黃州被貶,煉獄樣的淬鍊,經歷了天上人間的逡巡,經歷了波峰浪谷的考驗。實際上,他幾乎已經在人格上幾近進入方外化境。

於潛,是當時浙江的一個縣名,今天的浙江臨安附近。於潛僧,是東坡先生的一個方外好友慧覺師傅。綠筠軒,就是慧覺所在寺廟裡面的一個待客喝茶,誦經打坐的地方。

字面理解,不難發現,一定是翠竹環繞的幽靜之所。

東坡先生這首詩,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寓意深幽。

這裡面牽涉到兩個典故:

其一,關於“此君”。說的是“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痴愛竹子。他每到一地,哪怕是短暫的寄居,也要人在其住所周圍栽植上竹子。

人們好奇的問他原因,他手指著眼前的竹子回答:“何可一日無此君”(怎麼可以一天看不到竹子),竹子也被雅稱為“此君”。

其二,關於“揚州鶴”。

揚州的富饒,美麗,銷魂讓多少人心嚮往之。所以,當有人願意成為土豪,有人願意成為揚州市長,有人願意駕鶴仙遊的時候,最後一位乾脆就說:他願意腰纏萬貫,騎著鶴去揚州。

把有錢,有權,有閒諸等美事,兼有之,兼得之。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意思不言自明:又想毗竹為鄰的贏得清高之名,又要對著竹子大快朵頤。人間何處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這等美事。

守得住名節,就要耐得住落寞;要想執掌權柄,就不要飄飄欲仙;食豬肉的人無高節,高節的人不食豬肉。在名和利面前要有取捨:兩種好處不可兼得,多種好處不可能集於一身。

為什麼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其實蘇東坡這句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是一個典故。這句話的意思是 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據 晉書 王徽之傳 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釋,說 何可一日無此君!意思是 怎麼可以一天沒有這位先生 指...

急 蘇東坡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這句什麼意思

鍾離連枝達嫻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宋.蘇軾 於潛僧綠筠軒 蘇軾很喜歡竹子,寧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對居住環境都有相當高雅的品味,這是對竹的高度評價,自古就有梅,竹,菊,蘭歲寒四友。把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著超凡脫俗,清新高雅。這句也代表著人...

蘇東坡的詩,蘇東坡的詩有哪些

宦範明連琲 一直都很喜歡東坡先生的詩和詞,只覺他是一個會思考和會生活的人,而且他是一個更接近於常人的大家,不象滿腦子只是幻想的李太白,也不似杜工部只是傷心於人民疾苦,和他們兩位相比,東坡先生顯得 正常 許多,和普通人一樣,有著多種多樣的想法和思想,因而也更容易為大眾接受。曾經這個自己心目中的大英雄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