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枯木刀
原文: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五伯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這不是一首詩,而是一首《西江月》詞。用於《二十一史彈詞》第四段「說三分兩晉」的註解。二十一史彈詞,原名《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為明楊慎(號升庵)所作,主要是分說歷朝歷代的興衰。
這段彈詞說的是春秋時期三家分晉的故事,這首西江月則是表達了詞人對古人龍爭虎鬥的感嘆。在敘述歷史的同時,為爭權奪利的人感到不值。大意如下: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道德風範是三皇五帝樹立的,功名利祿卻是由夏後商周享受的。
英雄五伯鬧春秋,頃刻興亡過手:春秋五霸折騰得很起勁,興亡換朝在歷史上,卻不過是頃刻之間的事情。原文頃刻為秦漢。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史冊上留下的幾行姓名,卻造就了無數的墓地墳丘。北邙,泛指墓地、墳墓。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意思。
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歷代都是前朝創下的基業被後人接手,當事者自己卻以為是在進行龍爭虎鬥。言外之意,真的麼?
2樓:
這是《東周列國志》裡的詞,東周列國志是明代馮夢龍寫的作品
描寫了春秋戰國時代「列國」故事。《東周列國志》從西周末年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寫起,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統一全國結束,包括春秋、戰國300多年的歷史,內容極其豐富複雜,所有情節、人物都是從《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等書中汲取來的。它將分散的歷史故事、人物傳記,按照時間的先後串聯起來,冶為一爐,成為一部結構完整的歷史演義。
道德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道德兼備的聖人】
功名夏後商周【從夏朝建立開始到商朝和周朝 坐、天下的帝王就是為了名利了。夏朝是大禹的兒子啟廢除了禪讓制建立的 從此中國進入了世襲制的家天下時代】
五霸七雄鬧春秋【周朝的後期開始衰敗 諸侯在春秋時期出現了五位霸主=春秋五霸 在戰國時代出現了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戰國七雄 】
頃刻興亡過手【這些政權的更迭國家的興亡彷彿就在一瞬間】
青史幾行名姓【青史留名的幾個名姓】
北邙無數荒丘【現在都成了北邙山上那些無名的荒墳 北邙,自東漢城陽王祉葬於此後,遂成三侯公卿葬地。後因泛稱墓地。】
前人田地後人收【現在的人耕種著的正是古人爭搶的土地】
說甚龍爭虎鬥 【還說什麼你爭我鬥呢】
3樓:雨醉花香依舊
道德像三皇五帝一樣高尚,功名像夏之後的商周一樣大,五霸七雄在春秋時期逐鹿,頃刻之間興亡已過。青史上才有幾行人的姓名,北邙上卻有無數的荒丘,前人種下的田地後人來收,說什麼龍爭虎鬥。
(感覺跟歌詞似的喃)
4樓:匿名使用者
道德風範是三皇五帝時代樹立的,功名利祿卻是由夏後商周開始享受的。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即使當時折騰得很起勁,興亡更替、改朝換代,卻不過是頃刻之間的事情。。
史冊上留下的幾行姓名,卻造就了無數的墓地墳丘。北邙,泛指墓地、墳墓。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意思。
歷代都是前朝創下的基業被後人接手,也就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或者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意思。當事者自己卻以為是在進行龍爭虎鬥。
5樓:唐門一傲
意思品德如三皇五帝一般高尚,所建立的功業、獲得的名利堪比夏之後的商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頃刻間風雲變幻,有幾人留名青史?功成枯骨,北邙荒地,縱使功業再大,也只是如前人種地般留給後人,自己只是一抔黃土掩身,龍爭虎鬥、爭名奪利又有什麼意思?
誰能幫忙解釋一下這首詩
6樓:陽光語言矯正學校
詩,又稱詩歌,是一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詩乃文學之祖,藝術之根。詩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而詩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
孔子認為,詩具有興、觀、群、怨四種作用。
陸機則認為:「詩緣情而綺靡」。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
另外,《詩》也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詩經》的本名(西漢時期《詩》被命名為《詩經》)。
7樓:騎豬下江南摩羯
哪首詩???什麼意思
請解釋一下這首詩的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提問半句欠明白。
待到補充完整了,
招回我這灌水客。
9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你也沒提出是什麼詩呀!是唐朝的還是現在的,還是毛爺爺的詩詞。希望你能問明白,好給你答覆。
10樓:柯櫻鞏運鋒
問題:請bai解釋這首詩的意思
回答du:行。
問題;村晚-宋zhi-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
dao陂版,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權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回答:草長滿在池塘邊水漲在池塘裡,山領著落日照著水面。(其實是倒影在水面上)陂水塘
銜領著寒漪水面上
牧童騎著牛背歸去,短笛隨口吹,沒有旋律節奏。
整首詩描繪了農村傍晚風光,牧童吹笛,無拘無束,更顯天真可愛。
11樓:天上在不在人間
這有什麼要解釋的,空空白白一片
12樓:我在呢
詩呢,在**,是隱身了嗎
請解釋一下這首詩的意思 謝謝
13樓:深秋枯葉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14樓:笑靨巧綻
世上本無憂
庸人自擾之
一切皆空,執著的人是自討苦吃
o(∩_∩)o哈哈~我猜的~~~~
15樓:匿名使用者
知道答案麻煩也告訴我一聲
not kidding
16樓:
我記得這個是六祖慧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
這些是幫你網上查的: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請解釋一下這首詩...謝謝.
17樓:
賞析 第一句的「斷」又做「絕」。
這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作者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斷」字「復」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作者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麼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
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問的家鄉一說在汾州(今山西汾陽附近),一說在弘農(今河南靈寶西南),離詩中的「漢江」都比較遠。所謂「近鄉」,只是從心理習慣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過了黃河就感到「近鄉」一樣(宋之問這次也並未逃歸家鄉,而是匿居洛陽)。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作者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因為作者貶居嶺外,又長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他們由於自己的牽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音書斷」的時間越長,這種思念和擔心也越向兩極發展,形成既切盼音書,又怕音書到來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由貶所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後,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願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透過「情更怯」與「不敢問」,讀者可以強烈感觸到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這種抒寫,是真切、富於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問這次被貶瀧州,是因為他媚附武后的男寵張易之,可以說罪有應得。但這首詩的讀者,卻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種共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已經捨去了一切與自己的特殊經歷、特殊身份有關的生活素材,所表現的僅僅是一個長期客居異鄉、久無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鄉時所產生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
而這種心理感情,卻具有極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於思維的現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聯結在一起。這首詩便是一例。
人們愛拿杜甫《述懷》中的詩句「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反畏訊息來,寸心亦何有!」和這首詩作類比,這正說明性質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時可以用類似方式來表現,而它們所概括的客觀生活內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編輯本段]題解
這是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詩意在寫思鄉情切,但卻正意反說。寫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訊息,擔心聽到環的訊息,而傷了好的願望。
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譯 我離開了家鄉到了(嶺南),經過了(漢江),又到了(瀧州).因為交通不方便,我和家人(失散),已經有很長時間了.現在我渡過(漢江)趕回家鄉去,怎知離家越近,心情就越(急迫).
以為怕(家人已經遭受自己牽連而發生不幸的事情),以致遇到(認識的人),也不敢(問家裡人的情況).
2.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回鄉)途中複雜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關心和思念).
又傳此詩是 李頻 所著,但是依據詩詞意境等,更像宋之問的。
請解釋這首詩,謝謝,請幫忙解釋一下這首詩,謝謝
如同 冬天裡的和岩石上的樹木難以生長新枝,也像 老虎受困在平地被狗欺侮,人世間的事常常存在著很多的變數,就像隔著千重山萬重山那樣,總是讓人捉摸不透。詩意大致是感慨世事多變,還有一點兒感嘆時事艱難吧。 戲含 這首詩是原創的吧。虎落平陽被犬欺 的全文應該是 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得志貓兒雄過虎...
請人給解釋一下這首詩
碩 鼠 詩經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註釋 碩鼠 鼫鼠,又名田鼠,這裡用來比剝削無厭...
誰能幫忙解釋一下both both and neither
either.or.neither.nor連線兩個主語時,其謂語動詞應與最近的一個主語在人稱和數上保持一致,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 就近原則 both.and表示兩者都 例 both you and i are good students.你和我都是好學生。注意 動詞謂語用複數 either.or表示兩...